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墜落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墜落事故一直是台灣職業災害的頭號殺手。112年全台共有300名勞工因工作意外死亡,其中墜落、滾落造成143人死亡,占比達47.7%。營造業更是重災區,151人死亡中有超過六成與高處墜落相關。每1.69天就有1人因職災死亡的震撼數字,凸顯了高處作業安全管理的迫切性。本文將深入探討高處墜落災害的成因、預防措施及管理系統,為企業建立完整的防墜安全體系。(傳送門)



高處墜落災害現況分析

災害統計與趋勢特徵

台灣職業災害統計顯示,營造業職災死亡人數長期占總體五成以上,成為最危險的產業。從2019年至2023年的數據分析,墜落、滾落災害死亡人數持續在140-155人之間波動,死亡比例維持在46-49%的高水準。這種持續高比例的墜落災害反映出防災措施的系統性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改善作業環境與安全管理制度。(傳送門)

國際比較方面,英國、新加坡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營造業墜落職災死亡比例約在40%左右,而台灣近年營造業墜落職災比例高達60-70%,顯著高於國際水準。此差距說明台灣在高處作業安全管理上仍有很大改善空間,需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強化設計階段管理、施工安全與科技輔助應用。(傳送門)

主要致災場所與作業類型

根據勞動部分析,屋頂作業墜落災害件數以廠房屋頂作業占最多,其次為民宅屋頂作業,再其次為機關學校及其他單位等房舍屋頂作業。作業別統計顯示,屋頂修繕占最多,其次為利用屋頂為工作路徑(如水塔安裝、線路作業等),再其次為屋頂巡視、屋頂清理,均屬作業時程短暫之臨時性作業。(傳送門)

施工架、地面開口、工作台、電梯管道開口、牆面開放邊緣、水電管道、樓板開口、鋼樑、樓板及樓梯開放邊緣等場所為高危險區域。高架作業如設施配管、線槽配設、電纜鋪設、儲槽作業、鋼構組配、油漆施工、大樓外牆清洗等作業類型風險特別高。(傳送門)

災害原因深度分析

墜落災害發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未使用安全帶、未設置護欄或護蓋等防護設備、未設置安全上下設備、未架設施工架或工作台、未於屋頂設置30公分以上之踏板等。間接原因則涉及不安全狀況與不安全行為,如作業場所缺乏適當防護設施、勞工安全意識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傳送門)

基本原因常見於未實施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安全衛生意識不足、管理階層重視程度不夠等系統性問題。營造業具有短期、臨時性作業特性,勞工常因作業特性而忽略應有的安全防護,加上層層轉包導致作業管制力不高,勞工欠缺安全意識,容易發生職業災害。(傳送門)


圖片來源:傳送門

法規標準與技術規範

國內法規框架體系

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對高處作業安全有明確規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24條規定,雇主對於高度在2公尺以上之工作場所邊緣及開口部分,勞工有遭受墜落危險之虞者,應設有適當強度之護欄、護蓋等防護設備。第225條要求在高度2公尺以上處所進行作業,應以架設施工架或其他方法設置工作台。(傳送門)

第281條特別強調,對於在高度2公尺以上之高處作業,勞工有墜落之虞者,應使勞工確實使用安全帶、安全帽及其他必要之防護具。針對鋼構懸臂突出物、斜籬、垂直固定梯、局限空間、屋頂或施工架組拆等高處或傾斜面移動作業,應採用符合國家標準CNS 14253-1規定之全身背負式安全帶及捲揚式防墜器。(傳送門)

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進一步細化了防護設備規格。第20條規定護欄應具有高度90公分以上之上欄杆、中間欄杆、腳趾板及杆柱等構材。鋼管構成者,上欄杆、中欄杆及杆柱之直徑均不得小於3.8公分,杆柱相鄰間距不得超過2.5公尺。護欄強度應能抵抗於上欄杆任何一點、任何方向加以75公斤荷重而無顯著變形。(傳送門)

