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
作者:郭怡慧
原文作者:Michelle Kuo
譯者:徐麗松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7/12/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陪你讀下去》是一部由郭怡慧所撰寫的作品,描繪了她在美國密西根三角洲一所貧困學校任教的經歷,並在其中探討了閱讀與寫作的力量。這本書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不僅是改變個人生命的工具,更是改變一個社群甚至整個國家的可能性。
閱讀與寫作的力量
閱讀與寫作能否真正改變什麼?能否帶來社會的進步,還是僅僅影響個人的思考方式?這些問題或許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書中強調的是,在投入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首先改變的是參與其中的人。無論結果如何,這些探索知識和真理的人往往最終成為受益者。
在台灣,我們正處於民主與自由的成長階段,這讓我們明白,沒有什麼進步是理所當然的。這正如郭怡慧書中透過美國的種族問題所描繪的現象:看似民主自由的社會實際上依然存在著深層的矛盾與不平等。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參與,才能在社會變遷中不斷進步。而閱讀與寫作,作為一種探索和表達的形式,是推動這一變化的重要途徑。
面對不公的社會現實
當郭怡慧來到密西根三角洲的貧困學校時,面對的是一群對歷史和社會問題缺乏認識的學生。這些學生對過去的奴隸制度毫無感觸,對於當今種族衝突的現象也感到麻木。然而,作者並沒有放棄,她通過閱讀與寫作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社會的不公與歷史的真相。
派屈克作為書中的主角,他最初並不覺得自己在乎這些問題,卻在寫作的過程中慢慢展現了內心的轉變。這讓我們看到,寫作不僅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更是一種反思與沉澱的過程。透過寫作,派屈克逐漸意識到自己對這個世界、對自身處境的在乎,這也象徵著閱讀與寫作給予人的力量。
自我對話與成長
書中有一句話特別打動人心:「從頭到尾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多麼聚精會神,是怎麼在內心撬開了一個新的空間。」這句話揭示了閱讀與寫作的本質——它們是一種自我對話的過程。在這個數位時代,許多人忙於社交媒體的碎片化資訊,對自身的內心反思卻變得愈發稀缺。然而,通過閱讀與寫作,我們得以重新面對自己,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閱讀與寫作就像是一種心靈的對話。它們迫使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剖析內心的疑問與懷疑,並提供一種途徑,讓我們在這過程中逐漸成長。
改變的困境與可能
三年後,派屈克因為一起殺人案被送進了監獄,這似乎讓人質疑之前的改變是否真的發生了。如果派屈克無法逃離這樣的命運,那麼他曾經的閱讀與寫作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挑戰了我們對教育和成長的期待。
然而,作者並沒有放棄這個學生。即便派屈克身陷囹圄,郭怡慧依然堅持透過閱讀與寫作來喚醒他的內在力量。故事中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性變化,但正是在這些微小的書寫與反思過程中,派屈克開始改變。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價值,並在這樣的反思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這也告訴我們,改變往往是漸進的,需要經歷挫折與失敗,但只要不放棄,總會有機會迎來新的轉機。
社會與個人:善惡的界線
「那天發生的事只是一些事實;跟那個人的內心世界無關。」這句話表達了個人行為與社會判斷之間的複雜性。當一個人犯下錯誤,社會往往以簡單的標籤來定義他,然而這樣的評價卻忽略了人內心深處的掙扎與反思。正如我們經常討論的善惡之間的界線,當社會面對犯罪與錯誤時,是否應該僅僅依賴懲罰,而忽視更深層的社會問題與個人內心的變化?
郭怡慧的故事讓我們反思,或許應該在更多層面上關注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人群,並通過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來提供支持。穩定個人的生活,才能夠帶來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結語:閱讀與書寫的價值
《陪你讀下去》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閱讀與書寫的力量。它們不僅僅是學習的工具,更是改變自我與社會的方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誠實地面對自己,透過閱讀與寫作進行自我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選擇一本書,便是選擇一段生命的旅程。閱讀能夠帶來新的視角,書寫則幫助我們反思與表達內心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並找到應對生活挑戰的方法。閱讀與寫作不僅是學習的工具,也是與內心對話、尋找自我的重要途徑。它們帶來的改變,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能夠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一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