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E 選擇原則與標準(CNS、ANSI、EN)
現代工業環境中,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作為職業安全衛生的最後防線,其選擇與應用必須建立在科學嚴謹的標準體系之上。本文深入分析全球三大主要PPE標準體系——中國國家標準(CNS)、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及歐洲標準(EN),並探討其在不同工業應用中的選擇原則、風險評估方法,以及智慧化發展趨勢,為職業安全管理者提供全面性的參考指引。
PPE的基本概念與重要性
個人防護裝備係指專為個人穿戴或使用之任何安全危害防護項目,用以保護使用者免受工作場所中物理、化學、生物、電氣等各類危害。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OSHA)定義,PPE能最大限度減少在化學、放射、機械等工作場所的人員暴露於危險中而導致嚴重的工傷或疾病。(傳送門)
PPE的防護範圍涵蓋五大類別:呼吸系統防護、眼睛和臉部保護、手部保護、足部保護,以及身體保護。這些設備依據所在場所及危險程度進行選擇,必須符合相應的安全標準規範。在職業安全衛生法規體系中,PPE被定位為工程控制和行政管理措施無法完全消除危害時的補充防護手段,絕不應作為唯一的預防方法。(傳送門)
PPE選擇的基本原則
危害辨識與暴露評估
正確選擇PPE的首要步驟是進行完整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根據相關指引,雇主在選用化學性皮膚防護具前,應評估其危害暴露程度,考量作業型態及內容、接觸皮膚有害物之時間及頻率等因素。此評估過程包括檢查工作場所、設備、機械、工作區域與作業方式,並結合員工回饋、事件調查等多重管道進行。(傳送門)
風險評估的關鍵要素包括:首先確認是否需要PPE、評估所需防護具類型、建立使用管理制度。評估過程必須考慮是否可消除該危害、是否可以其他方法降低風險,以及PPE是否為最適當的控制措施。(傳送門)
階層式防護策略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採用階層式控制策略,依序為工程控制、行政控制,最後才是個人防護。即使轉向PPE使用,也需與其他控制措施整合運用。根據相關研究指出,PPE使用避不能移除危害存在的事實,使用者需於使用前事先瞭解操作過程中所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或潛在的危害。(傳送門)
法規遵循要求
我國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77條規定,雇主供給勞工使用之個人防護具或防護器具,應保持清潔並予必要之消毒、經常檢查保持其性能、準備足夠使用之數量,並以個人專用為原則。特定作業如呼吸防護具之選擇、使用及維護方法,應依國家標準CNS 14258 Z3035辦理。(傳送門)
CNS(中國國家標準)體系
CNS標準架構與特色
中國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CNS)為台灣地區採用的國家標準體系,涵蓋各類PPE產品的技術規範與測試方法。CNS體系在PPE領域主要包括呼吸防護具、防護手套、安全帶、護目鏡、防護頭盔等類別。(傳送門)
根據個人防護用具商品檢驗作業規定,應施檢驗產品包括防護手套(職業衛生防護用橡膠手套、塑膠手套、電用橡膠手套及熔接用防護皮手套)、作業用安全帶、安全鞋類、防護頭盔及護目鏡等。(傳送門)
呼吸防護具標準
CNS 14258 Z3035為呼吸防護具選擇、使用及維護的重要標準,規範包括供氣式呼吸防護具的空氣品質要求。該標準要求氧含量須佔總空氣量的19.5%至23.5%、一氧化碳含量須小於或等於10 ppm、二氧化碳含量須小於或等於1000 ppm。(傳送門)
防護服標準
台灣防護衣依據CNS 14798區分P1、P2、P3三種等級。P1等級主要測試靜水壓與衝擊穿透;P2等級增加透濕度及次微米粒子過濾效率要求;P3等級則強調合成血液與病毒的穿透性評估,通常在縫合處加防水膠條以達到有效阻隔。(傳送門)
ANSI(美國國家標準協會)體系
ANSI標準特色與應用