國家標準與國際接軌

台灣國家標準CNS系列對防墜設備有嚴格規範。CNS 14253-1規範全身背負式安全帶,強調分散墜落衝擊力於全身,相較於繫身型安全帯能有效減少內臟及脊椎受損風險。CNS 14252及CNS 16079系列規範安全網材料、強度、檢驗及張掛方式,確保攔截功能的可靠性。(傳送門)

國際標準方面,ISO 22846系列規範繩索作業標準,要求由受過訓練人員執行高處繩索作業。高空工作車應符合CNS 16368、CNS 16653系列、CNS 18893或國際標準ISO 16368、ISO 16653系列、ISO 18893等相關規定,確保設備安全性能達到國際水準。(傳送門)

檢查與執法機制

勞動部持續強化檢查執法力度。2024年實施「打擊墜落職災全國勞檢總動員」,同步執行88個營造工地墜落預防檢查,共裁罰1,040萬元。檢查重點包括防墜設施設置、個人防護具使用、作業主管指派、安全教育訓練實施等面向。(傳送門)

新修訂的停工規定要求,當重大職災發生時,所有涉及類似危害的作業都必須停工檢查。例如鷹架崩塌事故發生時,同一建物的其他鷹架都必須檢查改善。若三年內發生兩次職災,該細分作業區域將全面停工,直到完成所有必要改善措施。(傳送門)


圖片來源:傳送門

防墜設施設計與設置

工程防護設施系統

工程防護設施是防止墜落的第一道防線,優先順序高於個人防護具。護欄系統為最常見的工程防護措施,設計時應考慮荷載能力、材料選擇及施工便利性。木材構成的護欄,上欄杆斷面應在30平方公分以上,中欄杆斷面應在25平方公分以上,腳趾板高度應在10公分以上且厚度1公分以上。(傳送門)

安全網系統適用於無法設置護欄的區域,工作面至安全網架設平面的攔截高度不得超過7公尺。為涵蓋勞工墜落時的拋物線預測路徑範圍,使用於結構物四周的安全網應依攔截高度延伸適當距離:攔截高度1.5公尺以下者延伸2.5公尺,1.5-3公尺者延伸3公尺,超過3公尺者延伸4公尺。(傳送門)

護蓋系統用於暫時性開口部分,應具有使人員及車輛安全通過的強度,以有效方法防止滑溜、掉落、掀出或移動。臨時性開口處使用的護蓋,表面應漆以黃色並書寫警告訊息,增加視覺警示效果。(傳送門)

施工架安全設計

施工架是營建工程重要的工作平台,其安全設計直接影響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懸吊式施工架、懸臂式施工架及高度5公尺以上施工架,應依結構力學原理妥為設計,置備施工圖說,指派專任工程人員簽章確認強度計算書。(傳送門)

高度2公尺以上的施工架,內、外側應設置交叉拉桿及下拉桿,兩端立架及轉角處應設護欄。工作台應舖滿密接之踏板,踏板間縫隙不得大於3公分,確保無墜落、跌倒之虞。施工架外側可設置垂直安全網代替下拉桿,但安全網強度及固定應足以防止勞工墜落。(傳送門)

框式施工架的特殊要求包括:高度7公尺以上且立面面積達330平方公尺的施工架,應由專任工程人員或委由相關執業技師妥為設計。組拆作業應由具備相關訓練的人員執行,並設置適當的上下設備,確保組拆過程的安全性。(傳送門)

屋頂作業防護措施

屋頂作業因材料特性和作業環境特殊,需要針對性的防護設計。對於石綿板、鐵皮板、瓦、木板、茅草、塑膠等易踏穿材料構築的屋頂,應規劃安全通道,於屋架上設置適當強度且寬度在30公分以上的踏板。(傳送門)

