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讀書心得】四輪時代

圖片
 作者:潘于真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四輪時代》這本書帶領我深入了解一位改變了現代社會運行方式的傳奇人物。他不僅是一位技術天才,也是一位擁有社會使命感的實踐家。他的故事不只是個人成就的展現,更是一段時代進程的縮影。這位人物雖名為亨利‧福特,但他所承載的,是對夢想堅持不懈、勇於挑戰既有體制的象徵。 這本書自主人翁的童年談起,描繪他在愛爾蘭移民家庭中的成長背景,以及自幼對機械世界所抱持的好奇與熱情。他那種不怕失敗、樂於動手實作的精神,是推動他成為發明家與企業家的內在動力。他不僅是個拆解鐘錶與工具的孩子,更是一個永遠追問「為什麼」與「能不能更好」的實踐者。 在十六歲那年,他毅然決定離開家鄉,前往底特律闖蕩。這座城市雖然充滿未知,但對他而言卻是一片沃土,能讓他的技術才能得以萌芽。他在工廠裡不僅學會操作各式機械,還觀察並思考整個生產流程中的問題。他在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中逐漸體悟:唯有從錯誤中學習,才能走向真正的創新與突破。 他的第一輛汽車——「一號車」的誕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關鍵轉捩點。這項成就不只體現他對技術的掌握,也代表著他終於將夢想實現為具體產品。接下來的創業之路雖充滿波折,他歷經兩次創業失敗,但每一次的挫敗都成為他重新站起的踏腳石。最終,他在1903年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這個決定成為汽車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書中對「T型車」的描述可謂精采絕倫。這不僅是一款汽車,更是一場針對階級制度的挑戰。透過簡單實用的設計與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它將汽車由原本象徵奢華的身份地位,轉化為一般家庭都能擁有的實用工具。這種將高端技術平民化的理念,顛覆了當時的社會觀念,也大幅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移動模式。 福特在工業上的創新不僅限於產品設計,更重要的是他發明了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生產方式——流水線作業。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手工製造流程,將生產標準化、模組化,從而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種制度性變革,不僅影響了汽車產業,也成為後來各種工業生產體系的雛型。這種思維與執行力,足以證明他不只是技術專家,更是工業文明的開創者。 更令人讚佩的是他在企業經營理念上的革新。當他意識到單純追求生產效率會犧牲勞工福利時,他主動提出「日薪五美元」的高薪制度,並實施八小時工作制,甚至安排...

國文老師都搖頭!這些中文字到底怎麼唸?

圖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看起來熟悉卻不知如何正確發音的字,甚至有些字讀音偏僻到連中文學習專業的國文老師,也需要翻閱字典才能確認。這些「容易唸錯、難以分辨、讀音冷僻」的文字,反映出中文語言博大精深的一面,也讓許多學生在考試或閱讀文章時直冒冷汗。本文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整理出一系列常見的「讀音陷阱字」,並分門別類加以說明,帶你一次搞清楚。 本文將分為幾個部分: 日常生活中容易念錯的字 同音多義字與文白異讀 古今讀音差異典型案例 方言影響下的讀音混淆 罕見但經典的冷僻讀音 正音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容易念錯的字 在生活中,我們最常碰到的一類狀況,就是明明這個字很常出現,卻總是會讀錯音,甚至被大眾「錯讀久了」反而覺得錯的才是對的。 「模」與「糢」 模樣的「模」應該讀 mó,但是許多人會念成「mú」。 「糢糊」裡的「糢」,正確讀音也是 mó,常和「模糊」混用。 正確用法是「模樣」、「模擬」、「模範」、「模糊」,都讀 mó。 「氾濫」的「氾」 正音為 fàn,常有人念成「fán」。 「氾濫成災」的用法最常見,考試時若寫注音,很容易考倒學生。 「剁椒魚頭」的「剁」 中文裡「剁」字唸 duò,卻有不少人會誤唸成「dōu」或「dǔ」。 廣告或方言影響,有些人甚至分不清楚,造成語言落差。 「差不多」的「差」 「差」在不同語境下有 chā、chà、cī 三種唸法。 在「差不多」中正確是 chà,但很多人習慣讀成 chā。 「郵差」則要唸 chāi,這些不同讀法常考驗學習者。 同音多義字與文白異讀 「為」 文讀為 wéi,如「為什麼」、「認為」。 白讀多用 wèi,如「為人民服務」、「為了生活」。 在古文中常見「是以君子為美」,唸法和現代不同,造成學習困難。 「還」 可以唸成 hái:「我還要一份」。 也能唸成 huán:「換東西還錢」。 學生常分不清,用錯場合,老師只好搖頭。 「著」 這個字是經典的「多音字王」。 zhe 表示動作持續,例如「看著書」。 zhuó 表示穿、落,如「著裝」、「著地」。 zhāo 表示招數,「花招一著」。 因為包含三種讀法,常讓人困惑。 古今讀音差異典型案例 古文中的發音與現代口語有所不同,有些字雖然同一個字,但在不同時代和語境下,讀法已經改變。 「曾」 現代常念 céng:「我曾經來過」。 但在姓氏「曾」要念 zēng,典型的古今區別。 古人如「曾子」...

