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不一定缺鐵!破解3大常見誤區,別再亂補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氣色差就是貧血」、「貧血就是缺鐵」,甚至還有人習慣自己買鐵劑、紅棗、葡萄乾來補血。然而,貧血並非單一原因導致,它是一種狀態,而非一種單純的疾病。如果在沒有完整檢查與醫師評估的情況下,盲目自行補充鐵,甚至長期過量,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對肝臟、腸胃甚至心血管系統帶來傷害。

本文將帶領你全面了解「貧血」這個常被誤解的健康議題,破解3大迷思,並提供正確的判斷方向與飲食保養建議,幫助你用對方法改善氣色,避免掉入「見紅就補」的陷阱。



什麼是貧血?

簡單來說,貧血是指體內的紅血球數量過少,或紅血球本身功能異常,導致負責運送氧氣的血紅素(Hemoglobin,Hb)不足,使得全身組織無法獲得足量的氧氣。結果就是我們常見的現象:臉色蒼白、容易疲倦、頭暈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在嚴重時出現呼吸急促與心悸。

貧血的主要判斷依據

醫療上,常用血液檢查數據來判斷:

  • 男性:血紅素 < 13 g/dL
  • 女性:血紅素 < 12 g/dL
  • 孕婦:血紅素 < 11 g/dL

若指數低於標準,就可判定為「貧血」。但這僅是現象,背後的原因必須再進一步釐清。

貧血並非只有「缺鐵」一條路

雖然「缺鐵性貧血」確實是最常見的類型,但臨床觀察,多數門診患者其實並非全都是缺鐵。貧血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1. 缺鐵性貧血

  • 起因:鐵質攝取不足、腸胃吸收不良,或因經期、痔瘡、胃潰瘍、腸胃道出血等導致血液流失。
  • 特點:小球低色素型紅血球(顯微鏡下可見顆粒比正常小,顏色較淡)。
  • 常見於女性(因月經)、孕婦、青少年(快速成長期),或有慢性出血的人。

2. 巨幼紅血球性貧血

  • 起因:葉酸或維生素 B12 缺乏。
  • 特點:紅血球體積偏大,卻不夠成熟,容易壞死。
  • 常見於:素食者(尤其完全不攝取動物性食物)、腸胃切除或長期胃酸抑制藥物使用者、酒精中毒患者。

3. 再生不良性貧血

  • 起因: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同時減少。
  • 常見於:自體免疫疾病、化療後、或毒物影響。
  • 特點:屬於嚴重疾病,須立即醫療介入。

4. 溶血性貧血

  • 起因:紅血球壽命縮短,被提前破壞。可能源於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免疫反應、藥物副作用或感染。

5. 慢性病貧血

  • 起因:腎臟疾病、癌症、慢性炎症、內分泌疾病等長期消耗,導致紅血球生成減少。

從以上分類可以發現,貧血的原因相當多元,盲目補鐵並不一定對症。

破解3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貧血就是缺鐵

許多人一旦被告知有「貧血」,第一個反應就是「我要多吃鐵劑、多喝補血湯」。其實,醫師一再強調,「貧血並不等於缺鐵」。

  • 若是因為維生素 B12 或葉酸缺乏,你拼命補鐵卻沒補到真正缺乏的營養素,病情絲毫不會改善。
  • 有些人甚至是「鐵過量」卻還誤以為要繼續補,最後反而傷害肝臟。

誤區二:貧血靠吃紅棗、龍眼乾就能解決

中醫裡確實有「補氣養血」的說法,紅棗、桂圓之類的食材能補充一些鐵質與植物性營養素,但其實含鐵量並不高,且人體對植物鐵的吸收率遠低於動物鐵(只有 2–5% 左右)。若單靠這些零食改善貧血,大多收效有限。

誤區三:多補鐵沒有壞處

實際上,鐵劑屬於藥物,並非保健食品。人體並不會主動排出過量鐵質,多餘的鐵會沉積在肝臟、心臟、胰臟,導致「血色沉著症」(Hemochromatosis),引發肝硬化、糖尿病、甚至心臟衰竭。因此,「先檢查,再補充」才是最正確的原則。

如何正確檢查與判斷?

當醫師懷疑貧血時,除了基本血紅素檢測,通常會要求更細緻的檢查:

  • MCV(平均紅血球體積):區分小球性、大球性或正球性貧血。
  • 血清鐵、鐵蛋白(Ferritin):確認是否真的缺鐵。
  • 維生素 B12、葉酸濃度:是否因營養素不足。
  • 網狀紅血球數目:判斷骨髓造血功能活性。
  • 腎功能檢查:慢性腎臟病可能導致紅血球生成素降低。

唯有透過完整檢查,才能對症下藥。

日常飲食與保健建議

除了遵循醫囑治療,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改善體質。

飲食方面

  • 缺鐵型貧血:
    • 多攝取「血紅素鐵」來源,如紅肉、豬肝、蛋黃、海鮮。
    • 搭配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如奇異果、柑橘類),可促進鐵吸收。
    • 避免與茶、咖啡同時攝取,因鞣酸會阻礙鐵吸收。
  • 葉酸缺乏:
    • 深綠色蔬菜(菠菜、花椰菜)、豆類、全穀類。
  • 維生素 B12 缺乏:
    • 肉類、蛋、乳品。完全素食者需特別留意補充。

生活習慣

  • 女性應重視經期出血量,若量異常大,需就醫檢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中老年人,因消化道出血常被忽略。
  • 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醫師建議:找到原因才是關鍵

臨床上不乏患者因「臉色蒼白」自行補血,卻延誤了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時機。舉例來說,有些人是因大腸癌慢性出血導致的缺鐵性貧血,若不就醫檢查,只是一味補鐵,疾病可能悄悄進展到不可逆的階段。

因此,每一位出現長期疲勞、氣色不佳的人,都應當抱持嚴肅態度:不要自我診斷,也不要盲目補充。找出根源,才是真正養生之道。

結論

「貧血」是一個症狀,而不是單一疾病。它可能是缺鐵引起,也可能是維生素 B12、葉酸缺乏,甚至來自慢性病、骨髓疾病或遺傳因素。破解常見迷思後,我們更要記住:

  1. 貧血 ≠ 一定缺鐵。
  2. 補血 ≠ 靠紅棗桂圓就能搞定。
  3. 鐵劑 ≠ 越多越好。

最正確的做法:發現症狀 → 進行檢查 → 按照醫師建議補充。如此一來,不但能保障健康,還能避免「越補越傷」。

真正的「養血」,應該是全面性的營養均衡、良好的生活習慣,搭配必要時的正確治療。這樣,氣色紅潤、活力十足才不只是表面,而是來自健康體內的根本改善。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讀書心得】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支撐排架使用在挑高區的工法,附上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