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密:行動電源爆炸常見6大原因+預防方法
在現代人生活中,行動電源幾乎成為隨身必備的配件。從學生、上班族到長時間外出的駕駛或旅人,幾乎人人手中都握有一顆行動電源。然而,近年也不時傳出行動電源自燃、爆炸甚至引發火災的事件,讓人驚覺這個看似平凡的小裝置,竟暗藏如此巨大的危險。究竟為什麼行動電源會爆炸?又有哪些關鍵因素導致災害?本文將以專業角度,解析「行動電源爆炸的六大原因」,並提供詳細的預防與安全使用建議。
一、鋰電池內部結構與風險基礎
在了解爆炸原因前,首先必須掌握行動電源的核心結構——鋰離子電池。這類電池透過正極(通常為氧化鈷鋰或鎳錳鈷氧化物)、負極(石墨)及電解質之間的電子移動實現充放電。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極高,若在化學反應或電流傳導過程中失衡,就可能產生「熱失控」現象,導致高溫、氣體釋放、燃燒甚至爆炸。
行動電源內的電池多為「18650型圓柱鋰電池」或「聚合物鋰電池」,相較手機內建電池,它們數量多、容量大且能量密度更集中,一旦發生短路或電解液揮發,後果更為嚴重。
二、爆炸原因一:充電過量與保護電路失效
過充是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爆炸主因。當行動電源長時間接上電源充電而未斷電,若內部電源管理晶片(BMS)或保護電路板損壞,就可能讓電池電壓超過安全範圍(一般為4.2V)。此時鋰離子可能不斷堆積於負極,造成電池膨脹、內部壓力增高,最終破裂燃燒。
常見情境包括:
- 夜間充電未拔插頭,充整晚。
- 使用老舊或來路不明的行動電源。
- 同時充電又放電(邊充邊用)。
預防方法:
- 選擇具備自動斷電或智慧管理晶片的行動電源。
- 避免充電時間過長,建議充至100%後即拔除。
- 不在高溫環境下充電,如炎熱車內或太陽直曬下。
三、爆炸原因二:短路與內部接觸不良
行動電源若在製造過程中焊點不良、電路板設計瑕疵,或外部金屬物(如鑰匙、硬幣)誤碰充電端口,皆可能導致短路。短路會使電流暴增,瞬間釋放大量熱能,使電池溫度突破90℃以上,誘發熱失控反應。
預防方法:
- 使用過程中避免讓金屬物接觸充電端。
- 行動電源若有摔落、外殼破損、滲液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 保持接頭清潔,減少接觸電阻以降低發熱風險。
四、爆炸原因三:外殼受損與擠壓
行動電源因外力撞擊、摔落或長期受到擠壓,可能導致電芯受損。電芯破損後,內部正負極隔膜(separator)裂開,形成短路。聚合物電池甚至可能因壓迫造成電解液滲出,與外部空氣或濕氣反應而起火。
預防方法:
- 不將行動電源放在包內底部或與尖銳物一同攜帶。
- 避免放置在重物下或椅墊之中。
- 若外殼鼓起、變形、產生氣味或高溫應即刻報廢。
五、爆炸原因四:高溫環境誘發熱失控
鋰電池最怕高溫與高濕。當環境溫度超過60℃,電池內的電解液蒸氣化,壓力上升導致破裂;若再碰到明火或靜電,就可能引燃。許多爆炸事件都發生於汽車車廂、高溫倉儲區或長時間曝曬環境中。
預防方法:
- 避免將行動電源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
- 不將行動電源放置於車中或靠近暖氣口。
- 操作時保持良好通風,降低環境溫度。
六、爆炸原因五:使用不合格或仿冒產品
市場上充斥許多價格低廉的行動電源,外觀雖與品牌品相似,但內部結構往往偷工減料。常見問題包括:
- 使用「回收電芯」或「廢舊筆電電池」拼接。
- 沒有過充、過放、過熱保護設計。
- 銷售來源不明,標示容量與實際不符。
根據消防署統計,近年多起行動電源起火事故,超過七成都與不合格產品有關。
預防方法:
- 優先選擇擁有BSMI認證標章的行動電源。
- 拒買容量標示異常(如「50,000mAh超輕款」等誇大字眼)的產品。
- 檢查外包裝是否有明確的製造廠名稱與緊急聯絡方式。
