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大腦喜歡你玩音樂:創作、學習、演奏和聆聽音樂的神經科學
作者:賴瑞‧S‧薛曼, 丹尼斯‧普萊斯
原文作者: Larry S. Sherman, Dennis Plies
譯者:楊詠翔
繪者:蘇西‧B‧戴維斯(Susi B. Davis)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4/08/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我們的身體與大腦如何通過音樂互動。音樂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深入影響人類心理、情感和身體健康的力量。在《大腦喜歡你玩音樂》一書中,作者深入探討了音樂創作、學習、表演與聆聽的過程,並提供了從神經科學角度理解這些行為的新視角。
音樂與大腦的相互作用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隨著音樂節拍自然舞動?為什麼某些音樂能喚起悲傷、歡樂等情感?這些問題的答案深藏於我們的神經系統中。根據書中的說法,當我們與音樂互動時,無論是彈奏樂器、即興創作,甚至是簡單地聆聽一首曲子,大腦中的神經元會高速運作,促使不同腦區之間的功能協調與交流。這些神經活動讓我們能夠感知、理解並回應音樂。
音樂不僅僅是一種感官享受,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大腦。例如,音樂可以調節情緒、激發創造力,甚至能活化大腦,促進身心健康。這一點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了證實,特別是在治療神經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方面,音樂顯示出潛在的治療效果。
音樂創作與大腦的合作
當我們創作音樂時,大腦的不同部分會協同工作,這是一個充滿創意與即興的過程。作者通過分析作曲和即興演奏的過程,展示了大腦如何控制各種心理和認知功能,從而幫助我們創造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的作曲還是爵士樂的即興演奏,這些音樂創作背後都有著複雜的神經活動。
特別有趣的是,書中提到不同的器樂訓練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並不相同。例如,學習鋼琴和學習古箏等不同樂器會促進不同的認知能力發展。這說明了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技能,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甚至對於大腦的結構產生影響。
音樂學習與大腦的變化
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大腦的可塑性得以充分展現。無論是初學者練習鋼琴音階,還是熟練的音樂家進行高難度演奏,大腦都會隨著練習而發生改變。這本書特別強調了「神經可塑性」的概念,說明大腦會根據我們的學習和練習進行重塑。
音樂教育家與神經科學家的合作讓我們得以更清楚地理解音樂學習對大腦的影響。當學生學習一首新曲子時,除了需要具備基礎的樂理知識外,大腦還需要處理感知、記憶和運動控制等多方面的認知功能。通過持續的練習,這些功能逐漸變得更加高效,從而提高了音樂表演的質量。
音樂的情感力量與大腦反應
我們經常聽到某些音樂能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這是因為音樂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書中討論了小調和大調的情感效應,指出小調的音樂往往讓人感到悲傷,而大調則能帶來歡快的情緒。這是由於音樂在大腦中的處理方式,特別是大腦中的情感處理中心——邊緣系統。
這些神經科學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音樂能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甚至帶來治療效果。例如,悲傷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釋放情感,而歡快的音樂則能提升心情。因此,音樂成為了一種強大的情感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音樂與人格特質的關聯
除了情感反應,音樂偏好與人格特質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音樂的偏好可能與他們的性格特質有關。例如,喜歡複雜音樂風格的人往往更具開放性,而偏好簡單旋律的人則可能更加外向。這些發現進一步強調了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個性。
音樂與身心健康
除了對情感的影響,音樂還具有促進身心健康的潛力。研究發現,音樂能夠幫助減緩壓力、焦慮,甚至對於慢性疼痛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這是因為音樂可以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同時,音樂還能促進大腦的自我修復功能,這對於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此外,音樂還被廣泛應用於康復治療中,特別是對於患有中風或是失語症的患者,音樂治療顯示出顯著的效果。通過聆聽或參與音樂活動,患者可以重新激活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從而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
結論:音樂與大腦的共鳴
《大腦喜歡你玩音樂》這本書以音樂與神經科學為主題,深入探討了人類與音樂之間的深厚關聯。無論是創作、學習、表演,還是單純的聆聽,音樂都能夠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並影響我們的大腦結構與功能。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音樂如何塑造我們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並學會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音樂來提升生活品質。音樂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應對挑戰,激發創意,並促進身心健康。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音樂與大腦科學的窗,讓我們重新思考音樂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