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巨匠父親的技與心
作者:根津孝子
譯者:劉愛夌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匠魂無聲:一位職人之子的深層記憶
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我們總急於尋找快速成功的捷徑,卻鮮少停下腳步,思考「日復一日的堅持」究竟意味著什麼。《巨匠父親的技與心》這本書,藉由料理藝術的載體,訴說了一段橫跨數十年、關於專注、傳承與無聲情感的故事。書中主角不是單純的廚師,也不是冷冰冰的匠人,而是一位用雙手雕琢味道、用歲月打磨精神的藝術實踐者。他叫小野禎一,一位巨匠之子的旅人,在時間的風中,他用默默耕耘的背影,訴說著「技」與「心」之間的深層對話。
「日常即修行」的哲學
在本書中,「數寄屋橋次郎」這間被視為壽司殿堂的名店,其實更像是一座隱藏於都市深處的道場。書中不斷提及一句話:「每天做一樣的事,但不能傻傻地做。」這句話聽來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職人精神。小野禎一師傅以「觀察、模仿、內化」為基本功,不靠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驚世的劇情起伏。他靠的,是每天面對食材的謙卑、面對顧客的敬重,以及面對自己的誠實。
這讓我想到當代許多強調創新與效率的產業,其實也需要這種「重複而不重複」的精神。精進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在同一個基礎上挖掘深度。就像一位演奏者日復一日地練習同一段旋律,真正的境界,是在每次彈奏中找到新的感受與詮釋。
父與子的無聲對話
書名中提及「父親」,讓人以為這是一本歌頌父愛的作品,然而書中最動人的,並不是激昂的情感表露,而是那種「無言中的理解」。小野禎一自23歲進入父親開設的餐廳工作,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從未對母親訴苦,也未曾向父親索求指導。他用眼睛觀察、用身體記憶、用心體會,從「一名觀察者」蛻變為「精神的承繼者」。
這份沉默的學習與傳承,恰恰呼應了書中一句深刻的觀點:「職人的信條,就是相信師父。」這不只是對技巧的信任,更是對價值觀、對人生哲學的默默繼承。當今許多年輕人面對師徒關係,或許更習慣於即問即答、理所當然的指導,但小野家族的傳承顯示,一種更深層的學習方式,是在沈默與陪伴中完成的。
技術之外的「心」──專注力、耐力與思維
在這本書中,小野禎一師傅多次強調,壽司不只是手上的技術,更是一場精神修行。他提到:「職人每天做的是一樣的事情,但腦袋不能停下來。」這種將「重複工作」轉化為「思維進化」的態度,正是讓「數寄屋橋次郎」與其他壽司店區別開來的關鍵。
這讓我思索,當我們的生活充斥著「速成」與「自動化」的同時,有多少人還願意將時間與心神投注於一件看似平凡的事物上?在這裡,「心」不只是熱情,而是一種歷久彌堅的專注與責任感。這種「把簡單做到極致」的哲學,不僅適用於壽司職人,更是一切職業、甚至人生的修練方式。
「沒有終點」的職人旅程
本書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是:「職人的工作沒有所謂的巔峰。」這不僅僅是一種謙遜,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態度。許多領域的人都追求「成功」、「頂峰」、「極致」,但在小野家族的職人哲學中,「進步」不是為了達到一個點,而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讓我想起書中提到的《壽司之神》紀錄片。在全球引發關注之際,小野二郎師傅並未因為名氣而放慢腳步,反而更執著於「還能更好吃」的信念。這種對「完美」的追求,不是自戀,而是一種「工藝的誠實」。對他們而言,每一道料理都是一次挑戰,每位顧客都是一次重新開始。這樣的心態,才讓「數寄屋橋次郎」超越餐廳本身,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
轉念之後的經營之道
書中還提到一個觀念:「想著賺錢,是做不好生意的。」這句話乍聽之下與現代經濟觀念相違,但其核心卻指向一個重要原則——顧客為本。只有當廚師以誠心做出讓人想再吃的料理、甚至想推薦給親人的料理時,生意才會自然興隆。
這讓我重新審視現代人對成功的定義。我們是否太過於著眼於短期效益,而忽略了長期的價值建立?其實最堅實的品牌,不就是這種「無聲的感動」所堆疊而成的嗎?「數寄屋橋次郎」正是用時間、信任與品質編織而成的品牌故事。
「敬業」與「敬人」的職人信仰
小野禎一師傅並未以天分自居,反而不斷強調「多做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人一定要愛上自己的工作,否則無法持久。他自己也坦言,因為不擅長讀書,唯有比別人多付出一倍時間,才能過上同樣的生活。這種自我認知與面對現實的態度,充滿了敬業精神,也展現了對職人本質的深刻理解。
他對「工作」的尊重,也延伸到對顧客、對同事的尊重。他不抱怨、不取巧、不逃避。他說:「抱怨無濟於事,倒不如早點把事情學會。」這種態度,是一種深植骨髓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也是一種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智慧。
結語:以靜制動,以匠養心
《巨匠父親的技與心》不只是一段關於壽司的記錄,更像是一部人生的紀錄片。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匠人的生命是以「技術為形」、「精神為骨」,透過無數日子的堆疊,才能成就那一口驚人的味道。而這樣的味道,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時間與心靈交融的結晶。
在喧囂的世界中,這本書像一口清泉,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聲量與成就的大小,而在於我們能否一生如一日地投入自己所愛,並從中找到意義。這種「敬業成信仰、技術成藝術」的生活方式,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品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