連母語者都困惑的中文字,看看你能唸對幾個

圖片
中文擁有數千年的文字發展史,是現存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系統之一。漢字數量龐大,根據《康熙字典》,收錄的字就超過四萬七千個;而中國大陸《通用漢字規範表》也有八千多個常用字。對於一般現代人來說,日常生活中可能只需要約三千字即可「通行無阻」,但問題在於:有許多字即便在常用範圍內,也存在「多音字」、「異讀字」、「冷僻用法」等情況,讓「母語使用者」也會卡關。 這正好呼應了我們的標題:「連母語者都困惑的中文字,看看你能唸對幾個」。本文將分成幾個部分展開: 中文文字困難的來源 最常見的多音字陷阱 冷僻難讀字例子 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常錯的字 語文學的探討: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 如何提升識字與正確讀音的方法 中文文字困難的來源 要理解為什麼許多字讓母語者也常常唸錯,必須先理清幾個語文現象: 多音現象:同一個漢字因語境不同而有多種讀音。例如「行」在「銀行」讀作「háng」,但在「行走」則讀作「xíng」。 古音與今音差異:許多字在古代有固定讀法,但隨著語音演變,現代已大不相同,比如「樂」古時也作「yuè」「lào」「yào」等不同音。 方言影響:同一個字在不同方言區的讀法差異極大,造成學習困難。例如「番薯」在閩南語、客家語、粵語中讀音完全不同。 冷僻罕用:某些字雖被官方收錄在常用字表內,但實際在大眾書面語中幾乎不用,導致大多數人第一次遇到時會發愣。 常見多音字陷阱 以下列舉一些母語使用者最常混淆的多音字: 重:可讀「chóng」(重複)、「zhòng」(重量)。很多人會在「重要」誤讀成「chóng」。 行:有「xíng」(可以)、「háng」(行業)。 長:可讀「cháng」(長短)、「zhǎng」(長大)。 樂:有「lè」(快樂)、「yuè」(音樂)。 藏:可讀「cáng」(隱藏)、「zàng」(西藏)。 折:有「zhé」(打折)、「shé」(折斷)、「zhē」(折子戲)。 許多人在快讀新聞、廣告或官方文件時,會陷入這些多音字陷阱而誤讀,這也是常被老師或專業主播糾正的地方。 冷僻難讀字舉例 有一類字更讓人頭疼,不是因為多音,而是因為平常根本不會見到。例如: 龘(dá):形容龍飛的樣子,極其罕見。 爨(cuàn):意為燒火做飯,被譽為筆劃最複雜的漢字之一。 齉(nàng):鼻音濃重的意思。 欻(chuā):形容風聲或火焰迅速起來的聲音。 蠼(qú):蠼螋,一種昆蟲。 這些字即便是中...

這些國文考試字,只有學霸才能全對!

圖片
在台灣的升學考試或國文科測驗中,「字音字形」往往是學生心中最棘手又最容易「失分」的陷阱題之一。許多人覺得自己平常閱讀能力不錯,但一遇到國文試卷上的「冷字」「易誤字」,卻常常糾結:「這個字真的這樣念嗎?」、「筆劃好像少了一點…?」。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這些國文考試中最容易讓人栽跟頭的字,並從文化背景、成語典故、出題陷阱到有效記憶方法,全面分析,幫助讀者從「看過」變成真正能「用對」,也讓你理解為何這些字成為「學霸與一般人」的分水嶺。 常見國文考試陷阱的類型 1.字音題 著重在同音字、多音字。 例如:「模樣(mó / mú)」、「繫念(xì / jì)」。 2.字形題 考的是少一筆或多一筆,甚至形近字。 例如:「戛然」「遴選」「縱橫捭闔」。 3.成語與典故中字的正確用法 常見於成語,因為平時多數人只熟其「音義」,卻不清楚筆畫或冷僻字。 例如:「按圖索驥」裡的「驥」是駿馬,「驥」字筆劃難寫。 4.古文特殊讀音 《論語》《史記》等經典裡面的字音特別容易搞混。 學霸級必會的字音字形 以下分幾大類整理: 形近易混字 戛然而止:常誤寫成「嘎然而止」。實際「戛」是兵器相擊聲。 鞋靴的「靴」:常被少一撇寫成「化」。 譎詭多變:第一個字是「譎」,常與「倔」搞混。 冷僻多音字 繫/係: 「關係」讀 xì 「胸繫筆墨」讀 jì 模: 模樣 → mú 模糊 → mó 成語中常見難字 縱橫捭闔(捭,bǎi;闔,hé) 推心置腹(置腹非「至腹」) 按圖索驥(驥,jì,良馬) 常見誤讀字 「剋制」(kè zhì),不是「kē zhì」。 「眾目睽睽」(睽,kuí),常錯念成「guī」。 「參差不齊」(cēn cī),常錯念「chā cī」。 出題老師最愛的設計巧思 1.利用口語習慣誤導 比如「一模一樣」口語很多人讀 mó,但正確是 mú。 2.利用「同音不同字」製造陷阱 例如「氣息奄奄」的「奄」是 yǎn,不是 ān。 3.用成語測試書寫落差 很多人知道意思,但字寫錯,比如「捉襟見肘」(肘,zhǒu,不是「胄」)。 為什麼這些字難倒學生? 生活中少見:現代人用電腦輸入,幾乎不必手寫。 教材不足:課綱雖列規範字音字形,但學生背誦常以「考古題」為主,若遇冷字就卡住。 依靠語感誤導:很多人憑聽覺記憶,自然會以常用音代替正音。 筆劃繁複:像「驟」「躊躇」等字,光寫就緊張,很容易寫錯。 有效記...

