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安全文化與領導力
現代企業面臨日益複雜的營運環境與安全挑戰,職業安全衛生已從單純的合規要求,演進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戰略核心。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安全文化的建立與安全領導力的發揮,成為決定組織安全績效的關鍵因素。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最新統計,台灣每年仍有數萬起職業災害發生,凸顯了建構完善安全文化與強化領導力的迫切性。
安全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脈絡
安全文化的定義與內涵
安全文化可定義為組織成員共享的安全態度、安全價值、安全信念、安全規範及安全實務的集合體。它不僅是組織層次的概念,更是影響個人行為和組織績效的深層驅動力。Hudson於2003年基於Westrum的原始模式,發展出安全文化的五階段梯級模式,為理解組織安全文化成熟度提供了重要框架。
這五個階段的演進過程展現了組織安全文化從被動應付到主動預防,最終達到自我驅動的發展軌跡。在投機性文化階段,組織僅以避免違規為目標;被動性文化則是事故發生後才採取行動;預防性文化開始建立系統化管理;主動性文化能夠預先制定防範計畫;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則將安全完全融入組織DNA中。
安全文化評估與測量
現代安全文化評估已發展出多元化的測量工具與方法。根據電力輸配工程業的安全文化評估研究,安全文化可分為管理規劃、執行運作、監督量測與績效等四個構面。研究顯示,管理規劃對績效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執行運作,凸顯了高階管理層承諾的關鍵作用。
安全文化的量化評估包含多個向度,如安全訓練、安全溝通、安全規則、安全知識、安全懲處與激勵等。這些向度透過統計分析可建立三個核心指標:員工對高階主管安全支持的認同程度、對組織安全執行的認同程度,以及員工自身安全觀念的認同程度。
安全領導力的核心要素與實踐模式
安全領導力的理論模型
Cooper提出的安全領導力模型強調兩種重要的領導行為:關照(caring)和控制(control)。這一理論後來發展為更全面的三要素模型,包括安全指導、安全關懷和安全控制,分別對應變革型和交易型領導力的特徵。
有效的安全領導力需要平衡這三個核心要素。關照行為體現在關注員工福利、建立良好溝通管道、營造和諧工作關係;控制行為則包括設定安全目標、建立績效管理制度、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教導行為涵蓋擔任角色楷模、提升員工安全能力、分享安全經驗與知識。
不同層級的安全角色與功能
根據職安人員角色與功能分析研究,製造業共有33種安全角色,其中前九大重要角色為:安全訓練、安全領導、預防工安意外、安全監督、安全環境營造、安全政策執行、安全輔導、安全溝通、安全計劃監控。
雇主的安全領導角色主要體現在三個面向:安全關照、安全教導和安全控制。在實際案例中,中華電信公司的各營運處經理透過親自參加員工健康檢查、在晨會強調安全重於績效、制定安全政策等方式,展現了全方位的安全領導力。
作業主管的安全管理角色則包括安全互動、安全資訊和安全決策三個層面。他們需要直接與員工互動,傳遞安全訊息,並在現場做出即時的安全決策。
勞安人員的專業角色可歸納為安全諮詢、安全協調和安全管制三大功能。他們提供專業的安全技術諮詢,協調各部門的安全政策推動,並執行安全檢查與稽核工作。
數位化時代的職安管理變革
科技驅動的安全管理創新
隨著工業4.0和數位轉型的推進,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正經歷深刻的變革。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為安全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可能性。
AI人工智慧在職安管理中的應用包括風險評估與危害預測、智能即時監控與反應、作業人員行為監控、安全培訓輔助工具等。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歷史數據,AI能夠預測潛在的職業傷害風險,並提供預防性建議。
IoT物聯網技術則透過感測器網絡實現工作環境的即時監控,包括氣體濃度、溫度、震動等指標的連續監測。當這些參數超出安全範圍時,系統能自動發出警告並啟動防護措施。
大數據分析協助組織從海量安全資料中發現模式和趨勢,支持更精準的安全決策。而VR/AR訓練系統則提供沉浸式的安全培訓體驗,讓員工在安全環境中學習應對各種危險情況。
數位化職安管理的實際應用
以南區水資源局的「曾文南化聯通管統包工程」為例,該工程採用AI技術結合科技監控物聯網系統,實施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人臉辨識器進行進出管制、工作場所環境安全測定及警示、智能生命感知手錶及定位卡、設置固定式及移動式AI攝影機。這種整合式的數位安全管理系統,不僅提升了監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職業災害風險。
國眾電腦的AIOT即時監測平台在玻璃製造業的成功應用,也展示了數位技術在傳統產業安全管理中的巨大潛力。該平台透過數位巡檢、即時風險監控、可視化數據管理等功能,實現了生產不停機、危險場域的數位守護、數位治理的透明化等效益。
國際最佳實務與台灣經驗
國際標準與管理系統
ISO 45001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標準為全球組織提供了系統化的安全管理框架。該標準採用Plan-Do-Check-Act (PDCA)循環,通過持續改善機制提升安全績效。哈佛商學院2022年的研究證實,採用OHSAS 18001及其後繼標準ISO 45001的組織,相較於未獲認證的同類組織,傷病案例減少了20%。
GRI 403職業健康與安全準則則為企業永續報告提供了重要指引,強調從傳統的被動指標轉向領先指標的應用,關注員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台灣職安署基於GRI 403制定的《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SDGs揭露實務建議指南》,協助企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管理制度。