踏穿墜落預防應採用多重防護策略:設置安全通道踏板、安裝安全母索供安全帶鉤掛、下方設置安全網或格柵等防墜設施。安全母索的設置應符合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第23條規定,錨定強度須承受2300kgf拉力,確保在墜落發生時能有效支撐人體重量。(傳送門)

新建鋼構屋頂的防護要求包括:於邊緣及屋頂突出物頂板周圍設置高度90公分以上的女兒牆或適當強度欄杆;於易踏穿材料構築的屋頂,應於屋頂頂面設置適當強度且寬度在30公分以上通道,並於屋頂採光範圍下方裝設堅固格柵。(傳送門)


圖片來源:傳送門

個人防護具選用與使用

背負式安全帶系統

背負式安全帶是高處作業的核心個人防護裝備,能有效分散墜落衝擊力量,減少內臟傷害並便於救援。相較於繫身型安全帶,背負式安全帶在墜落過程中不會造成力量過度集中腰腹部,避免內臟及脊椎受應力集中造成二度傷害。(傳送門)

正確穿戴程序包括:由背後D型環抓住安全帶,搖動讓所有帶子垂下;目視檢查安全帶及安全繩索有無損害;使D型環位於背部正中央;連接腰部綁帶;扣緊雙腿間大腿綁帶;拉緊所有調整扣環使安全帶合身舒適;調整胸前綁帶至胸口區域中間位置。(傳送門)

防墜四要素ABCD應完整配合:錨點(Anchorage)強度須承受每人2300公斤拉力;身體支撐(Body support)需正確穿戴符合國家標準的背負式安全帶;連接設備(Connectors)包括繫索及能量吸收器,擒墜力道不得超過6kN;距離(Distance)考量確保有足夠淨空高度避免撞擊地面。(傳送門)

捲揚式防墜器應用

捲揚式防墜器是配合背負式安全帶使用的重要設備,內部制動器能在墜落發生時卡住棘輪裝置,阻止救生索進一步伸出。依救生索材質可分為鋼索式、編織帶式及尼龍繩式,長度從5公尺到50公尺,並分為側拉及中拉兩種型式。(傳送門)

使用注意事項包括:懸掛防墜器的錨錠點強度須大於10kN以上,且須設置於作業人員上方;淨空高度須3公尺以上,確保墜落時有足夠伸出距離;防墜器應儘量置於作業人員上方,行走範圍與防墜器角度不可超過30度,避免鐘擺效應造成撞擊。(傳送門)

每次使用前必須拉出鋼索並瞬間用力拉扯,測試防墜器上鎖功能,確認制動器及棘輪處於正常安全狀態。一旦防墜器在墜落事故中使用過,基於安全考量須送回廠商維修檢測或直接丟棄,不可再次使用。(傳送門)

其他防護具配套

安全帽是基礎防護設備,須符合CNS 1336 Z3001規範,帽殼外表不得有凹凸洞、裂縫、裂痕、被撞痕跡等情形。使用要則包括:帽簾應扣牢且均勻分佈支持衝擊力;頭帶不要過緊以安全帽不傾側且感覺舒服為度;頭頂與帽殼間應留有空間;使用顎帶增加安全性;不得在帽上打孔以免損失強度。(傳送門)

防滑安全鞋為高處作業必要配備,應著軟底鞋不得穿著容易滑落的硬底鞋或釘靴。攀登高架前應先擦拭鞋底的油、水泥等滑溜附著物。工作服裝應著短袖或長袖緊扣,所有衣扣都必須扣牢,避免衣物勾掛造成危險。(傳送門)

防塵口罩、耳塞等輔助防護具應依作業環境需求選配。作業場所音量在90分貝以上時,工作人員應配戴適當大小的耳塞。含有過量塵埃且為長時間工作時,應使用防塵口罩,必須調整緊密於鼻嘴上,時常保持清潔並於破損時更換。