一字多音還是怪音?測試你能不能唸對這些字

圖片
在中文世界裡,「字音」是一個相當重要卻又常被忽略的領域。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把一個常見的字念錯;有時候,這個錯音是因為習慣,有時候則是因為這個字本來就有「一字多音」的特殊性。更有趣的是,有些字在口語裡形成「俗音」或「怪音」,久而久之,甚至比正確的讀音更常被用到。這篇文章就要帶大家一探究竟,分析「一字多音」與「怪音」的差異,並挑選一些代表性的案例,讓你在閱讀後,不僅能釐清各類讀音的由來,還能默默測試自己,到底有多少字的讀音被誤會了許多年。 本文將分為幾大部分: 何謂「一字多音」? 什麼是「怪音」或「錯音」? 常見的一字多音案例分析 常見的「怪音」案例與成因 語音習慣與文化背景探討 如何避免唸錯?學習正確讀音的方法 何謂「一字多音」? 「一字多音」指的是同一個漢字,根據不同語境、詞義或用法,可以有不同的讀音。這種現象在中文裡非常普遍。原因主要有兩個: 漢字記錄的是「意義」而非單一發音,在不同語境裡會搭配不同的聲音。 歷史語音演變,使得同一個字的發音在不同方言或語境下有所區分。 例如:「行」可以讀作「xíng」,表示行走、進行;也可以讀作「háng」,指行業、銀行。這樣的「一字多音」往往有明確規則與語意相關。 什麼是怪音或錯音? 「怪音」或「錯音」則不同,它往往不是因為語義不同,而是使用人的「習慣性誤讀」。 例如: 有人把「貪得無厭」的「厭」念成「yàn」,但正確應該是「yān」。 學生時代常有人把「露營」的「露」誤念成「lù」,正確應是「lòu」。 這些音在口語裡因為流傳廣泛,甚至有時候連主持人、新聞播報員也會跟著念錯,所以很多人就以為是對的。這就是所謂的「怪音」。 一字多音的經典案例 「行」 xíng:行走、可以、實行(例:此事可行)。 háng:行業、銀行、排行。 「長」 cháng:長短、長江、很長。 zhǎng:校長、成長、首長。 「樂」 yuè:音樂、樂器。 lè:快樂、樂趣。 「數」 shù:數字、算數。 shǔ:數一數。 shuò:屢次(罕用,例如「數見不鮮」可唸作shuò)。 「藏」 cáng:隱藏、收藏。 zàng:西藏、寶藏。 「重」 zhòng:重量、沈重、重要。 chóng:重複、重新。 這些字都是經典的一字多音字,考驗人們的語境判斷能力。 「怪音」的常見陷阱 例子一:「模樣」 許多人會唸成「mó樣」,事實上正確讀音是「mú樣」。 例子二:「庶...

國文考試字排行榜,你一定至少錯過一個!

圖片
在所有學科之中,國文往往讓人又愛又怕。它蘊藏著千年文化傳承的深厚底蘊,同時也伴隨著繁複的用字規範與細膩的字形差異。很多學生在國文考試時,並非理解出了錯,而是常常敗在「一個字」上。錯別字、用詞不對、俗字與正字混淆,這些問題屢見不鮮。即使是成人,甚至是自詡文筆優美的人,也無法完全避免誤用字形。 那麼,究竟有哪些「國文考試最常出現、最容易寫錯」的字呢?根據歷年的題庫、學子經驗與教育研究,這裡整理出一份「國文考試錯字排行榜」,不論你是否是學生,你一定至少錯過其中一個! 為什麼我們總是寫錯字? 在揭曉排行榜之前,值得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中文字這麼容易被寫錯?原因主要有三: 1.形近字過多 中文有超過五萬個字,許多字僅一兩筆之差。例如「辯」與「辮」、「辨」與「辦」,語意全然不同,卻在快速書寫時極易混淆。 2.音同字不同 語音相同但字義有別,例如「已」與「以」、「即」與「既」,不熟悉語境的人容易誤用。 3.白話與文言轉換 白話文習慣與書面語差異大,像是「作」與「做」、「地」與「的」,在日常語言裡常被忽視,到了考題中成為陷阱。 國文考試錯字排行榜 Top 20 以下排名,並非單純依難度排列,而是綜合「出現頻率」、「學生錯誤率」、「考試陷阱性」而來。 第一名:「的、地、得」 這三字堪稱錯字之首。它們雖然皆為助詞,但使用情境明確: 「的」:用於修飾名詞,如「美麗的花」。 「地」:用於修飾動詞,如「快速地跑」。 「得」:用於補語,如「跑得很快」。 然而這三字在日常語言裡發音相同,導致學生常常隨意誤用。例如「他開心得笑了」寫成「他開心的笑了」,雖普遍,但在考場上就是扣分點。 第二名:「已」與「以」 「已」:表示時間的已然或完成,如「早已知曉」。 「以」:常用於介詞,如「以德服人」。 由於二者讀音相似,許多人會將「早已」誤寫為「早以」,成為國文老師最常批改的錯誤之一。 第三名:「辨、辯、辦、辮」 這組字堪稱考生的夢魘。 「辨」:有區分、識別之意。 「辯」:表示辯論。 「辦」:與處理、辦理有關。 「辮」:指頭髮的辮子。 最典型的考試陷阱句子就是:「他辯不清是非,卻總愛高聲辯論。」這裡前後同音不同字,稍不注意就會寫錯。 第四名:「然」類字(既然、忽然、果然) 「然」字常出現在複合詞中,但許多人常誤將「竟然」寫成「境然」,或將「果然」寫成「果燃」。這是因為「然」的發音與「燃」雷同,加上「境」與「...

【語文挑戰】敢不敢大聲唸出這些超難中文字?

