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怪床太舒服!一直想睡可能是這些疾病惹的禍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一直想睡覺」幾乎成了全民共病。許多人以為是「床太舒服」、「生活太累」的結果,但若你每天睡滿八小時仍常覺得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甚至白天隨時都想打盹,那麼,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嗜睡不只是生活作息問題,有時它暗藏重大疾病,如內分泌異常、代謝失衡、腦部疾病、或心理健康障礙等。本文將深入探討「一直想睡」背後的常見病理原因、警示信號,以及改善與治療的策略。



一、嗜睡≠好睡:從現象認識「病態想睡」

「嗜睡」(Hypersomnia)指的是即使睡眠時間充足,仍經常感到無法清醒的狀態。此現象可分為三種型態:

  • 暫時性嗜睡:短期過勞、時差、睡眠環境改變導致。
  • 慢性嗜睡:持續超過三週以上,影響工作與生活。
  • 病態性嗜睡:反覆白天不自覺入睡,或無法保持警覺,多與疾病相關。

若你常有以下狀況,就應該警覺身體出現異常:

  • 睡滿八至十小時仍無法精神飽滿;
  • 白天開會、駕車、用餐時不自覺想睡;
  • 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
  • 醒來仍覺頭昏腦脹、肌肉無力;
  • 睡再多都不解乏。

這些現象若長期存在,絕非懶惰,而往往是疾病在作祟。

二、代謝與內分泌問題:嗜睡的隱形元兇

1.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

甲狀腺負責調控新陳代謝。當分泌不足時,代謝速率變慢,肌肉與神經活動減弱,人體自然會呈現「慢速節奏」,精神不振與嗜睡幾乎是最早的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怕冷、體重增加、皮膚乾燥、便祕、月經紊亂與反應遲鈍。

若嚴重未治,會演變成「黏液性水腫昏迷」,危及生命。

2. 糖尿病與低血糖

血糖不穩定不只會導致頭暈,更會誘發嗜睡。高血糖時血液變黏稠、氧氣利用率下降;低血糖時腦部能量不足,皆會產生疲倦與睡意,尤其餐後血糖劇烈波動者最常見。

3. 腎上腺功能不全

皮質醇分泌不足會造成血壓與血糖下降,使人整天無力、提不起精神,甚至伴隨噁心、頭暈。這類患者早上最容易嗜睡,下午稍有改善。

4. 維生素與礦物質缺乏

缺乏鐵、維生素B12、葉酸會導致「貧血性疲倦」,氧氣運送功能下降,腦部缺氧自然嗜睡。簡言之,睡再多都「補不回能量」。

三、呼吸與睡眠障礙疾病

1.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最典型的嗜睡疾病。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出現呼吸暫停,導致血氧下降、睡眠品質破碎。即使睡眠時間長,也難達到深層休息。

典型特徵包括:鼾聲如雷、夜間喘氣驚醒、晨起頭痛、口乾及白天極度疲倦。

此症多與肥胖、鼻塞或下巴結構異常有關,是中年男性常見問題。若不治療,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2. 嗜睡症(Narcolepsy

此為罕見神經性疾病。患者白天會突然陷入睡眠,甚至在說話、駕駛或吃飯時入睡,且常伴「入睡幻覺」或「睡眠癱瘓」。

原因多為下視丘中調節覺醒的神經肽缺乏所致。此病需藥物控制,並調整生活節律。

3. 生理時鐘錯亂

若長期夜班、日夜顛倒或使用3C產品至深夜,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使睡眠節律混亂。這類人即使睡足時間,也會覺得「睡不對時間」,導致白天總想睡。

四、心臟與肺部疾病的影響

心臟與肺是人體供氧的核心。當其功能下降時,血氧飽和度持續偏低,腦部能量不足即導致嗜睡。

1. 慢性心衰竭

心臟泵血能力不足,使血液循環效率降低。患者常覺得極度疲倦、呼吸急促、運動能力下降,夜間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與嗜睡並存的情況。