台灣企業的成功實踐
台塑關係企業的安全管理經驗展現了高階領導承諾的重要性。台塑石化董事長親自參與工安領導高峰會,分享製程安全管理推動經驗,體現了「工安領航者」的角色。
日月光半導體成立「職安衛守護聯盟」,由各生產廠區副總擔任召集人,舉辦安全文化工作坊,並定期檢視安全指標達成狀況,建立了由上而下的安全管理體系。
友達光電的廠長強調「安全比生產更重要」,經常巡視現場與員工討論安全問題,並推動安全衛生責任照顧制度,對供應商和下游廠商進行安全衛生現場勘查。
這些成功案例共同指出,有效的安全領導力必須具備以下特質:高階管理層的實質參與和承諾、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重視員工參與和溝通、持續的安全培訓和文化建設。
安全文化建設的系統化策略
組織層面的文化轉型
安全文化的建設需要系統化的策略和長期的努力。根據安全文化成熟度模型,組織可以透過評估當前文化階段,制定相應的改善計畫。KnowBe4提出的五級成熟度模型包括:基本符合、安全意識基礎、程式化安全意識和行為、安全行為管理、永續安全文化。
文化嵌入策略要求領導者透過非正式溝通、儀式化行為與符號化表達,將安全理念從「牆上標語」轉化為員工的潛意識行為。這包括建立員工參與式共創機制,如安全提案獎勵制度、跨層級安全圓桌會議等。
動態風險感知需要建立多維度數據採集網絡,整合設備傳感器、人員行為日志、外部環境信息等實時數據流,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異常模式識別。
領導力發展與培育
安全領導力的培育需要關注隱性能力的開發,包括情景感知力、情感共鳴力與直觀判斷力。情景感知力要求領導者在複雜環境中快速識別關鍵信號;情感共鳴力體現在建立安全事件後的心理修復機制;直觀判斷力則源於經驗數據的潛意識整合。
現代安全領導者需要扮演系統設計師、數據解讀者、情感聯結者三重角色,在硬性管控與柔性引導之間尋找動態平衡點。當安全思維滲透至組織基因層時,風險管理將不再局限於特定場景,而是演變為組織存續的底層邏輯。
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新興風險與管理挑戰
隨著工作型態的多元化和新技術的應用,職業安全衛生面臨新的挑戰。國際勞工組織在2025年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提出「人工智慧與數位化在工作的作用」議題,強調科技工具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政府與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對勞工健康、工作條件與權益的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化、非典型勞工的增加、心理健康風險的上升、新材料和新技術帶來的未知危害等,都需要安全管理者具備更全面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應對策略。
科技倫理與人本關懷
在導入AI和數位技術的過程中,如何平衡效率提升與員工隱私保護,避免科技監督造成心理壓力,成為重要課題。歐盟職業安全局強調,AI技術的應用必須注意保護員工隱私,避免過度監控反而成為職災隱憂。
成功的數位化職安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的,科技應該作為賦能工具,而不是取代人的判斷和關懷。這要求安全領導者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保持對人性化管理的重視。
永續發展與ESG整合
現代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安全合規要求,更是ESG(環境、社會、治理)整合的挑戰。職業健康與安全作為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環境保護、公司治理等面向協調發展。
「健康勞動力」概念的興起,要求企業從單純的災害預防轉向全面的健康促進,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平衡、職涯發展等多元需求。這種轉變需要安全領導者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層的人文關懷。
結論與建議
職業安全文化與領導力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理論指導、實踐驗證和持續改進。從國際經驗和台灣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關鍵要素:
- 領導承諾是根本:高階管理層的實質參與和長期承諾是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石。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將安全價值觀融入組織的日常運作中。
- 系統化管理是保障: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採用PDCA循環持續改善,確保安全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 員工參與是動力:安全文化的真正建立需要全員參與,建立開放的溝通機制,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安全活動和改善建議。
- 科技創新是助力:善用AI、IoT、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升安全管理的精準性和效率,同時注意平衡技術應用與人本關懷。
- 持續學習是關鍵:安全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組織和個人持續學習、適應變化,不斷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將更加注重預防性、系統性和人本性。透過建構強健的安全文化和培育卓越的安全領導力,企業不僅能夠保護員工的生命健康,更能夠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
在這個轉型的關鍵時期,每一位安全管理者都肩負著重要使命:不僅要成為技術專家,更要成為文化建設者和領導力典範,為創建更安全、更健康、更永續的工作環境貢獻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