圖片
在中文世界裡,文字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蘊含了數千年的文化沉澱與智慧結晶。許多人或許覺得自己熟悉中文,日常生活中看報紙、寫訊息、閱讀小說毫無障礙,但你是否曾經遇到一個字,盯著看了很久卻念不出來?甚至連查字典都摸不著頭緒?這些「超難唸」的中文字,就是語文世界中的一大挑戰。本篇文章就要帶你深入認識這些艱澀卻又充滿魅力的字,說明它們的來源、用法,並透過有趣的語文挑戰,讓你體驗閱讀與朗誦漢字時的驚奇與樂趣。 以下,我將從幾個面向展開:首先討論為什麼會有「難念字」的存在,其次整理常見的幾類超難念的中文,並舉例說明,再來剖析這些字在文化、語音、書寫上的特點,最後則設計一些讀者可以參與的「語文挑戰」,讓大家勇敢大聲唸出來! 為什麼會有「超難唸」的中文字? 在現代科技便利的時代,許多人覺得學語文已是一件可控的事,畢竟隨手就能打字輸入或查詢。但為何依舊存在「看得懂意思卻念不出音」的情況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冷僻字的使用率低 中國文字多達數萬個,但日常常用字不過 3000 左右。冷僻字幾乎從不出現,許多人自然難以掌握。 2.讀音與形體的距離 有些字的發音和它的部件毫無直觀關聯,導致無法「猜音」。 3.多音字的複雜性 一個字可能有兩種甚至三種以上讀音,字典裡會寫明,但若沒經驗,很容易誤讀。 4.方言與古音影響 許多難字來自少數民族地名、古籍詞彙,中文讀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改變,使得字音與現代語感不合,增加難度。 5.專業領域的特殊字 在藥材名稱、古詩、地理、姓氏裡,常出現「看過卻不敢唸」的字。 常見類型的超難唸漢字 冷僻姓氏字 漢字文化圈裡,姓氏是最容易讓人卡關的地方,一旦念錯,尷尬程度可想而知。 尉遲(念「尉遲 yù chí」):常見於歷史人物,如名將尉遲恭。 漆雕(念「漆雕 qī diāo」):一種複姓。 赫連(念「赫連 hè lián」):古代鮮卑族的姓氏。 諶(念「chén」):常見人名或姓氏,卻很容易誤唸成「shén」。 地名字 許多地方名稱藏有難唸的字,若不熟當地文化,往往不知其音。 莒(念「jǔ」):出現於山東莒縣。 郴(念「chēn」):湖南郴州。 嶽(念「yuè」):如五嶽的「嶽」。 泗(念「sì」):江蘇泗陽、泗洪。 中藥與植物用字 藥材名稱裡常有生僻字,讀音複雜。 薏苡(念「yì yǐ」):就是薏仁。 蒺藜(念「jí lí」):中藥藥材。 羌活(念「qiāng ...

念錯會超糗!20個最容易誤讀的中文字

圖片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是溝通的基礎。然而,就算母語是中文的人,也常會犯下一些小小的發音錯誤,尤其在面對那些「看起來很簡單」,卻實際上讀音特殊的中文字時,若在公開場合或正式場合讀錯,往往令人尷尬不已。這些字有的源於古音保存,有的是因字形聯想導致誤讀,有的則是因為多音字,讓大家混淆。 本文整理了「20個最容易誤讀的中文字」,不但分享正確讀音,也會分析為什麼容易念錯,並舉例說明它們的常見用法。看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驚訝:原來自己也曾經一再念錯! 一、「蛤」 正確讀音:há 常見誤讀:gé 為什麼容易念錯:許多人看到「蛤蜊」兩字時,直覺認為「蛤」應讀作「gé」,而忽略了它正確的讀音是「há」。 用法: 「蛤蜊」(há lí) 是常見的海產。 在台灣的口語中,「蛤?」常用來表達驚訝或不理解,念「há?」 二、「貉」 正確讀音:hé 常見誤讀:mò 或 háo 為什麼容易念錯:因為「貉」和「貂」、「獾」一樣屬於動物字,多數人不熟悉真正讀音,常因字形誤會。 用法: 「狐群狗黨,狼狽為奸,與貉為伍」(指與壞人同夥)。 動物學名稱裡,「貉」是一種外型類似狗的哺乳類。 三、「汙」 正確讀音:wū 常見誤讀:wù 為什麼容易念錯:因為「汙」與「污」同義,許多人看到會先直覺讀成「wù」(誤用),但標準讀音應該是「wū」。 用法: 水質汙染 (shuǐ zhì wū rǎn)。 弄髒衣服,不能說「弄wù」。 四、「椰」 正確讀音:yē 常見誤讀:yé 為什麼容易念錯:因為「爺」讀音是「yé」,而「椰子」長期被誤讀,尤其在市場叫賣喊「yé zi」,但其實應該是「yē zi」。 用法: 椰奶、椰子汁。 五、「血」 正確讀音:xiě / xuè (兩種依語境不同) 常見誤讀:統一讀 xuè 為什麼容易念錯:這是一個極容易混淆的多音字,在成語和口語上讀法不同。 正確用法: 成語「熱血沸騰」中要念 xuè。 日常口語「流血」、「吐血」往往念成 xiě。 六、「裡」 正確讀音:lǐ 常見誤讀:lì 為什麼容易念錯:少部分人在快速閱讀或打趣時會誤讀,尤其把「裡面」過快帶成「lì」。 典型例子:「教室裡(lǐ)」正確,但有人會講「lì」。 七、「供」 正確讀音:gōng / gòng 常見誤讀:只讀一種 為什麼容易念錯:「供」是多音字: 念 gōng:提供,例如「提供幫助」。 念 gòng:供奉,例如「供桌」、...