圖片來源:傳送門

安全管理系統建置

PDCA循環管理模式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採用PDCA(Plan-Do-Check-Act)循環管理模式,透過規劃、執行、查核、改善四階段的反覆循環,持續提升工作環境品質。在高處作業安全管理中,PDCA模式能有效整合各項安全措施,建立系統化管理機制。(傳送門)

規劃階段(Plan)包括: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確定高處作業的潛在危險;制定墜落災害防止計畫,明確防護措施與責任分工;建立安全作業程序,規範作業流程與安全要求;配置必要資源,包括人員、設備與經費。規劃時應考量組織內外部影響因素、利害相關者需求,以及相關履約義務。(傳送門)

執行階段(Do)著重於:實施各項安全防護措施,包括工程防護與個人防護具;進行安全教育訓練,提升人員安全意識與技能;建立作業監督機制,確保安全程序確實執行;記錄作業過程與安全狀況,作為後續改善依據。(傳送門)

風險評估與管控

系統性風險評估是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應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風險評估公式為:風險值 = 嚴重性 × 可能性 × 暴露頻率。高處作業風險評估應考慮作業高度、作業時間、天候條件、設備狀況、人員能力等因素。(傳送門)

關鍵風險控制措施包括三項要因:配置不當、本體防護不足或無安全設施、性能及強度不足。針對配置不當問題,應重新檢視作業規劃,優先於地面完成作業以減少高處作業項目;對於本體防護不足,應補強工程防護設施;對於性能及強度不足,應更換符合標準的設備並加強檢查維護。

風險分級管理採用高、中、低三級制度。高風險作業需要特別許可、全程監督及專案管理;中風險作業需要標準防護措施及定期檢查;低風險作業維持基本防護即可。每季度應重新評估風險等級,動態調整管控措施。(傳送門)

教育訓練體系

安全教育訓練是防範墜落災害的重要手段,應建立分層分級的訓練體系。新僱勞工或在職勞工變更工作前,應接受適合該工作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法規認知、危害辨識、防護設備使用、緊急應變程序等面向。(傳送門)

作業主管訓練特別重要,營造作業主管需要接受專門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訓練課程包括:高處作業安全法規、工程安全管理、防墜設施設置、人員作業指揮等專業知識。作業主管應能執行工作環境危害辨識、評估及控制,指揮勞工作業並監督安全防護具使用。(傳送門)

勞安所提出的五項職能課程體系,包含墜落危害辨識的「預知力」、四度空間規劃設計的「配置力」、墜落預防關鍵設施的「設置力」、預防墜落的「穿戴力」及關鍵設施的「檢驗力」。這套職能課程能使人員在各階段作業中具有相對應能力,提升工程施工安全水準。(傳送門)



檢查與稽核制度

自主檢查機制

雇主應建立完整的自主檢查制度,確保各項安全設施持續有效運作。日常檢查項目包括:工作場所邊緣及開口是否設置適當防護設施;護欄、安全網等防護設備是否完整無損;個人防護具是否符合規範且正常使用;作業人員是否依程序執行作業。(傳送門)

週期性檢查方面,應制定檢查頻率與標準。防墜設施每月至少檢查一次,個人防護具每次使用前應檢查,安全母索應定期檢查是否有劣化或鬆脫。檢查記錄應詳實保存,作為持續改善與責任追溯的依據。

特殊天候或作業條件變更時,應實施專案檢查。遇強風、大雨等惡劣氣候時,應檢查防護設施是否受損並決定是否停止作業。作業內容或環境改變時,應重新評估風險並調整防護措施。(傳送門)

第三方稽核驗證

除自主檢查外,應接受外部稽核驗證以確保管理制度有效性。勞動檢查機關會不定期實施檢查,查核法規遵循情況與安全措施落實程度。業主或承包商也可能進行安全稽查,確保協力廠商符合安全要求。(傳送門)

