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耳鳴,是救命的警鈴:耳鳴不需要根治,也不必恐慌,剛剛好的耳鳴,是你最忠實的健康守護者!台灣耳科權威教你不吃藥破解耳鳴的迷思
作者:賴仁淙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6/04/1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耳鳴不需要根治,也不必恐慌,剛剛好的耳鳴,是你最忠實的健康守護者!台灣耳科權威教你不吃藥破解耳鳴的迷思》這本書是一本關於耳鳴的科普書籍,作者賴仁淙醫師分享了他多年來治療耳鳴的經驗,並解釋了耳鳴的各種成因以及如何正確面對耳鳴。賴醫師強調耳鳴並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而更像是一個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需要關注健康,甚至可能是潛在的疾病信號。
耳鳴的迷思與真相
耳鳴對許多人來說是困擾,常常伴隨著焦慮和恐懼。不少人擔心耳鳴會導致耳聾,甚至引發腦中風,但書中打破了這些迷思。耳鳴本質上是身體向你發出的「健康警報」,尤其在你的聽力系統或相關器官出現異常時,它提醒你該檢查身體狀況。書中指出耳鳴的可能成因多種多樣,從睡眠障礙、鼻竇炎、聽神經瘤、甚至更年期失調等,都可能是耳鳴的原因。因此,遇到耳鳴症狀時,不要恐慌,但也不能輕忽,應該全面檢查身體,找出可能的潛在問題。
這些耳鳴的迷思往往來自於對病症的誤解,例如坊間傳說吃維他命B或銀杏能治療耳鳴,這些方法其實沒有科學依據。賴醫師的經驗表明,絕大多數耳鳴病例並不需要藥物治療,而是應該透過減少壓力、改善睡眠和耳咽管的健康來緩解。
耳鳴背後的深層原因
耳鳴不僅僅是一個聽力問題,它可能反映出身體的更深層問題。賴醫師指出,耳鳴有時是一些潛在疾病的徵兆,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甚至鼻咽癌等。耳鳴患者應該全面檢查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僅僅針對耳鳴本身治療,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賴醫師建議,耳鳴的治療不應只著眼於耳朵本身,而是應該考慮整個身心的健康狀態,因為耳鳴有時與壓力、情緒以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醫生與患者應該如何面對耳鳴
在書中,賴醫師強調了耳科醫生和患者在面對耳鳴時應該有的心態。首先,醫生應該避免給患者「絕症」的恐慌感,而是應該以正面、鼓勵的方式向患者解釋耳鳴,避免誇大病情。賴醫師強調,耳鳴並不是無法治癒的病症,許多耳鳴的症狀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減輕。
另外,賴醫師提醒耳鳴患者,應該從壓力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善著手,減少對耳鳴的焦慮感。耳鳴有時會被放大成一個心理問題,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態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長期耳鳴的情況下,患者應該積極尋找健康的應對方式,而不是過度依賴藥物。
改善耳鳴的具體建議
書中提到,減少耳鳴的第一步是改善睡眠,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會直接影響耳鳴的嚴重程度。此外,管理壓力也是關鍵,長期處於壓力下,耳鳴往往會更加嚴重。賴醫師還建議,保持耳朵的健康不一定需要藥物,許多耳鳴患者應該嘗試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緩解症狀,而不是過度依賴藥物治療。
書中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案例,這些案例表明耳鳴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是可以通過全方位的身心調整來改善。比如有一位長笛老師,由於耳咽管堵塞引發了耳鳴,在經過賴醫師的診斷後,她的耳鳴問題得到了改善,而不需要依賴大量的藥物。這些案例表明,只要正確理解耳鳴,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耳鳴症狀是可以大幅度減輕的。
耳鳴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賴醫師在書中還強調了耳鳴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許多耳鳴患者同時伴隨著憂鬱症或焦慮症,這使得耳鳴問題更加複雜化。在一些極端情況下,耳鳴甚至可能導致自殺的悲劇發生。書中引用了梵谷的例子,梵谷長期受耳鳴和暈眩所苦,最終選擇結束生命。這表明耳鳴有時會加劇精神疾病的症狀,因此對於耳鳴患者,心理健康同樣需要得到關注和治療。
在耳鳴特別門診中,賴醫師指出,大約10%的耳鳴患者需要轉介精神科,因為他們的耳鳴與心理壓力和精神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這些患者,單純針對耳朵的治療往往無效,應該尋求心理專業的幫助來緩解耳鳴。
不吃藥的耳鳴治療觀
最後,書中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觀念:治療耳鳴不一定需要依賴藥物。賴醫師反對過度開藥,特別是一些耳毒性較強的藥物,如阿斯匹林、止痛藥等可能加劇耳鳴症狀。他提倡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改善耳鳴,這種「不吃藥」的治療觀念不僅減少了患者的身體負擔,也更符合長期健康管理的理念。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這本書不僅解答了許多關於耳鳴的常見誤區,還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治療建議,幫助耳鳴患者以更健康、積極的態度面對這個問題。耳鳴不再是可怕的疾病,而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提醒我們該好好關注自身的整體健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