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讀書心得】如何聆聽爵士樂

圖片
作者:泰德・喬亞 譯者:張茂芸 出版社:啟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2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本書由知名爵士樂鋼琴家與音樂史學者泰德·喬亞(Ted Gioia)所著,是一本既專業又親切的音樂導覽書。喬亞以其豐富的爵士樂背景與深厚的音樂知識,試圖打破一般讀者對爵士樂的畏懼與陌生感,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深入體會爵士樂的魅力。 爵士樂的起源與文化背景 爵士樂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紐奧良,這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城市成為了爵士樂的發源地。喬亞在書中詳細探討了爵士樂誕生的歷史背景,指出紐奧良作為一個文化熔爐,吸收了來自法國、西班牙、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音樂元素。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爵士樂在其誕生之初便擁有了豐富的表現形式。 作者還談到了早期爵士樂手的創新精神。這些音樂家在保留傳統民俗音樂的基礎上,勇於打破成規,創造出全新的音樂風格。無論是藍調、散拍樂,還是舞曲,這些音樂形式在早期的爵士樂中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喬亞強調,這種創新精神至今仍是爵士樂的重要特質,並使得爵士樂成為一種不斷演變的音樂形式。 如何聆聽爵士樂:專注於節奏 在《如何聆聽爵士樂》一書中,喬亞反覆強調了聆聽在爵士樂欣賞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於「聽」,而非分析。這一觀點與非洲音樂文化的觀念不謀而合,在非洲音樂中,音樂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無需特別的音樂訓練。喬亞認為,爵士樂的核心在於節奏,而這一點是聽者能否真正理解爵士樂的關鍵。 書中,喬亞建議讀者在聆聽爵士樂時,首先應該關注樂團成員之間的節奏配合,這也是爵士樂迷所稱的「搖擺」(swing)。他舉例提到,像是二戰前的貝西伯爵(Count Basie)樂團、1960年代的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三重奏,以及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和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等樂團,都是在節奏配合上達到了高度默契的典範。 喬亞進一步解釋,這種節奏上的默契是無法用樂譜來學習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聆聽與感受來掌握。爵士樂手們在演奏時,常常會打破傳統的節拍規則,創造出獨特的音符落點和節奏變化,這也正是爵士樂迷著迷於這種音樂形式的原因之一。 爵士樂的風格演變 爵士樂自誕生以來,幾乎每十年便會出現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喬亞在書中依照年份,詳細列舉了爵士樂的演化歷程。這種快速的風格變遷,使得許多爵

【讀書心得】多巴胺國度

圖片
作者:安娜‧蘭布克醫師(Dr. Anna Lembke)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3/03/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多巴胺國度》是一本探索人類大腦中多巴胺運作與成癮機制的書籍。作者安娜·林比克(Anna Lembke)透過臨床醫師的視角,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各式成癮問題的根源,從性成癮、藥物成癮、到更為普遍的網路與3C成癮,讓讀者對成癮這一現象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雖然屬於科普類,但其內容所探討的心理與生理機制,加上大量個案分析,讓這本書顯得相當學術,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閱讀起來會略顯艱澀。 正如你所提到的,這本書在行文風格上偏理性與分析,對於習慣閱讀文學作品的讀者來說,或許不易一開始就投入其中。我在閱讀時也感到內容偏向枯燥,尤其是大量關於成癮個案的描述,這些案例有時顯得過於專業,無法引起共鳴。因此,我只能快速瀏覽,無法細細品味。然而,儘管這樣,書中仍然有一些觀點和句子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書中提到精神藥物的使用對象主要是窮人,特別是窮人家的小孩,這揭示了精神健康問題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密切聯繫。長久以來,社會上普遍認為心理疾病是“富貴病”,這一觀點忽視了貧窮帶來的心理壓力與苦難對個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在精神藥物的使用上,更廣泛地顯示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書中另一個讓我深思的部分是作者對於藥物治療的觀點。她形象地將精神科藥物比作“橡皮擦”,雖然這些藥物在治療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使用這些藥物以抹除痛苦,卻可能讓人失去面對生活中挑戰的機會。作者提出了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擁抱痛苦”。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概念,因為現代社會教導我們避免痛苦、追求舒適。然而,適度地直視痛苦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找到生活中的另一種解脫。 在談及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好處時,作者指出運動可以提升情緒、減少焦慮、增強認知、並改善睡眠品質。這些論點早已耳熟能詳,然而,書中也提到運動成癮的案例,讓我們對“運動是良藥”的觀念抱有更多反思。運動確實對身心有諸多好處,但當一個人陷入深度痛苦時,運動並非唯一的解藥。書中提出的觀點讓我想起過去曾在筆記中寫下的“運動是藥”這句話,或許這也是一種雙面刃。 誠實是書中另一個被深入探討的主題。作者強調誠實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行為,還能促進親密人