ISO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驗證為國際認可的第三方驗證制度。通過驗證的組織需要建立完整的PDCA管理循環,並接受定期的外部稽核。驗證過程能協助組織發現管理盲點,持續提升安全績效。(傳送門)

稽核發現的不符合事項應及時改善,建立改善追蹤機制確保問題根本解決。重大缺失需要立即停止作業並進行根因分析,制定預防再發措施。稽核結果應納入管理審查,作為系統持續改善的重要輸入。(傳送門)

績效指標管理

建立客觀的安全績效指標是評估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領先指標包括:安全教育訓練完成率、防護設施設置完成率、安全檢查執行率、不安全狀況改善率等。這些指標能預警潛在風險,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傳送門)

落後指標包括:事故發生頻率、傷害嚴重率、違規次數、罰款金額等。雖然落後指標是結果性指標,但能反映管理制度的最終成效,作為改善方向的重要參考。(傳送門)

績效評估應採用趨勢分析,比較不同時期的表現變化。同時進行標竿比較,參考同業最佳實務作法。績效結果應定期檢討,識別改善機會並制定具體行動計畫。(傳送門)


圖片來源:傳送門

緊急應變與事故處理

緊急應變計畫制定

完整的緊急應變計畫是降低墜落災害後果的關鍵措施。應變計畫應包括:現場急救程序、緊急聯絡機制、傷患搶救流程、現場保護措施等要素。計畫制定時應考慮不同類型墜落事故的特殊需求,如高處懸吊救援、受困空間救援等複雜情況。(傳送門)

現場急救能力建置包括:配置合格急救人員、設置急救設備與藥品、建立快速聯絡醫療機構的通道。高處作業現場應備有足夠的急救箱,內含止血用品、固定器材、緊急藥物等必需品。急救人員應定期接受訓練,熟悉各種傷害的急救處理方法。(傳送門)

救援設備與器材包括:救援三腳架、救援絞盤、救援繩索、醫療背板等專用設備。這些設備應定期檢查維護,確保緊急時能正常運作。救援人員應熟悉設備操作,定期進行演練以維持應變能力。(傳送門)

事故現場處理

墜落事故發生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啟動緊急應變程序。首要原則是確保現場安全,避免二次災害發生。應立即疏散無關人員,設立警戒線,防止其他人員接近危險區域。同時評估受困人員狀況,決定救援方式與急救措施。(傳送門)

傷患評估與急救處理應遵循ABC原則:確保氣道暢通(Airway)、維持呼吸(Breathing)、維持血液循環(Circulation)。墜落傷患常見脊椎傷害,移動時必須特別小心,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使用醫療背板等專用器材,保持脊椎固定狀態下進行搬運。(傳送門)

現場保護與證據保全對後續調查分析至關重要。事故現場應保持原狀,防止證據滅失。重要設備、防護用具應妥善保存,作為事故原因分析的依據。現場照相、錄影記錄應從多角度完整記錄事故狀況。(傳送門)

事故調查與改善

重大職業事故應在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關,並進行詳細的事故調查分析。調查團隊應包括雇主代表、勞工代表、安全專業人員等,確保調查的客觀性與專業性。調查重點包括事故經過、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基本原因等層面。(傳送門)

事故原因分析應採用系統性方法,如魚骨圖分析、5Why分析、故障樹分析等工具。分析時不應僅關注直接原因,更要深入探討管理制度、組織文化、資源配置等深層原因。只有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傳送門)

改善措施應針對各層次原因制定,包括立即性措施、短期措施、長期措施。立即性措施著重於消除緊急危險;短期措施改善技術與管理缺失;長期措施強化組織安全文化與管理體系。改善措施應指定負責人員、明確完成期限,並建立追蹤管控機制。(傳送門)

科技應用與創新發展

智慧安全監控系統

隨著科技發展,智慧安全監控系統在高處作業安全管理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基於電腦視覺技術的防墜落設施狀態辨識系統,能即時監控工地開口安全防護設施狀態。運用Faster R-CNN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結合特殊標記設計,可有效辨識電梯直井、地板開口、施工圍籬等安全設施的開放狀態。(傳送門)