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制定的PPE標準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特別是在醫療防護領域。ANSI/AAMI PB70:2012標準為醫療保健設施防護衣和隔簾的液體阻隔性能與分類提供了重要參考。(傳送門)
醫療防護衣分級
ANSI/AAMI PB70將防護衣分為四個等級:Level 1為最小風險,適用於基本護理;Level 2為低風險,適用於抽血、縫合等;Level 3為中等風險,適用於動脈抽血、急診室等;Level 4為高風險,適用於長時間液體密集操作、手術等。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測試標準和性能要求。(傳送門)
Level 4等級要求最為嚴格,防護衣須通過ASTM F1671病毒滲透測試,對噬菌體Phi-X174在2 psi壓力下無滲透;手術單則須通過ASTM F1670合成血液滲透測試,同樣在2 psi壓力下無滲透。(傳送門)
眼面防護標準
OSHA要求PPE符合ANSI Z87.1標準,涵蓋眼睛和臉部防護設備的基本要求。該標準針對不同作業環境的光學、機械和化學危害提供對應的防護規範。(傳送門)
EN(歐洲標準)體系
EN標準體系架構
歐洲標準(European Norm, EN)在PPE領域建立了完整的產品認證體系,依據複雜程度將PPE分為I、II、III三類,每類都有相應的驗證要求。歐盟PPE法規(EU) 2016/425已於2018年4月21日取代原PPE指令89/686/EEC,對PPE製造商、進口商和分銷商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傳送門)
手套防護標準
EN 420(現已更新為EN ISO 21420:2020)規定手套設計和構造的一般要求,包括化學無害性、尺寸要求、靈巧性測試及水蒸氣傳輸等。新標準增加了額外的化學限制,如DMFa(二甲基甲酰胺)濃度不得超過1000 mg/kg,橡膠或塑料產品中的多環芳烴(PAHs)含量限制在1 mg/kg。(傳送門)
EN 388標準針對機械風險防護手套,規定耐磨性、抗切割性、撕裂強度和刺穿阻力等性能要求。EN 407標準則專門針對熱危害防護手套,評估耐燃性、耐熱接觸性、對流熱、輻射熱、小飛濺熔融金屬等六種熱性能,每種性能分為四個等級。(傳送門)
呼吸防護標準
EN標準在呼吸防護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分類體系,包括濾清式和供氣式呼吸防護具。濾心依據防護對象分為不同顏色標識:棕色濾心(A型)防護有機蒸氣和氣體,灰色濾心(B型)防護無機氣體,白色濾心(P型)防護粉塵和微粒。(傳送門)
不同類型PPE的標準應用
防護手套標準比較
各標準體系在防護手套方面都建立了完整的技術規範。EN體系較為細緻,將手套防護分為機械、熱、化學、電氣等不同類型,每類都有專門標準。ANSI體系在醫療手套方面較為詳細,特別是手術和檢查手套的標準。CNS體系則結合本土需求,對電工手套、熔接手套等有特殊規定。(傳送門)
手套選擇的關鍵考慮因素包括:待處理物質的性質(如防酸鹼手套要防哪種酸鹼及其濃度)、暴露時間長短、作業環境溫度等。一般而言,可按暴露時間選擇需要防護等級更高一級防護效能的手套。
呼吸防護具系統整合
呼吸防護具的選擇必須考慮危害物性質、種類、濃度,配合作業人員健康情形及防護具本身限制。關鍵判斷包括是否需要用於缺氧環境、是否會有立即危害生命及健康(IDLH)濃度情況。若有上述狀況,不能使用濾清式呼吸防護具,必須選擇供氣管式或自攜式空氣呼吸器。
根據CNS 14258標準,雇主應採取呼吸防護措施包括:危害辨識及暴露評估、防護具選擇、使用、維護管理、教育訓練、成效評估及改善等六大項目,並作成執行紀錄留存三年。(傳送門)
防墜落系統標準
高處作業防護涉及安全帶、安全網、安全帶扣等多項設備。我國規定2公尺以上高處作業,勞工有墜落之虞者,應使用安全帶、安全帽及其他必要防護具。對於鋼構懸臂突出物、斜籬等作業,應採用符合CNS 14253-1規定之全身背負式安全帶及捲揚式防墜器。(傳送門)
風險評估與管理系統
PPE風險評估流程
完整的PPE風險評估應超越現行標準,根據具體工作環境量身定制。評估流程包括:作業型態評估(手部接觸、足部接觸、噴灑方式逸散等)、皮膚有害物接觸時間評估、意外造成噴射或潑濺等情境考量。(傳送門)
定期PPE風險評估將確保員工得到適當保護。由於操作環境持續變化,事故可能隨時發生,因此需要建立定期和計劃性的個人防護設備風險評估過程。