這些字你認得卻唸不出?中文最難唸字大公開

圖片
為什麼會出現「難唸字」? 要理解難唸字,先得從中文的發展與語音系統來看。 形聲字與多音字問題 漢字中有近八成屬於形聲字,字形中包含「形旁」與「聲旁」。理論上應該能依照偏旁推測讀音,但因語音變遷、方言影響,導致聲旁並不總能反映今天的標準發音。例如「澹」字,雖有水部,看似和水有關,聲旁卻讓人猜不透是「dàn」還是「tán」。 古音流變 中文歷經上古、中古、近代到現代方言,語音變化巨大。許多難唸字正是因為古代的發音延續下來,但與現代語感脫節。如「齉」,專指鼻音濃重的狀態,現代語境少見,自然難記。 生僻字與低使用頻率 不少字日常生活不常見,如「龘(dá)」代表龍飛翔的樣子,用字稀少導致陌生,自然成為難唸字。即使識得字形,多數人依舊唸不出口。 多音多義 還有一些字屬於多音字,例如「行」可讀「xíng」或「háng」,「重」可讀「zhòng」或「chóng」。但偏偏有些多音字用法極不常見,如「剡(yǎn/shàn)」令人分不清場合何時該唸哪個音。 常見的「難唸字」盤點 以下整理一些經常困擾大眾的中文難唸字與讀音,並輔以簡單解釋。 經典難唸字 齉(nàng):鼻音濃濁的樣子。 靦(miǎn/tiǎn):多用「靦腆」一詞,指害羞羞澀。 鬱(yù):象徵繁盛、鬱結,字形繁複但發音短促。 膣(zhī):解剖學名詞,專指女性生殖器部分。罕見於日常語境,但醫學場合必須準確。 懟(duì):指頂撞、衝擊,網路用語常見卻讀音難以掌握。 方言影響的字 薨(hōng):古時指王侯貴族去世,多用於歷史文獻。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酒,現代人少見。 貔貅(pí xiū):神獸名,常見於風水文案卻唸錯成「bì xū」。 容易誤讀的多音字 载(zǎi/zài):如「三年之丧,三载也」(zǎi),與「裝載」(zài)不同。 颉(xié/jié):《颉頑不化》讀「xié」,傳說人物「倉颉」則為「jié」。 罈(tán/dàn):酒罈子一般讀「tán」,但專有名詞如「澹台」中的「澹」讀「dàn」。 生活中讓人糾結的用字情境 在飲食文化中 點餐時有些店名或菜名常讓人念錯,例如: 「馕(náng)」新疆烤餅,常被念成「nǎng」或「ná」。 「粽(zòng)」尤其複雜,部分方言讀「zòng」,但古籍中還曾有其他讀音。 在醫學場合 醫學名詞充斥生僻字: 狼瘡(láng chuāng)常被念成「cāng」。 黏液...

國文考試必踩陷阱,國文考試字TOP10

圖片
國文考試的題目中,常常會出現某些特定字詞或用法,讓學生在選擇題、填充題、甚至作文中不知不覺踩進陷阱。這些文字往往不是艱深冷僻的生僻字,而是「似懂非懂」「形近音同」「容易誤用」的字眼。考生若未曾細心整理,往往在考場上慌亂之際出錯。本文將深入分析國文考試中最常見也最容易出錯的十大陷阱字,逐一說明其常見誤區、正確用法與解題技巧,幫助學子在考場上穩紮穩打。 以下內容將分成三個部分: TOP10國文陷阱字逐一解析 考生常見錯誤類型及應對策略 延伸練習與應考技巧 TOP10國文陷阱字逐一解析 1. 「唯」與「惟」 這兩個字音同義近,是最經典的「出題老師熱愛」陷阱。 唯:通常修飾,帶有「只有、僅僅」之意。如:「唯有讀書高」。 惟:則偏向「思考、思慮」之意,如《尚書》裡的「惟天生民,有物有則」。也常作為文言文句首助詞,承接全句語氣。 考場陷阱: 選擇題若問「下列用法正確者為何」,許多人直覺上認為「惟有如此,方能成功」正確,但其實這裡應用「唯」。老師常利用這點混淆。 2. 「既」與「既然」 既:有「已經」或「既然」之意,但多見於文言文,例如:「既來之,則安之」。 既然:則是白話文語氣裡的必須搭配,強調「既然這樣,就……」。 考場陷阱: 作文中若錯寫「既我們選擇了,就應該堅持。」會被扣分,必須用「既然」。 3. 「欲」與「慾」 欲:多為「想要、希望、將要」之意,如「欲罷不能」、「欲哭無淚」。 慾:泛指內心的私欲、貪念,如「情慾」、「物慾」。 考場陷阱: 學生常以「滿足欲望」作答,其實應為「滿足慾望」;選填題最愛出這個。 4. 「即」與「既」 即:有「立刻、就是、便是」之意,如「即日啟程」、「此人即王某」。 既:則如前述,與「已經」相關。 考場陷阱: 題目中會用「即使」對照「既使」來測驗。後者是錯誤寫法,考場上非常常見。 5. 「的」「地」「得」 這組字堪稱現代國文考試的鐵三角陷阱。 的:修飾名詞,如「美麗的花」。 地:修飾動詞,如「快速地跑」。 得:用於補語,如「跑得快」。 考場陷阱: 選擇題常給一段文字,要求挑錯。學生若不細心,常搞混。作文中若錯用,老師也會直接劃掉批「病句」。 6. 「說服」與「說明」 說服:念「shuì fú」,意思是勸導對方接受觀點。 說明:念「shuō míng」,單純是解釋事情。 考場陷阱: 許多人寫作文會用「我努力說明他」,其實應是「我努力說服他」。發音讀...

