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中醫師反覆研讀的寶典,如今一般人也能實踐。12條經絡、365個穴位白話詳解,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作者:中里巴人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黃帝內經》是一部跨越時代的中醫經典,它將古代智慧與實踐經驗濃縮成為現代人日常保健和養生的指南。這本書的意義,不僅限於中醫學術圈內,更可以作為一般人日常生活的指南。《易學易用黃帝內經》這本書的出現,將這部古老經典的艱澀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使更多人可以實踐其中的養生理念。
這本書中,作者中里巴人以現代人的視角詮釋了中醫中的經絡理論,詳細解說了12條經絡與365個穴位的實際應用。他從簡單的日常經驗出發,結合經絡學的理論,教導讀者如何依靠按摩經絡穴位來調理身體健康。比如,當你感到胃部不適時,可以通過按摩「足三里」穴位來緩解不適,當出現牙痛時,按摩「合谷」穴位也能有效舒緩疼痛。
中醫診斷的重要性:望診為首
中醫的診斷過程分為「望、聞、問、切」,其中「望診」排在首位。這背後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諸病於內,必形於外。」這意味著,人體內部的病變,往往會在外部表現出來。透過觀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舉止等,可以初步判斷其身體狀況。舉例來說,兩眉之間晦暗無光可能代表肺氣不足,而鼻梁中間露出青筋則可能暗示肝臟存在瘀血的問題。
書中也提到,針對不同的病症,可以通過按壓對應的特效穴位來調理。例如,當肺氣不足時,可以揉按手臂上的「尺澤穴」來保養肺部,而若心臟有問題,則可揉按手心的「少府穴」和「勞宮穴」來養心。
經絡的起點:從基礎到實踐
《黃帝內經》提出了「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觀點,經絡是人體氣血流通的通道,而經絡不暢往往會引發疼痛。作者以淺顯的語言和圖解,逐步引導讀者了解這些經絡的作用和應用。在書中,每個穴位都有明確的圖示和具體的按摩方法,讓讀者可以輕鬆上手。例如,刺激風池穴和風門穴可以緩解因吹風引起的感冒和咳嗽;脾胃不適時,可以通過揉按「箕門穴」來促進消化,緩解腹脹。
書中不僅介紹了經絡和穴位,還強調了按壓穴位時應感覺到的痠、麻、脹、痛,這些感覺是判斷穴位是否按對、按得是否有效的標準。「以痛為腧」、「氣至而有效」這些傳統理念被作者以現代科學的語言進行了闡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其實踐價值。
五臟與四季的關聯
《黃帝內經》強調人體的運行與四季變化息息相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節律,也是人體養生的節律。春天應該養肝,因為肝主春,肝在這個季節最為活躍,適當調理肝臟可以促進身體的整體健康。夏天則應該注重養心,因為夏天的炎熱容易使心臟負擔加重,而通過適當的運動和穴位按摩可以有效保護心臟。秋天是養肺的季節,特別是防止秋燥,保持肺部濕潤健康。冬季則是養腎的好時機,因為腎主冬,腎臟是身體的根本,藏陽氣的器官。
書中還提到一些具體的養生方法,比如「推腹」能養脾胃,敲打帶脈則能補肝腎。這些方法簡單實用,但效果顯著,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操作。
穴位按摩的實踐與效果
在書中,作者中里巴人特別強調了穴位按摩的實踐效果,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判斷按摩是否有效。當按壓一個穴位時,如果感到輕微的疼痛或麻感,則說明氣血已經開始流通,這就是按摩有效的標誌。例如,當按壓「印堂穴」時,感到酸麻,就能知道這個穴位正在發揮作用,能夠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此外,書中也強調了按摩的時機和方式。根據人體不同的季節和狀況,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按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當出現感冒或喉嚨痛時,可以通過按壓「合谷穴」或「風池穴」來舒緩症狀,而這些按摩手法的效果往往比服用藥物更為直接有效。
養生與心理的關聯
除了生理上的調理,書中也強調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性。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養身先養神,醫病先醫心」。壓力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長期的壓力不僅會影響情緒,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書中介紹了一些簡單的放鬆技巧和穴位按摩來舒緩壓力。例如,按壓「勞宮穴」可以安定情緒,按壓「太衝穴」則可以緩解怒氣。
這些方法不僅簡單易學,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實施。現代人常常面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而這些簡單的穴位按摩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快速調整情緒,達到心身平衡的狀態。
經絡養生的綜合應用
書中也提到了一些綜合性的經絡養生方法,例如「氣聲八字訣」,這是一種通過發聲來保養五臟的方法。不同的發聲對應不同的臟器,例如發出「嘶」聲可以養肺,發出「呵」聲則可以養肝。這些發聲的方法不僅能夠調理五臟六腑,還能夠改善面部的問題,例如消除魚尾紋和眼袋。
《易學易用黃帝內經》不僅是一本醫學書籍,更是一部實用的日常養生指南。它將複雜的中醫理論轉化為簡單的操作方法,讓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無論是預防疾病還是養顏美容,書中都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實用的方法,是一本值得反覆研讀的寶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