七、爆炸原因六:使用劣質或不匹配的充電線與插頭
許多人習慣使用各種雜牌轉接線與快速充電頭,但這些配件若電流限制不當或電壓輸出不穩,都會讓行動電源承受高電壓強衝,損傷內部電路。特別是使用支援PD(Power Delivery)快充協定的設備時,若產品未具認證,更容易導致內部IC燒毀。
預防方法:
- 使用原廠或通過認證的充電線與轉接頭(如MFi、USB-IF標章)。
- 避免一次串接多層轉接器。
- 不使用充電線過舊或被咬破外皮的產品。
八、爆炸後的應急處理
若行動電源出現異常氣味、冒煙或高熱現象,切勿用手觸碰或潑水,因為鋰電池遇水會產生氫氣,反而可能引爆。正確作法如下:
- 立即將行動電源與可燃物保持距離,放置於開放空間。
- 以乾粉滅火器(ABC型)或砂土覆蓋抑制燃燒。
- 若發生在室內,迅速斷電並疏散人員。
- 事後勿再使用該產品,即使表面看似無損。
行動電源若爆炸起火,溫度可瞬間超過600℃,可導致塑膠熔化、皮膚灼傷甚至室內火災,因此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九、行動電源的正確維護與使用習慣
除了避免上述六大主因外,日常維護與保養更是防止事故的關鍵。
(1) 定期檢查外觀
若出現鼓脹、漏液、異味或明顯變形,應立即停止使用。
(2) 適度充放電
長期閒置會導致電芯老化,可每3個月進行一次充放電循環。
(3) 避免超過一年未使用
若行動電源閒置過久,內部化學平衡失衡,容易在再次啟用時發熱。
(4) 正確存放環境
建議溫度介於15~25℃,乾燥通風,避免潮濕與日曬。
(5) 選擇安全品牌與售後保障
國際大廠或合格品牌往往具備更嚴格的品質控管與保險機制。
十、行動電源安全法規與檢測制度
在臺灣,行動電源屬於「具電化特性之消費性電子產品」,必須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BSMI認證」,並取得安全標章方可販售。
檢驗內容包括:
- 過充、過放測試
- 短路保護
- 過熱與跌落試驗
- 電磁相容與絕緣測試
消費者可檢查產品標示「R字軌號」或「D字開頭的商品檢驗標識」,這是安全購買的重要依據。
同時,國際上也有UL(美規)與CE(歐規)等認證制度,其安全要求比一般商業檢測更嚴格,進口品牌常同時持有多重驗證。選購者若能辨識這些標誌,即能大幅降低使用風險。
十一、案例分析:從真實事件看警惕
案例一:通勤族包內自燃事故
某上班族在捷運車廂內突然聞到焦味,背包冒煙。經消防單位確認,起火源為一顆放在包中、無品牌標示的行動電源。原因為與金屬鑰匙接觸造成短路。
啟示:
隨身攜帶時應單獨收納行動電源,避免接觸金屬物。
案例二:夏季車內爆炸
一名貨車司機將行動電源留在車內,午後高溫達46℃,結果行動電源因內部壓力過大而爆炸,導致儀表板焚毀。
啟示:
絕對不可將行動電源放置於高溫密閉空間。
十二、專家總結與建議
從上述各種原因可以發現,行動電源爆炸幾乎都源自「人為疏忽」與「產品品質不佳」。若能落實安全觀念,其實行動電源是相對穩定的能源載體。
專家建議遵守以下原則:
- 選品牌、看標章、辨真偽。
- 不邊充邊用,不過充。
- 避免高溫潮濕,拒絕外力壓迫。
- 如出現異常現象,立即停用報廢。
企業和政府也應加強宣導行動電源消防知識,在教育課程、航空運輸、公共交通等場合普及安全標準。
十三、結語
行動電源讓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為電子設備補充電力,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能量伴侶。然而,它同時也是一顆壓縮的「小型化學炸彈」。科技便利與風險並存,安全使用的基本功夫,正是避免悲劇的關鍵。
從購買、使用到棄置,每個環節都需要正確態度與知識。只要懂得辨識可靠產品、注重使用環境、保持電池健康,爆炸與火災事件就能大幅下降。真正的「行動自由」,建立在安全與負責任的消費選擇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