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與女兒的生命約定
作者:李濂淞, 孫沛芬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22/06/2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人生的風雨裡,有些故事不只是感人至深,更是能撼動人心,讓人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女兒的生命約定》便是一部這樣的作品,它不只是一本自傳,更像是一堂由真實人生交織而成的生命課程。
這本書的主角李濂淞,從社會底層一路奮鬥,經歷了動盪、貧苦與喪女之痛,卻最終在生命的低谷中找到了前進的力量。從一名在市場裡擺攤維生的小販,到最後成為全台知名的殯葬業領袖,他的故事不是關於成功的捷徑,而是一段段跌跌撞撞卻從不放棄的堅持。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他的成長背景所震撼。他的童年並不安穩,隨著父母四處漂泊,生活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這種流離失所的童年經驗,雖令人心酸,卻也鍛鍊了他面對困難的韌性。當大多數人還在學習階段時,他早已學會如何為自己掙口飯吃,甚至成為檳榔小販中的佼佼者。這段經歷讓我想起許多在城市中為生存打拼的小人物,他們或許默默無聞,卻擁有無比堅毅的生命力。
然而最令人動容的部分,是他與女兒之間的故事。女兒罹患罕見疾病,一家人為了醫療費奔波勞碌,甚至只能擠在三坪不到的小房裡。那是一段艱苦到極致的時光,但他們從未放棄。最終女兒仍未能戰勝病魔離世,那場失去至親的打擊讓他一度跌入谷底。讀到這裡,我不禁落淚,因為喪子(女)之痛,是許多人無法承受的沉重。
但令人敬佩的是,李濂淞沒有讓悲傷摧毀他,而是將對女兒的愛昇華為推動生命的力量。女兒在夢中對他說:「爸爸,我的功課結束了,你的功課正要開始!」這句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人生方向。他以這段夢中的對話為承諾,將悲傷轉化為行動,從經營小金紙店開始,一步步擴展到全台的殯葬百貨體系,甚至研發骨灰罐、推動殯葬業制度化,並致力於公益事業。
他不只是為了生存而創業,而是為了實踐心中的善與愛。他免費為經濟弱勢者辦理喪事、捐助育幼院、投入重大災難救助,像是太魯閣號事故時無償提供棺木與骨灰罐。他以同理心看待每一位逝者與家屬,並推動禮儀從業人員的尊嚴與權益,努力打破殯葬業的污名與偏見。
這種在悲傷中仍堅持溫柔的精神,讓我深受啟發。許多人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或放棄,但他選擇面對、選擇承擔,更選擇將個人的悲劇轉化為大眾的福祉。這樣的精神,不就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力量嗎?
李濂淞的人生,是一種不斷轉化的歷程。他把「殘酷」轉為「慈悲」、把「絕望」化作「希望」,把「創傷」重新鍛造成「堅強」。他的故事讓我明白,一個人最深的痛苦,有時也能成為最強的驅動力,只要願意再站起來,就還有重新出發的可能。
閱讀本書,也讓我對殯葬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這個被社會長期視為禁忌的行業,背後藏著如此多的人情味與社會意義。透過作者的視角,我們看見了「送行者」的溫柔與堅毅,也看見生命教育最真實的模樣。
書中也不忘回溯他成長的原點——來自台東的廟宇文化與家族淵源,這些根源讓他在事業成功後仍然心繫鄉里,持續回饋、創造影響力。他沒有忘本,反而讓原鄉成為他精神的堡壘,這點尤其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與女兒的生命約定》不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命故事,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面對人生風暴、如何轉化苦難、如何實踐愛與責任的指引之書。它讓我重新思考:在困境中,我們是否也能找到意義?在失去中,我們是否也能創造價值?
我想以書中的一句精神總結這部作品的精髓:「真正的勇敢,是當你已經心力交瘁,仍繼續堅強。」人生的苦難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面對它。這本書,就是最真實、最具力量的見證。
在每一次低潮中,我們都可以向李濂淞學習:跌倒了,再站起來;迷失了,再尋光明。這份堅持與勇氣,就是對生命最深的敬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