【讀書心得】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

圖片
作者: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繪者:Narano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4/06/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電子書試讀本-> 傳送門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這本書中的情節與情感,深深觸動了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書寫,而是關於一個人如何通過書寫去發現自己,去理解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喚醒了我對於書寫的回憶和反思,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書寫在我生命中的意義。 回想我國中時期的生活,我是一個邊緣人,生活中充滿了與他人疏離的感覺。越區就讀使我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我不補習,也不參加數學老師開設的課輔班,對於老師們口中不斷重複的「考上第一志願才能擁有美好人生」的說法感到厭煩。我開始質疑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並且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迷茫。我不知道究竟是同學們在孤立我,還是我在主動孤立他們。這種內心的矛盾和孤獨感,讓我對於生活充滿了無力感。 當時的導師為了「提升作文能力」,要求我們每天寫日記,並且上交給他批改。這原本屬於個人私領域的日記,在交給老師後變質了,變成了一種必須充滿正向積極、樂觀進取的「乖寶寶作文」。我對此感到極度反感,這種感覺就像是被大人擺佈的木偶。我開始反抗這種安排,於是寫下了屬於自己的「裡日記」,這些日記記錄了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並且成為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即使日常生活無甚可觀之處,我依然不願放棄那些不想隨意捨棄的碎片,就這樣一直寫到今天。當我偶爾回顧那些陳舊的字跡時,我確實看到自己如何經歷了成長的苦澀與喜悅,如何一步步成為今天的自己。 拿起筆,原本是為了記錄自己,但《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中的寄居蟹大叔卻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觀點:拿起筆,就能發現自己。這讓我開始思考,書寫不僅僅是記錄日常,更是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通過書寫,我們可以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發掘內心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也許平時被生活的喧囂掩蓋了,但通過書寫,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傾聽它們,了解真正的自己。 在書中,作者古賀史健提到,青少年時期是人們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關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開始,也是常常感到孤獨的時期。這種孤獨感並不可怕,反而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透過智慧型手機與他人聯繫的時代,我們反而更需要獨自思考的時間,並透過書寫與自己對話。 作為青少年,我們開始對世界產生許多疑問,開始想界定「我」的