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長期吸菸或暴露空氣污染者,肺換氣能力受損,氧氣供應不足會引發慢性缺氧疲倦,導致白天精神萎靡不振。

五、心理與神經因素:當「心累」變成「想睡」

1. 憂鬱症

嗜睡是憂鬱症最常見的表現之一。患者白天想睡、夜晚失眠、動力低下。這不僅是情緒問題,而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的腦部代謝減緩。

尤其是「非典型憂鬱症」患者,多表現為過度嗜睡、過度飲食與體重上升。

2. 焦慮與壓力過重

長期壓力會使皮質醇長期居高不下,干擾睡眠品質。身體疲憊卻腦袋仍興奮,久而久之形成「白天困倦、夜晚難眠」的惡循環。

3. 神經退化疾病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病人,因腦部神經傳導迴路退化,常出現睡眠調控障礙與白天嗜睡症狀。

六、其他常被忽略的病因

  1. 肝功能異常:肝臟代謝廢物功能下降,毒素累積使人倦怠嗜睡。
  2. 感染或慢性炎症:例如慢性肝炎、肺結核或自體免疫疾病,皆可能因免疫活化過度導致耗能。
  3. 藥物副作用:抗組織胺、鎮定劑、止痛藥、高血壓藥等都可能使人嗜睡。
  4. 更年期與荷爾蒙波動:女性荷爾蒙變化會影響睡眠品質,中年女性常抱怨明顯疲倦與白天困倦。

七、該如何判斷「嗜睡的病態程度」

若你符合以下幾項,應儘早就醫:

  • 一週內超過四天白天明顯想睡;
  • 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仍覺疲勞;
  • 影響工作表現或人際互動;
  • 有記憶、專注力異常,或伴發頭暈、心悸、體重變化;
  • 被家人反映「睡覺會打呼或喘氣異常」。

醫師通常會安排血液檢查、甲狀腺功能、血糖、血紅素、腦波檢測或睡眠監測(Polysomnography),找出根本原因。

八、改善與預防的生活策略

  1. 規律睡眠:每天固定作息,即使假日也不宜超過1小時的差距。
  2. 調整飲食:避免高糖與高油食物,多攝取蛋白質、B群與鐵質。
  3. 充足活動:每天至少30分鐘中強度運動,有助提升覺醒能力。
  4. 限制咖啡因與酒精:過量反而擾亂睡眠週期。
  5. 減壓放鬆:冥想、深呼吸、伸展運動有助調節自律神經。
  6. 改善睡眠環境:保持室溫20~24°C、光線昏暗、減少藍光干擾。
  7. 遵循「20分鐘規則」:若上床20分鐘仍無法入睡,應起身做放鬆活動,再回床入眠。

九、醫療介入方式

  • 藥物治療:針對甲狀腺低下、貧血、憂鬱症等原因給予對應藥物;嗜睡症患者可使用中樞興奮劑或醒覺劑。
  • 器械輔助:睡眠呼吸中止症可用CPAP正壓呼吸機;鼻腔通氣手術或牙套亦可改善氣道。
  • 心理治療:針對焦慮、憂鬱者採認知行為治療或正念訓練,調整睡眠與情緒模式。
  • 營養補充:補充B群、鐵劑、維生素D、葉酸可改善代謝性嗜睡。

十、嗜睡,是身體在「低語求救」

別再拿「床太舒服」、「我就是愛睡」當藉口。當身體在不斷要求睡眠時,它其實在說:「我運作不正常了。」

持續嗜睡並非微不足道的小毛病,而是健康失衡的指標。早期發現、早期矯正,才能防止嚴重疾病悄然惡化。

真正的好睡,不是睡的久,而是睡得「恢復得了能量」。學會傾聽身體的疲倦訊號,才能遠離嗜睡陷阱,讓每一次醒來都充滿活力。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說書)Youtube奇奇解密:https://www.youtube.com/@chichistruthbomb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專家揭密:行動電源爆炸常見6大原因+預防方法

原來如此!扁平足為什麼當不了兵?

頭一直狂流汗?醫師揭露你忽略的「5大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