呼吸防護計畫
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200人以上者,雇主應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呼吸防護計畫並據以執行;勞工人數未滿200人者,得以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呼吸防護計畫應包括危害評估、防護具選用、密合度測試、教育訓練、維護管理等要素。(傳送門)
PPE管理數位化
傳統PPE管理面臨效率低落、合規困難等挑戰。智慧PPE管理系統透過數位化技術,可將行政管理作業時間減少30-50%,提升員工訓練與合規作業準確性。現代PPE管理趨向整合物聯網(IoT)技術,實現即時監測、預測性維護、使用者合規性監控等功能。(傳送門)
新興技術與未來趨勢
智慧PPE技術發展
智慧PPE技術是指連接藍牙或互聯網以及其他設備的高級個人保護設備,能提供實時安全信息。美國智慧PPE技術市場預計將從2025年的13.817億美元成長到2032年的37.74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4%。(傳送門)
智慧PPE的主要技術包括IoT設備、可穿戴技術、擴增實境(AR)、實時監測系統和數據分析工具。這些技術能實現安全監測、環境感測、通訊警報、跌倒檢測與預防、人體工學和疲勞監測等功能。(傳送門)
AI驅動的PPE檢測系統
人工智慧在PPE檢測領域快速發展,能夠自動識別人員是否正確穿戴防護裝備。這些系統透過電腦視覺技術,可偵測安全帽、口罩、安全背心等PPE的穿戴情況,並發出即時警報。Google Cloud的PPE偵測器模型能識別手套、口罩和頭盔的穿戴狀況,並提供涵蓋率分數評估。(傳送門)
材料科學創新
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正推動PPE的革新。製造商利用輕質複合材料和先進聚合物,在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實現卓越耐用性,嵌入式感測器則能即時監測環境條件和使用者健康指標。智能紡織品分為被動式、主動式和超智能式,其中超智能紡織品整合AI和機器學習技術。(傳送門)
標準整合與國際化趨勢
隨著全球貿易深化,PPE標準的國際整合成為重要趨勢。不同標準體系間的相互認證、技術規範統一等議題受到重視。歐盟新PPE法規的實施,對全球PPE產業供應鏈、成本結構和採購策略產生重要影響。(傳送門)
結論與建議
標準選擇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PPE標準選擇應考慮產品銷售市場、應用環境及成本效益。對於出口導向企業,建議優先符合目標市場的標準要求;對於本土應用,應以CNS標準為基礎,參考國際先進標準補強。企業可建立多標準並行的認證策略,以適應不同市場需求。(傳送門)
管理制度建議
建立完整的PPE管理制度包括:制定選用標準作業程序、建立供應商評估機制、實施定期風險評估、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導入數位化管理工具等。管理制度應與國際標準接軌,並結合智慧化技術提升管理效率。(傳送門)
技術發展方向
未來PPE發展將朝向智慧化、個人化、舒適化方向演進。建議企業關注IoT、AI、材料科學等技術發展,評估智慧PPE的導入可行性。同時應建立技術創新合作機制,與研發機構、供應商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傳送門)
法規遵循建議
隨著各國職業安全法規日趨嚴格,企業應建立法規追蹤機制,及時了解相關標準更新。建議設立專責單位負責PPE合規管理,建立內部稽核制度,確保符合相關法規要求。對於跨國企業,應建立統一的全球PPE標準,以最嚴格的標準為基準。(傳送門)
個人防護裝備作為職業安全的關鍵要素,其選擇與應用必須建立在科學、系統的標準體系之上。CNS、ANSI、EN三大標準體系各有特色,企業應根據實際需求制定適當的選用策略。隨著技術進步和法規演進,PPE將朝向更智慧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為職業安全提供更完善的保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