【讀書心得】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

圖片
作者:徐明涓 出版社:月熊出版 出版日期:2018/02/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讀完《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這本書,我的內心經歷了一次深刻的震撼和洗禮。這本書記錄了一位名叫吉娜的女性,如何在30歲那年,憑藉勇氣和對自我的探索,獨自踏上印度這片充滿矛盾與美麗的土地。她的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場內心的自我發現與重塑。本文將從旅行的初衷、過程中的挑戰與成長、以及旅程帶來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1. 旅行的初衷:尋找自我的勇氣 吉娜的印度之行,不同於一般的旅行者,她不是為了放鬆或者逃避現實,而是懷著一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尋找真正的自己。這一點深深觸動了我。她的旅行是一種挑戰自我的行為,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一位女性選擇獨自前往印度這樣一個充滿矛盾與挑戰的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對自我認知的深刻追求。 書中提到,吉娜剛抵達印度時,對這個國度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是它的神秘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則是現實中的貧富差距、性別不平等和社會秩序的混亂。這樣的情境使得她一度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萌生了返回台灣的念頭。然而,她最終選擇了接受和面對這些挑戰,這正是她旅行初衷的體現——尋找並認識真正的自己。 2. 過程中的挑戰與成長:從不適到臣服 在印度的旅途中,吉娜經歷了許多讓她重新思考和反省的事情。她提到,在找旅館時因為是單獨女性而被忽視,這讓她感到無助和挫折。這些經歷,使她深刻體會到「沒有一定得怎樣」這個道理。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於一個習慣於按部就班和計劃行事的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她在印度搭火車時的經歷。按照當地的習俗,人們會把吃完的餐盒直接丟到窗外,這與她從小被教育要愛護環境的理念完全相悖。這種文化衝擊讓她感到無所適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慢慢理解了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將食物留給野外的生物。這種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和接納,使她的心態從抗拒轉為臣服,學會了尊重和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習俗。 在吉娜的旅程中,她不斷地面對這樣的文化衝擊和心理挑戰。這些挑戰不僅考驗了她的適應能力,更讓她學會了如何在不確定和混亂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這樣的成長過程,是她旅行中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3. 旅程的啟示:活著的意義與家人的重要性 吉娜的印度之行最終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告終。這場大病讓她一度

【讀書心得】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圖片
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原文作者: Annie Murphy Paul 譯者:龐元媛 出版社:真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3/1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 傳送門   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 )的《延伸大腦》( The Extended Mind )一書探討了大腦如何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器官,而是一個與外界互動、受環境影響的動態系統。她提出了許多打破傳統觀念的見解,從個人內在的感受出發,到與他人、環境的互動,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運用大腦,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書中首先探討了大腦的本質。在二戰後,隨著第一代電腦 ENIAC 的出現,人們開始將大腦與電腦進行類比,認為大腦的運作速度如電腦般快速。然而,在 2000 年初,新的觀念興起,大腦被比喻為肌肉,透過不斷的練習和積累可以被鍛鍊得更強大。這些觀念表明大腦有潛力被塑造和改變,但同時也有其天生的侷限性,例如記憶力、專注力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保羅進一步通過韓國喜鵲造成的大規模斷電事件,提出了大腦「進行編織」的概念,即大腦會不斷地重組和重構。   在記憶和學習方面,保羅介紹了遺忘曲線和如何鍛鍊系統二模式。系統二模式強調理性思考,而非系統一的本能反應。通過正念冥想,我們可以更好地標籤和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性方式應對各種挑戰,避免定錨效應、易得性捷思法、自利偏誤等常見的認知陷阱。定錨效應是指我們的判斷容易受到先前資訊的影響;易得性捷思法則是依賴腦海中浮現的例子進行判斷;而自利偏誤則使我們傾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特質,而將失敗歸咎於外部環境。   保羅指出,情緒的識別與管理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這與我們平時所認知的情緒起因有些不同,書中提到:「因為難過,所以哭了?還是因為哭了,所以難過?」答案是後者。我們需要從身體的訊號中辨識出情緒,並為這些訊號打上標籤,如生氣、難過、緊張或害怕。   學習的最佳方式往往涉及動作,而不僅僅是依靠大腦。書中提到了一項實驗,讓學生在沒有桌椅的教室裡上課,學生可以自由走動,這種教學方式比傳統坐在座位上學習的效果更好。這啟示我們,學習不僅僅是大腦的事情,而是整個身體的參與。保羅建議,我們可以每天進行至少兩小時的散步,以提升學習效果。此外,她還提

