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忽略心悸了!這樣做幫你找出真正原因!

心悸是指自覺心跳異常,可能感覺心跳過快、過慢、不規則或有強烈的跳動感。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心悸並不嚴重,但也可能是某些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因此不可忽視。心悸可能會突發,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有時伴隨頭暈、疲勞、氣短等其他症狀,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

心悸


心悸的常見原因

心悸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來自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疾病影響。了解其成因有助於對症下藥,降低心悸發作頻率。

1. 生理因素

  • 運動:劇烈運動後,心跳加快是正常現象,特別是未經常運動者更容易出現心悸。
  • 咖啡因與酒精:過量攝取咖啡、茶、能量飲料或酒精可能刺激心臟,導致心跳加速。
  • 脫水與電解質失衡:身體缺水或鉀、鈣、鎂等電解質異常可能影響心臟節律,導致心悸發作。
  • 低血糖:血糖過低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悸,常見於空腹過久或糖尿病患者。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充血劑、哮喘藥物、抗憂鬱藥或甲狀腺藥物,可能影響心率。

2. 心理因素

  • 壓力與焦慮:情緒緊張或焦慮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導致心跳加快。
  • 驚恐發作:突發的恐懼感可能伴隨劇烈心悸、出汗、顫抖等症狀。
  • 睡眠不足: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影響心律,導致白天精神不振。

3. 疾病因素

  • 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疾病等,可能導致頻繁心悸。
  • 甲狀腺問題: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皆可能影響心跳速度。
  • 貧血:血紅素過低時,心臟需更努力泵血,可能導致心悸,並伴隨頭暈與乏力。
  • 低血壓或高血壓:血壓異常可能影響心臟負荷。
  • 感染與發炎:發燒、感染或全身性發炎時,心跳可能加快,產生心悸感。

如何判斷心悸的嚴重性?

雖然多數心悸是良性,但若伴隨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胸痛或胸悶
  • 呼吸困難
  • 頭暈或昏厥
  • 心跳極度不規則或過快(>100次/分)或過慢(<60次/分)
  • 有心臟病史或家族史

診斷心悸的檢查方法

醫師可能會根據病史與症狀進行評估,並安排以下檢查,以確定心悸的真正原因。

1. 基本檢查

  • 血壓測量:檢查是否有高血壓或低血壓。
  • 血液檢查:檢測甲狀腺功能、血糖、電解質、血紅素等。

2. 心臟檢查

  • 心電圖(ECG):記錄心臟電活動,以檢測是否有心律不整。
  • 24小時或更長時間心電監測(Holter monitor):記錄全天心臟活動。
  • 運動心電圖:在運動時監測心臟功能,評估運動誘發的心律異常。
  •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檢查心臟結構與功能。

3. 進一步檢查

  • 心導管檢查:若懷疑冠狀動脈疾病,可能需要進行心導管檢查。
  • 電生理學檢查(EPS):針對心律不整患者,分析心臟電傳導系統。

如何改善與預防心悸?

1. 改變生活習慣

  • 避免刺激物:減少咖啡因、酒精與吸菸。
  • 調整飲食:補充鎂、鉀等營養素,避免高鹽、高糖飲食。
  • 規律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心臟,但避免過度劇烈活動。
  • 充足睡眠:每晚至少6-8小時,避免熬夜,以維持良好心臟健康。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瑜伽、深呼吸放鬆神經,減少焦慮帶來的心悸。

2. 用藥與治療

  • 藥物治療:若確診為心律不整,醫師可能開立β-受體阻斷劑、抗心律不整藥等。
  • 電燒術(心臟射頻消融術):對特定類型的心律不整,可能需要手術干預。
  • 裝設心律調節器或去顫器:適用於嚴重心律不整患者,以降低猝死風險。

結論

心悸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是良性,但若頻繁發生或伴隨其他症狀,應積極尋找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必要的醫療干預,能有效降低風險,確保心臟健康。若你或身邊的人長期受心悸困擾,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別再忽視你的身體警訊!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Word頁面設置常用的紙張大小、方向、邊距、頁首頁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