看到就卡關!網友公認國文考試字

圖片
一、前言:國文考試的「字」關卡 在所有考試科目中,國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最「不可測」的科目之一。不同於數學有公式、理化有定律,國文題目除了基本知識,也涉及理解力與文字能力。而其中最容易讓學生感到棘手的,正是那些「一看到就卡關」的特殊字。這些字不只筆劃繁複,還包含非常少見的字義或特殊的考題用法,使得很多學生在應試時腦中一片空白。 網路論壇、學生社群到處都能看到考生的「慘痛經驗分享」。許多網友公認,有些字就像是「國文考試中的地雷」,看似無害,卻往往在關鍵時刻擊敗考生的信心,甚至影響一場考試的整體表現。 二、考場上的「卡關字」現象 一個字,為什麼能讓學生「卡住」?從心理學與教育測驗的角度來看,這些字具備幾個共同特點: 少見性:平常生活根本不常見,例如「黌」、「鬱」、「螽」。 多義性:一字多解,常用義和考試指定義不同,例如「絕」、「興」。 結構複雜性:筆劃極多又容易寫錯,例如「麤」、「鑫」、「龘」。 音讀特別:讀音不直覺,容易誤讀或混淆,例如「蹇(jian3)」、「罄(qing4)」。 文化典故綁定:有些字因常在古文中出現,但在現代語境很少用,這會造成學習斷層。 因此,這些字不只是單純的「難字」,而是國文考試設計者刻意用來「拉出差距」的重要命題工具。 三、網友票選出「最易卡關國文考試字」 若根據公開討論與學測、指考、國家考試題庫,大致可以整理出一份考生「公認的卡關字」: 懟(duì):意思是怨恨、責備,但許多人完全沒印象。 黌(hóng):古代的學校,用於文言文。 鬱(yù):指鬱悶、鬱結,也用來描述植物繁茂,但寫法與部件容易寫錯。 蹇(jiǎn):有艱難、跛腳的意思。 罄(qìng):指「用盡」,常出現在成語「罄竹難書」。 曦(xī):早晨的陽光,作文常會用,但筆劃眾多。 瀰(mí):多形近字,容易和「彌」混淆。 讜(dǎng):正直有見識的話,非常少見。 蠹(dù):書蟲,比喻貪腐或有害的人。 饕(tāo):貪吃、饕餮,常見於成語「饕餮盛宴」。 這些字雖在高階文章中經常出現,但一般高中或大學生的閱讀量不足,很少真正能將形音義都完全掌握。 四、考生心理上的影響 考試時最怕的不是「不會算」,而是「明明看過卻想不起來」。字卡關的情境往往產生強烈的焦慮: 中斷思緒:作文要用到一個詞,但因為字寫不出來,整段語意打結。 信心受挫:題目明明理解了,但遇到難字就覺得自己不行。 時間浪費:...

99%的人都唸錯!盤點最難唸的冷門中文字

圖片
中文博大精深,約有八萬多個漢字在古籍或字典中出現,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僅不到三千。隨著時代更替,許多生僻字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語言。然而,它們依然出現在姓氏、地名、典籍或考卷上,讓不少人遇到時「一臉茫然」。更常見的情況是,即使能識別其字形,也常唸錯讀音。於是,這些「冷門又難唸的中文字」成為語言迷、文字學者與普通讀者之間的熱門話題。 本文將帶領你認識那些最容易唸錯的冷門字,分析為什麼大家會唸錯,以及如何透過理解偏旁部首、音韻規律與文化背景來真正記住它們。 為什麼冷門中文字這麼難唸? 1.用字頻率稀少 冷門字大多不再出現在課本與日常文字中,如今只出現在姓氏、古籍或專業領域。不常見,自然容易忘記或搞錯。 2.音形不對應 漢字設計有時不遵循「形聲字」的邏輯,字形往往無助於推測讀音。比如「蟒」和「莽」,形似音異,很容易誤讀。 3.方言差異 部分字在不同地區有不同讀音,甚至一字多音,導致使用者無所適從。 4.教育習慣影響 學校多半只重視常用字的教學,冷門字則一筆帶過,導致集體性的讀音盲點。 常見的「唸錯排行榜」冷門字 以下列舉十個幾乎「人人都會唸錯」的冷門字,並逐一分析。 1. 珉(mín) 常見於人名,如「徐珉」或「林珉」。 很多人會誤讀成「míng」,因為長得像「明」。 「珉」原指一種似玉的石頭,是美玉的次品,常用於人名字寓意「堅毅」。 2. 隹(zhuī) 部首字形,許多字如「雜、維、難」都帶有。 常被誤唸成「zhuī」或「cuī」,實際正音為「zhuī」,意思是短尾鳥。 作為部首時象徵鳥禽的形態。 3. 虺(huī / huǐ) 常見於古籍,指毒蛇。 多數人會錯讀成「huī」,實際常用音為「huǐ」。 這個字也出現在成語「虺蛇猛獸」中。 4. 薏(yì) 出現在藥材「薏仁」裡。 經常被誤讀為「yín」,但正讀應是「yì」。 《本草綱目》中記錄,薏仁可利水消腫。 5. 嚜(mē / mo) 常見於口語「嚜眯」裡,粵語和閩南話裡仍在用。 屬於極生僻字,經常無法被輸入法打出。 多數人第一次看到會完全不知道怎麼唸。 6. 粿(guǒ) 台灣小吃「米粿」裡的字。 很多人誤以為是「米糕」的「糕」,但「粿」的注音是「guǒ」。 各地方言中讀音也會略有差異。 7. 骉(biāo) 三個「馬」字組成。 常用於馬名、網名。 很多人會錯誤讀成「驫」的異讀音,其實只有一種讀音「biāo」。 8. ...