【讀書心得】吃的台灣史

圖片
作者:翁佳音, 曹銘宗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1/10/0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有聲書-> 傳送門   《台灣食物的歷史洪流》一書,透過歷史、語言與文化的交織,深入探討台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和其背後的歷史演變。由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分成上下兩卷,分別探討了「吃什麼」與「怎麼吃」的台灣歷史,從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飲食習慣變遷中,讓讀者一窺台灣豐富的飲食文化。 上卷著重於介紹不同時期台灣的飲食選擇,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洪流,感受各個歷史時期的飲食特色。例如,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飲食引入,對當時台灣飲食習慣的影響,這些外來文化逐漸融入在地,形成獨特的飲食風貌。而下卷則探討了飲食方式的變遷,從烹飪技術到餐桌禮儀,這些細節中折射出社會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演進。 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各種飲食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今日台灣豐富多樣的美食景觀。這本書以歷史為軸心,深入剖析了從殖民時期到現代,台灣如何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出多樣化的飲食文化。 基隆與咖哩的淵源也是書中的一個有趣話題。由於基隆在日治時期是台灣的重要港口,許多日本人居住於此,導致基隆的飲食文化深受日本影響,尤其是咖哩料理的普及。這種異國風味的結合,使得基隆的飲食文化既保有傳統,又增添了異域風情。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台語俚語:「殘殘豬肝切五角。」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豬肝在當時社會中的珍貴性,也體現了當時的飲食文化價值觀。豬肝曾是昂貴的補品,基隆廟口的碳烤三明治甚至包入了豬肝,這種獨特的搭配也成為了基隆美食的一部分。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牛被視為重要的勞動力和靈性動物,因此殺牛和食牛肉被視為禁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禁忌逐漸被打破,但在清代,仍有許多地名如刣牛坑、刣牛寮等,反映了台灣人民對牛的特殊情感。 書中提到有些人甚至會以海龜肉混充牛肉販賣,這種做法在現代觀念下顯得不可思議,但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在食物來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以創意來應對挑戰。 台灣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各種食材和烹飪技術的結合,更是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反映。台灣早期原住民雖然沒有文字記錄,但透過殖民者的記載和耆老的口述歷史,我們得以窺見他們的飲食習慣。這本書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這些繁雜的歷史資料整理成冊,讓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台灣飲食文

【讀書心得】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圖片
作者:丹尼爾.尤金 原文作者: Daniel Yergin 譯者:季晶晶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2/11/1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這本書讓我對能源的認識有了全新的視角。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能源的了解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科學課程上,那時候我們學到的多是關於傳統能源的知識,比如石油和天然氣,還有一些未來可能的能源選項,比如在報紙上看到過的「可燃冰」。然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全球能源版圖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國際關係,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的這本書,深入剖析了美國頁岩油革命如何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使美國重新成為主要的能源大國。頁岩油的開發不僅改變了美國自身的能源依賴性,也對全球石油市場造成了衝擊,甚至導致一些傳統石油出口國的經濟受到影響。書中詳細介紹了美國如何利用頁岩油技術,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能源自給自足,並進一步成為全球石油出口大國,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震撼。 除了頁岩油之外,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的發展也是書中重點探討的內容。尤金指出,電動車的普及正在重新定義全球能源需求結構,傳統石油市場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不僅僅是因為電動車不再依賴石油,還因為它們帶動了對電力的需求,而電力又可以來自多種來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我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電動車,整個汽車行業甚至整個能源市場都在發生變革。電動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新型能源消費模式的象徵。 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同樣讓我耳目一新。在我的印象中,太陽能和風能一直被認為成本高昂、不穩定,難以成為主要能源。但事實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並在一些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尤金特別提到了中國在太陽能板生產方面的領先地位,這一點讓我非常驚訝。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生產國,還將這些產品廣泛應用於國內市場,這顯示出再生能源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潛力。 再生能源的發展也面臨挑戰,例如如何解決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尤金在書中提到,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完全依賴太陽能和風能來供電,因此這些能源主要是作為輔助能源使用。儲能技術的發展成為未來能否更大規模應用再生能源的關鍵,這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