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熱議:涉嫌不用上銬,公平正義何在?
在社群媒體時代,任何一則新聞都可能在數小時內引發軒然大波。當某則案件畫面顯示「有嫌疑人未被上銬」或「警方對特定人士執法似乎特別溫和」,群眾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為什麼他不用上銬?公平正義何在?」
這句話不僅是情緒性的質問,更反映出社會對法律與特權、權力與平等的深層焦慮。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樣的爭議,試圖釐清背後的法律、制度與認知差異。
一、上銬,不只是動作——它代表的法律意義
在社會認知中,「上銬」往往被視為罪的象徵,但在法律上,它其實是一種安全與風險管理措施。
警察根據《警械使用條例》或《警察職權行使法》,可以對有逃逸、攻擊、反抗或危險可能性的嫌疑人採取約束。
因此,是否上銬並非懲罰,而是執勤中的技術性判斷。
然而,問題往往出在「執法標準的感知不對等」。
若一般人被警方上銬押送,而某些身分特殊、社會地位高的人卻未被上銬,法律雖可說明其「風險低、無必要」,但社會觀感卻難以接受。
因為在群眾的心理中,「平等」應該表現在外顯的儀式感上,而非只存在於文義的法律條文中。
二、為何群眾對「不用上銬」如此敏感
這樣的反應源自一種長期累積的制度信任赤字。
當民眾看到不同身份者在司法過程中享受不同待遇,就會懷疑:「是不是又有權勢在運作?」
這種信任流失背後,是過去社會中確實存在過的「階層式司法現象」——有權有勢者似乎總是能更輕鬆地脫困。
此外,網路輿論的放大效應讓情緒的傳播速度遠超過理性辨析。
在短影音或圖片的框架下,警察的現場判斷被切成片段,群眾看不到前後脈絡,只看到差別對待的結果。
這種不完整資訊的影像,非常容易刺激「不公平」情緒的爆發。
三、媒體與輿論:正義的放大鏡還是扭曲鏡
傳統媒體往往在標題中採取煽動性用語,例如「疑涉重罪、卻未上銬曝光」。
這類用詞在吸睛的同時,也形塑了一種「應當性敘事」——既然涉案,就該上銬;沒上銬,就是特權。
但媒體往往未告訴觀眾:
- 嫌疑人是否主動配合?
- 案件性質是否非暴力?
- 是否已有法律人員在現場確保安全?
在這種資訊失衡的情境下,群眾自然用情緒填補認知空白,最終將「未上銬」視為對公平正義的嘲弄。
媒體的角色原應是資訊的整合者與平衡者,但在瞬間的點閱率競賽中,卻往往成為輿論的燃料桶。
四、執法人員的兩難:法律規範與群眾期待的夾縫
對前線警察而言,是否上銬是一項專業判斷:
他們需考量現場安全、逃跑風險、嫌疑人狀態以及媒體曝光的潛在後果。
然而,這樣的專業空間在群眾監視之下被極度壓縮。
警方若上銬,被指「執法粗暴」;若不上銬,又被指「放水特權」。
有警員形容這種情況為「雙輸局面」——
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因為大眾不是看法律條件,而是用「公平感」作判斷。
從制度層面看,警察教育若無法強化透明化溝通與公共說明能力,這樣的爭議將不斷上演。
現代執法除了執行力,更需「解釋力」。
五、特權的陰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與現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句再熟悉不過的原則,但在現實中卻最易被質疑。
在許多歷史案例中,社會名流、企業高層或政界人物遭羈押時,往往以健康、合作或安全為由,得到較寬鬆的處置。
這些「例外情形」一再被公眾視為「制度偏心」,即使法律上有其正當性,也難消除集體憤怒。
例如:
當一般人被押解出庭必然上銬,但名人可「自費律師陪同、自行到案」,民眾便會質疑那句口號「司法平等」是否只是修辭。
這種心理落差正是公平正義被侵蝕的開始。
六、社會心理學視角:公平感與情緒共鳴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對「公平」的反應其實常常不基於理性,而是源自比較。
正如社會心理學者費斯廷格的「社會比較理論」所說,人會根據與他人差距來評價滿意度。
當群眾看到「他不用上銬」的畫面,心理比較機制瞬間啟動——「若是我,絕不會被如此對待」。
這種情緒反應往往超越事實判斷,變成象徵性的不平。
而在網路社群中,憤怒往往能帶來更高的互動率。
因此,網路環境自然傾向放大「不公平事件」,使原本個案的執法判斷升級為整體制度批判。
七、法律與程序的多層保障
實際上,刑事司法體系中有多層機制預防差別對待。
例如偵查筆錄、拘提文書、羈押理由書等文件都有明確記載上銬與否的合法性依據。
司法體系內部亦會針對執法行為進行行政監督,確保無違法濫權。
然而,這些「看不見的程序正義」在群眾眼中過於抽象。
社會信任若不足,程序再完備,也難以成為民心的鎮定劑。
因此,除了法律制度,政府部門與司法機關更需主動說明、教育大眾何謂程序正義,才能重新修補信任。
八、公關危機與資訊治理:現代執法的新課題
在資訊時代,執法不再僅僅是法理問題,而是公共信任工程。
每一次「不用上銬」的爭議,都是一次信任危機。
警政單位若僅以「依法辦事」回應,往往無法撫平群情;相反,若能即時說明理由、釋出完整影像、甚至邀請第三方審視,就能有效降低懷疑。
這種透明化不僅是形象管理,更是司法教育的一部分。
讓公眾理解:不同情境,並非不同標準;而是基於不同風險評估的程序差異。
換言之,真正的公平不是「人人上銬」,而是「人人依法」。
九、重建信任:從制度公平到感受公平
制度公平可以透過制度設計建立,但感受公平則需靠溝通與文化培養。
若社會只注重案件結果而忽略程序教育,任何差別化行為都容易被曲解為特權。
因此,重建信任的關鍵在於三個面向:
- 制度透明:清楚公開執法原則與案件標準。
- 教育普及:讓民眾理解司法程序的設計邏輯。
- 媒體自律:減少炒作式敘事,回歸資訊平衡。
唯有當公平的內涵被社會普遍理解,外在行動的不對稱才不會被解讀為偏私。
十、結語:正義不只是看得見的手銬
正義的實現,並不在於是否戴上手銬,而在於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受到同樣的對待。
當社會對制度的信任足夠時,一個人是否上銬便不再成為焦點;
但當信任崩塌,再合理的程序也無法安撫情緒的裂縫。
因此,網路輿論中「涉嫌不用上銬」的風波,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當事人,而是整個社會對制度公正的渴求與脆弱。
公平正義的重建,不僅靠法律條文,更需媒體自省、政府透明與公民理性的重回。
只有當社會願意學會慢一點看事件,讓理性超越情緒,
那時我們所問的「公平正義何在」,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jp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