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間隙
作者:平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有聲書->傳送門
《間隙》這本書,以其真摯的文字與深刻的情感,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生命轉變的旅程。雖然一開始並不是我會特別選擇的書籍類型,但朋友的強烈推薦讓我決定翻開這本書。結果,這段閱讀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理解,尤其是對於那些我們平日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光。
這本書的作者因罹患疾病,而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從過去那種無限期的生存狀態,轉變為在有限時間內,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度過餘生的思考過程。當知道生命的終點已近,是否應該將最後的日子過得充實且冒險,還是選擇平靜且珍惜日常?這是書中作者反覆思考的問題,而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對生命的全新認知
翻開《間隙》前,我對於生活的理解或許與許多人無異,認為每天的日常是理所當然的,並且執著於一些看似重要的事物。但閱讀這本書後,我開始反思,發現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日常點滴,才是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作者以他親身的經歷,讓我明白了每一刻都可能是我們最後的「間隙」,那些我們認為平凡無奇的瞬間,實際上蘊藏著無限的珍貴。
當我們被突然告知生命將走向終點時,會重新評估什麼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間隙》透過作者的故事,揭示了當面對生死關頭時,人們會更珍惜那些平凡卻真實的時光,會願意放下過去的怨恨與執著,學會感恩身邊所擁有的一切。
病痛與生命的對話
《間隙》的敘事從作者被診斷出疾病開始,這對他而言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亂了原本安穩的生活。書中第一篇章「序幕」描述了作者在被告知診斷結果的那一刻,從不敢置信到逐漸接受,並且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這種從震驚到自我反思的過程,令人感同身受,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面對類似的命運考驗。
隨著故事的進展,作者在第二篇章「緣遇」中開始重新審視他與身邊人的關係。面對家人、朋友、伴侶,作者的態度從過去的爭執和不滿,轉變為更為包容與理解。他明白到,許多過去令他煩惱的事情,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真心去愛與關懷那些重要的人。
生活中的「間隙」
在書中的第三篇章「間隙」,作者以自身經歷為例,探討如何在面對生命的終點時,仍然能夠「活著」,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死亡的來臨。這篇章是我最為觸動的一部分,因為它提醒我們,即使生命即將結束,仍然可以選擇過得充實有意義。作者在病痛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繼續寫作、閱讀,並在每一個細小的日常中發現快樂與意義。
生命無常的體悟
第四篇章「轉化」進一步探討作者經歷的身體變化與對生命的體悟。當他經歷了第二次病變時,作者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是不可控的。這讓他更加珍惜那些片刻的美好,因為這些瞬間是他無法掌握的唯一部分。
在這一篇章中,作者的描述充滿哲理。他以一種坦然的態度面對生命的不可預測性,並且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這種態度深深啟發了我,讓我開始思考,當我們無法控制生活的進程時,我們該如何以更從容的心態去接受生命中的變數。
誤解與釐清
在第五篇章「誤解」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面對疾病時,周遭人們對他病情的種種誤解。有時候,人們會因為無法理解疾病的原因,而向患者提出一些令人不舒服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人們對未知的恐懼,也讓患者感到無奈。作者透過這些經歷,揭示了疾病背後的許多複雜情感,並試圖向讀者傳達,與其問「為什麼會得病」,不如珍惜與患者相處的每一刻。
生命的循環與結束
第六篇章「周遭」是對於作者對死亡的思考。當他預想自己即將面對死亡時,開始思索什麼是他最為牽掛的。最終,作者發現家人是他最放不下的部分,他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們,並且為他們留下值得回憶的美好時光。
然而,作者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循環的理解。他相信生命並不是終結,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這種對生死的開放態度讓我深受感動,也啟發了我去思考,或許生命的終結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讀後感與反思
《間隙》這本書以其深刻的文字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引發了我對於生命、死亡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的生命長短如何,我們都應該珍惜每一個當下,因為那些看似平凡的「間隙」,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財富。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的一個比喻:當你想買一件物品時,不妨先想像它在自己家中的樣子,再想像它放在別人家裡的樣子。如果這個物品在別人家中能發揮更好的作用,那麼放棄它其實也是一種成就。這種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物質欲望,學會珍惜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執著於未擁有的東西。
總結來說,《間隙》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即使面對無法控制的命運,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以積極的態度去過每一天。這本書不僅是一個關於生病的故事,更是一段啟示我們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愛與死亡的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