【讀書心得】索羅斯談索羅斯

圖片
 作者:喬治.索羅斯 原文作者:George Soros 譯者:李立心, 陳品秀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索羅斯談索羅斯》不僅是一部自傳,更是一份涵蓋思想、歷史與實踐的深刻記錄。這本書透過喬治·索羅斯與拜倫·維恩及克莉絲緹娜·可南的深度對談,揭示了一位金融巨擘如何在投資市場、全球政治、慈善事業與哲學省思中不斷摸索與前行。索羅斯不僅是一位金融市場的操盤手,更是一位持續思索人類社會發展與道德責任的公共知識分子。這本書就像一面多稜鏡,映照出索羅斯人生中的多重面貌,從投資策略到哲學自省,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 一、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求生者 索羅斯出生於匈牙利,一個在二戰時期深陷戰火與壓迫的國家。他親歷納粹占領帶來的恐懼,也見證共產體制的僵化與限制。這段動盪不安的童年與青年經歷,深刻地形塑了他對開放社會、言論自由與人類尊嚴的珍視。他的求生本能與對自由的追求密不可分,也成為他日後投資風格與慈善方向的根本動力。他的決策不僅考量經濟回報,也常從道德與人道的角度出發,這使他成為一位兼具理性與良知的資本家。 二、金融市場的魔法師 索羅斯在金融市場的聲望,源自他對市場心理與趨勢的敏銳洞察。他創立的量子基金創造了驚人的回報,其中尤以1992年狙擊英鎊事件最為人知,那場戰役讓他聲名大噪,也讓他獲得「讓英國央行跪下的人」的稱號。然而在書中,他對這些成功並不自滿,反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市場並非總是理性的,參與者的行為與認知會反過來塑造市場現實。他提出的「反射理論」挑戰經濟學傳統,認為市場的運作與人類主觀經驗密不可分,這不只是金融理論,更是一種關於人類知識與現實交互關係的哲學觀點。 三、從交易員到社會變革者 索羅斯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投資人,更是一位具有遠見與行動力的慈善家。他創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致力於推動民主化、法治、教育與人權。他特別關注東歐與中亞等轉型社會,在這些地方推動公民社會發展,為當地人民帶來知識與希望。他相信資本與思想必須並行,透過資助能促進公共辯論與批判思考的組織,才能防止專制與腐敗的擴張。他的慈善不流於形式,而是結合理念與策略的實踐,是對「如何善用財富」問題的具體回答。 四、哲學家的焦慮與反思 索羅斯雖然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但他始終視自己為一位懷抱哲學夢想的思考者...

【讀書心得】岩田聰如是說

圖片
作者:ほぼ日刊イトイ新聞 譯者:曾瀞玉, 高詹燦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4/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閱讀《岩田聰如是說》一書,是一場與一位傳奇人物心靈交會的旅程。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傳統的自傳,而是以對話與語錄的形式,編纂出一位企業領導者、開發者、玩家三重身份融合的智慧結晶。透過字裡行間,我看見了一位謙遜、誠實又具遠見的靈魂,他是將任天堂從危機中帶往高峰的關鍵人物,也是遊戲文化中不可抹滅的一頁。 岩田聰,這個名字對於熟悉遊戲產業的人而言不陌生。他不只是曾擔任任天堂的總裁,更是一位實幹的開發者與有溫度的領導者。他在書中那句名言——「在名片上,我的頭銜是公司社長;在腦中,我是一個開發者;但在心裡,我一直是個玩家」——正道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對技術的執著,以及對遊戲的熱愛。這句話不只是自我介紹,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從書中可以看出,岩田先生的職涯並非一帆風順。他最初於HAL研究所任職,這間公司曾一度陷入經營困境,瀕臨破產。然而,岩田聰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勇於承擔,親自進行重組,成功拯救公司於危難之中。這一段歷程不僅展現他在經營上的眼光,也證明了他強大的執行力與責任感。他是那種願意親自下場解決問題的領導者,不僅在意公司的成敗,更重視與同仁的關係與信任。 進入任天堂後,岩田聰所面對的情況亦不樂觀。當時任天堂的家用主機接連在市場上失利,N64與NGC的銷售不如預期,正值轉型與挑戰的十字路口。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他提出了「擴大遊戲人口」的戰略構想。他所主導推出的Nintendo DS與Wii,不僅打破傳統主機的設計思維,更成功地吸引了過去未曾接觸過遊戲的群體。這種從根本重新定義市場的創新勇氣,使任天堂再度走上榮景。 對我而言,岩田聰最大的魅力不在於他締造了多少營收成績,而是他始終以一顆玩家的心,來看待技術與市場。他不是站在高位指揮,而是與開發者並肩作戰,理解玩家、尊重玩家。他曾說:「我從不認為遊戲是浪費時間的東西。相反地,我相信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這種信念讓他在產品設計上始終以「人」為出發點,而非單純追求數據與商業利益。 書中還有許多令人動容的篇章來自他與其他人的互動。例如與宮本茂的合作,彼此雖背景不同、性格有異,但在對遊戲的熱情與專注上卻不謀而合。他們彼此信任、互補,堪稱遊戲界最具代表性的黃金...

PPE 使用訓練與維護管理

個人防護裝備(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作為職業安全衛生體系中的重要防護措施,其有效管理不僅關乎員工的生命安全,更是企業履行法律責任和維護聲譽的關鍵要素。本文將深入探討PPE使用訓練與維護管理的完整體系,涵蓋法規要求、訓練體系建立、維護管理程序、組織架構設計等核心議題,為企業建立完善的PPE管理制度提供系統性指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正確使用PPE可降低工作場所傷害風險達85%以上,而有效的訓練和維護管理更是確保PPE防護效能的關鍵因素。( 傳送門 ) 法規基礎與合規要求 國際法規框架 在國際層面,PPE的管理主要依據多項重要法規和標準。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的 29 CFR 1910.132 規定,雇主必須為需要使用PPE的每位員工提供訓練,訓練內容應包括:何時需要使用PPE、需要何種PPE、如何正確穿戴和脫除PPE、PPE的限制條件,以及PPE的適當保養、維護、使用壽命和處置方式。 歐盟的PPE法規(EU)2016/425則強調,所有雇主都有義務根據職業健康與安全法規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和分析工作場所風險,確定個人防護裝備需要的功能,然後選擇合適的裝備。該法規將PPE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為防護輕微危害的裝備(如防護手套),第二類為防護中等風險的裝備(如安全帽、防護眼鏡),第三類為防護永久健康損害或致命風險的裝備(如呼吸器、聽力防護、防墜落PPE)。( 傳送門 ) 台灣法規體系 台灣的PPE管理主要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及其附屬法規,特別是《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十一章防護具相關條文。根據第277條規定,雇主供給勞工使用之個人防護具或防護器具,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保持清潔,並予必要之消毒;經常檢查,保持其性能,不用時並妥予保存;防護具或防護器具應準備足夠使用之數量,個人使用之防護具應置備與作業勞工人數相同或以上之數量,並以個人專用為原則;對勞工有感染疾病之虞時,應置備個人專用防護器具,或作預防感染疾病之措施。( 傳送門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法規對於呼吸防護具有更嚴格的要求。第277-1條規定,雇主使勞工使用呼吸防護具時,應指派專人採取下列呼吸防護措施,作成執行紀錄,並留存三年:危害辨識及暴露評估、防護具之選擇、防護具之使用、防護具之維護及管理、呼吸防護教育訓練、成效評估及改善。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二百人...

