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夠好的工作: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作者:西蒙.史托佐夫
原文作者: Simone Stolzoff
譯者:陳珮榆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2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告知應該追求一個夢想工作,一個能讓我們感到充實、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然而,《夠好的工作》這本書的作者西蒙.史托佐夫挑戰了這種普遍的觀念。從副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代表」、「挑戰」這些詞彙,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展開一場激烈的批判。然而,當我細讀全書後發現,作者的重點並不僅僅是批判個人對工作的態度,而是深入探討了文化、環境和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我們對工作的選擇、執行方式及其意義。
作者透過許多生動的例子,幫助讀者認識到社會的種種因素如何形塑我們的工作觀念,並提醒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工作對我們真正的意義。如果你正處於職涯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不知道工作的真正意義,那麼我非常推薦你閱讀這本書,藉此釐清你目前的工作狀態以及未來的方向。
本書內容豐富多樣,我將從中挑選三個我個人感觸最深的重點與大家分享,這三個重點分別是:
- 對工作的期待
- 自我價值
- 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這本書的內容吧!
一、對工作的期待
在書中,西蒙.史托佐夫提出了一個在西方社會中相當普遍的概念——「現代工作主義」。這種理念強調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賺取生計,更在於從中獲得內心的滿足,將工作與自我實現和身份認同緊密相連,進而鼓勵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
「金錢和內心滿足,通常是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句話揭示了作者的核心觀點: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初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生存,但由於「現代工作主義」的推崇,工作被賦予了超越經濟需求的意義,成為實現自我的途徑。
書中提到的例子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動物飼養員的故事。這是一份表面上看起來既神聖又充滿愛心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個高工時且高勞動的職業。飼養員們通常懷著高度的使命感,努力工作,期望藉此獲得「愛護動物」的內心滿足。然而,現實中,他們往往面臨報酬與付出不成比例的困境,這正是因為現代工作主義將「獲得內心滿足」作為工作意義,並將這種期待強加於工作上所導致的結果。
這使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工作的期待。除了賺取薪水,我希望工作能夠幫助他人,甚至希望在工作中建立友誼。這些看似合理的期待,其實讓我在轉換工作時變得更加挑剔和不滿,進而引發了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和壓力。
然而,擁有這些期待難道是錯誤的嗎?作者並未完全否定這些期待,而是強調「適度的期待」的重要性。他認為,如果我們對工作投以過多的期待,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們的自我價值感,進而引發失望和焦慮。
二、自我價值
在書中,作者探討了「自我價值」與工作的關聯性,並指出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往往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與工作表現直接掛鉤。當別人問「你是做什麼的?」時,我們通常會以職稱來回答,這似乎在暗示著一個人的職業身份就代表了他們的全部。
「期待工作帶來的超越性體驗,可能換來更多的失望。」這句話提醒我們,將工作視為自我價值的唯一來源是危險的。作者強調,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一個人的價值往往被等同於其生產力,這種觀念促使人們不斷將時間、健康,甚至金錢投入工作,期望通過更高的生產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滿足社會對自己的期望。
然而,這種將工作與自我價值捆綁的觀念,往往會在失去工作後(無論是離職、資遣還是退休)帶來沉重的打擊。特別是當我們沒有在生活中其他領域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時,這種打擊將更加明顯。例如,花費過多時間在工作上,意味著與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將被壓縮,發展個人興趣的機會也會減少。
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如果我們讓某一部分的身份來定義自己的全部,那麼當這部分發生變化時,我們的生活將變得脆弱而易受影響。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在工作之外創造價值,以保護自己免受這種風險的影響。他鼓勵我們建立「非工作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徹底與工作隔離,專注於運動、烹飪或其他與工作無關的活動。
這種建立多元身份的做法,不僅能夠減輕失去工作所帶來的衝擊,更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整的人,擁有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更多樣的興趣。最終,這些不同的身份將構築出一個穩固的價值基礎,使我們在面對職業變動時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平衡。
書中提到的一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生產的價值之外,還有其它價值當作支柱,當一根支柱倒塌,其他支柱仍支撐著,基礎仍保持穩固。」這句話道出了多元化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僅僅依靠工作來建立自我價值,那麼一旦失去工作,我們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和無助的深淵。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在生活中其他領域找到支撐自己的價值,這樣即使面對職業上的波動,我們依然能夠保持自信和穩定。
三、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書中第三個重要的主題是探討「自己與工作的關係」。作者認為,大多數人生命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因此這段關係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我們需要仔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釐清這段關係。
書中有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沒有明確定義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他人(老闆)會很樂意幫你定義。」這句話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主動定義自己與工作的關係,那麼最終我們會落入他人對我們的期望和要求中,成為外在動機的俘虜,不斷追逐那些無法真正帶來滿足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追求外在動機的人往往會陷入無止境的追逐之中。書中提到許多「成功」人士,他們不斷爭奪職場上的高位,不斷追求加薪和升遷,但即使達到了這些目標,他們依然感到焦慮和不滿足,最終感到精疲力盡。
如果我們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並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環境來定義「成功」,那麼我們將不再被外界的期望所左右。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在這種平衡中找到內心的滿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