感測器技術應用包括:傾斜感測器監控施工架穩定度、壓力感測器檢測護欄荷載、GPS定位系統追蹤人員位置等。這些感測器能即時回傳資料至監控中心,當偵測到異常狀況時立即發出警報,提醒現場人員採取應對措施。(傳送門)

無人機巡檢技術能定期檢查高處防護設施,發現人力檢查不易察覺的問題。透過高解析度攝影與熱像儀,能詳細記錄設施狀況並建立歷史資料庫,作為預防性維護的參考依據。

AR/VR訓練應用

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技術為安全教育訓練帶來革命性改變。VR模擬訓練能讓學員在安全環境中體驗高處作業的各種情境,包括正常作業程序與緊急應變處理。透過沉浸式體驗,學員能深刻理解墜落危險並熟練掌握防護措施使用方法。(傳送門)

AR技術能在實際作業現場疊加安全資訊,如危險區域標示、安全程序提醒、設備操作指引等。作業人員透過AR裝置能即時獲得安全相關資訊,降低因疏忽或經驗不足造成的風險。(傳送門)

數位化訓練記錄系統能追蹤每位人員的訓練歷程,確保所有人員都接受了必要的安全訓練。系統能自動提醒訓練到期時間,安排複訓課程,維持人員安全能力的持續性。(傳送門)

預防性維護技術

物聯網(IoT)技術結合預測性分析,能建立設備健康管理系統。透過持續監控防護設備的使用狀況與性能參數,系統能預測設備劣化趨勢並提前安排維護作業,避免設備故障造成的安全風險。(傳送門)

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從歷史事故資料中識別事故模式與風險因子。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系統能預測特定條件下的事故發生機率,協助管理者制定更精準的預防措施。

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安全記錄管理,能確保檢查記錄、訓練證明、設備履歷等重要資料的真實性與不可篡改性。這項技術有助於建立可信賴的安全管理體系,提升各方對安全管理的信心。

結論與建議

高處墜落災害防制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法規遵循、技術措施、管理制度、人員能力等多面向同時著手。台灣墜落職災死亡比例長期維持在47-48%的高水準,顯示現有防災措施仍有改善空間。借鑑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本土實務需求,建立更完善的防墜安全體系至關重要。(傳送門)

工程防護措施應優先於個人防護,透過源頭設計降低高處作業需求。護欄、安全網、護蓋等工程防護設施的設置與維護,需要嚴格遵循國家標準與技術規範。個人防護具的選用與使用必須符合作業特性,背負式安全帶配合捲揚式防墜器為高處移動作業的標準配置。(傳送門)

安全管理制度建置應採用PDCA循環模式,透過系統化管理持續改善安全績效。風險評估與管控是管理制度的核心,應針對配置不當、本體防護不足、性能強度不足等關鍵要因制定控制措施。教育訓練體系需要涵蓋預知力、配置力、設置力、穿戴力、檢驗力等五項職能,全面提升人員安全能力。(傳送門)

科技創新應用為安全管理帶來新機遇,智慧監控系統、AR/VR訓練、預防性維護等技術能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效率與效果。然而,科技只是工具,關鍵仍在於管理者的決心與員工的安全意識。(傳送門)

建議企業應建立「零災害」願景,將安全視為核心價值而非成本負擔。透過持續投入資源、完善管理制度、強化人員訓練、採用先進技術,逐步建立世界級的職業安全水準。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高處墜落災害,保護每一位勞工的生命安全。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說書)Youtube奇奇解密:https://www.youtube.com/@chichistruthbombs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烤肉失敗主因就是它們!最雷食材TOP10

99%的人都唸錯!盤點最難唸的冷門中文字

你承受過嗎?專家公布人生10大壓力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