墜落防護:安全帶、安全繩、水平生命線

圖片
墜落災害是台灣營造業最嚴重的職業安全問題之一。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近年來營造業墜落職災死亡人數佔營造業總死亡人數的60-70%,遠高於英國、新加坡、日本等先進國家的40%水準。為有效防範墜落災害,完善的個人防護設備系統至關重要,其中安全帶、安全繩與水平生命線構成了墜落防護的核心三元素。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防護設備的技術規範、正確使用方法、設置要求及維護管理,為職業安全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技術指導。( 傳送門 ) 法規框架與標準要求 國內法規體系 台灣的墜落防護法規主要建構在《職業安全衛生法》基礎上,具體規範散見於多項子法中。《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81條明確規定,雇主對於在高度2公尺以上之高處作業,勞工有墜落之虞者,應使勞工確實使用安全帶、安全帽及其他必要之防護具。( 傳送門 ) 該條文更進一步要求,對於鋼構懸臂突出物、斜籬、2公尺以上未設護籠等保護裝置之垂直固定梯、局限空間、屋頂或施工架組拆、工作台組拆、管線維修作業等高處或傾斜面移動,應採用符合國家標準 CNS 14253-1 同等以上規定之全身背負式安全帶及捲揚式防墜器。( 傳送門 ) 《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第23條則針對營造業提出更詳細的規範,要求安全帶之材料、強度及檢驗應符合國家標準CNS 7534高處作業用安全帶、CNS 6701安全帶(繫身型)、CNS 14253背負式安全帶及CNS 7535高處作業用安全帶檢驗法之規定。( 傳送門 ) 《高架作業勞工保護措施標準》則對高架作業進行定義並規範工作時間。該標準將高架作業分為兩類:未設置平台護欄等設備而已採取必要安全措施,其高度在2公尺以上者;已設置平台護欄等設備並採取防止墜落之必要安全措施,其高度在5公尺以上者。( 傳送門 ) 國家標準規範 台灣的安全帶國家標準體系相當完善。CNS 14253-1「個人擒墜系統-第1部:全身背負式安全帶」是目前最重要的標準,該標準於103年版取代了原先的CNS 14253,並要求搭配CNS 14253-6第6.2節進行系統性能試驗。( 傳送門 ) 標準檢驗局規定,全身背負式安全帶必須進行型式認可逐批檢驗或驗證登錄,檢驗項目包括織造要求、耐腐蝕試驗、扣件之脫開及滑動、靜抗拉強度、動態性能等。( 傳送門 ) 動態性能試驗要求墜落制止力量最大值不超過6kN,墜落制止距離應在2公尺內停止,墜落後前傾角度不可超過45度;靜...

頭部防護:安全帽

圖片
職業安全中頭部防護是工作場所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安全帽作為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在預防頭部傷害及降低職業災害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頭部受傷是職業災害中最常見的傷害類型之一,特別是在營造業,每年因頭部外傷導致的重大職災案例數量驚人。透過正確選用、配戴及維護安全帽,可有效預防大部分的頭部傷害事故,保障勞工生命安全。( 傳送門 ) 法規依據與重要性 台灣職業安全法規要求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1條之1規定,雇主對於進入營繕工程工作場所作業人員,應提供適當安全帽,並使其正確戴用。此外,《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更進一步明確規定,在高度二公尺以上之高處作業,勞工有墜落之虞者,應使勞工確實使用安全帽及其他必要之防護具。( 傳送門 ) 違反安全帽配戴規定將面臨嚴厲處罰。自民國96年起,雇主若未使勞工正確戴用安全帽,將依《勞工安全衛生法》處以新台幣三萬元之罰鍰。這項規定的目的不在於處罰,而是促使雇主提供符合國家標準之安全帽並監督勞工正確配戴,以防止職業災害的發生。( 傳送門 ) 職業災害統計與案例分析 根據108年施工架作業重大職災統計資料顯示,多起致命事故與未配戴安全帽直接相關。在統計的重大職災案例中,屏東縣、高雄市、桃園市等地區都發生了因未戴安全帽而導致的墜落死亡事故。案例分析顯示,罹災者從2.3公尺至14.2公尺不等的高度墜落,造成頭部外傷、顱內出血等致命傷害。( 傳送門 ) 國際標準對照 台灣的CNS 1336標準與國際標準具有高度相容性。相較於美國ANSI Z89.1、歐盟EN 397及日本JIS T8131標準,台灣標準在衝擊吸收性方面要求最低50焦耳的能量吸收能力,高於美國標準的30焦耳。這反映了台灣對工業安全的高標準要求,確保勞工獲得更好的頭部防護。( 傳送門 ) 安全帽的構造與種類 基本構造組成 產業用防護頭盔主要由三個核心組件構成: 帽殼是安全帽最外層的防護部分,也是保護頭部的第一道防線。常見材質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碳酸酯(PC)及纖維強化塑料(FRP)等。其中HDPE材質最為普遍,而ABS材質在整體表現上較為優異,具有較佳的側向剛性和耐衝擊特性。 戴具是裝置在帽殼內部直接接觸頭部的部分,常見材質有塑膠及布料等。戴具的品質直接影響配戴時的舒適度,優質戴具能有效分散...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說書)Youtube奇奇解密:https://www.youtube.com/@chichistruthbo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