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你不用那麼生氣
作者:七田厚
譯者:伊之文
出版社:和平國際
出版日期:2025/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閱讀《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你不用那麼生氣》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書中所傳達的觀念所啟發,也重新審視並思考了自己在與孩子互動時所產生的情緒與對應態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提供教養技巧或育兒建議,更是一部深刻探討親子關係與自我覺察的書籍。它點出,成人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所出現的強烈情緒,其實根源於我們自身的成長經驗、內在價值觀,甚至是未被療癒的創傷。因此,孩子的錯誤不單是行為問題,而是一面反射我們內心狀態的鏡子。透過這本書,我意識到,教養並不是單向的教育,而是大人與孩子之間互相影響、共同成長的過程,是一場自我探索與療癒之旅。
這本書的核心主張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來建構自己的認知系統與行為模式。這些錯誤,無論是在學業上的失誤、人際互動中的衝突,還是在情緒表達上的失控,都是他們學習與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大人能夠將孩子的這些表現視為學習歷程中的正常現象,而非對抗權威的挑戰,我們對孩子的反應也會變得更加溫和與耐心。從批判到接納,從控制到引導,這種態度的轉變,正是教養轉化的第一步。
許多父母與教師會因為孩子的不配合、情緒暴走或反抗行為而陷入挫敗感,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失職。然而,書中提醒我們,這些外顯的行為,往往隱含著孩子內在尚未被滿足的需求與情緒。他們可能是在用他們唯一會的方式呼救,只是我們不曾真正聽懂。當我們學會不被表面行為所迷惑,而是深入觀察、嘗試理解孩子的處境與情感,才能給予真正有效的幫助。這樣的改變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具備高度的同理心與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時間與耐心,但一旦成功,將建立起孩子對成人深深的信任感,這對孩子未來的情感安全感與自信心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書中有一個觀點深深打動我:當孩子犯錯時,大人首先要做的不是糾正或懲罰,而是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習慣把「生氣」視為對孩子行為的自然反應,但事實上,這些情緒的產生源自我們未被滿足的期待與壓力。我們也曾是孩子,也曾犯錯,但我們是否曾被理解與包容?當我們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才能真正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書中指出,成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是所有有效教養的基礎。只有當我們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理性地處理孩子的行為,否則我們只是在用情緒壓過情緒,讓衝突不斷升級。
這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乖」這個概念的定義。社會與家庭對孩子的期待,往往集中在「聽話」、「守規矩」、「不惹事」,但這些行為是否真正反映了孩子的內在狀態?還是只是表面的順從?書中提醒我們,追求「乖巧」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害怕失去愛與接納,而不是因為真正理解與內化了行為背後的意義。我們應該創造一個讓孩子能夠安全表達情緒與觀點的空間,即使他們說「不」,即使他們做錯事,我們也依然愛他、接納他。這樣的教養方式,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誠實與責任感的孩子。
書中對於「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有深入的探討。透過大量真實案例,作者讓我們看見,不同的孩子行為模式,其實隱藏著不同的情緒需求。有的孩子用暴力來掩飾內在的不安,有的孩子過度黏人是因為缺乏情感上的安全感,有的孩子冷漠不語,是因為曾經被否定或忽略。當我們願意暫時放下批判的眼光,以一種好奇與關懷的態度去了解行為背後的故事時,就能夠與孩子建立更深層的連結,減少誤解與對立,也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的溫暖。
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是:大人應該是孩子生命中的支持者,而非審判者。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太習慣用「對與錯」的框架來看待孩子的行為,而忽略了教育真正的本質——引導與陪伴。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允許孩子錯誤的環境,讓他們知道,即使犯錯了,也不會被拋棄或羞辱。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展示出如何誠實地面對錯誤、勇敢地承擔後果,以及積極地尋求改善的方法。這樣的榜樣,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素材,也能幫助他們在未來遇到挑戰時,更有韌性與自信去面對。
書中也給予我們一個重要提醒,那就是:放下對完美教養的追求。我們不可能在每一次互動中都做得完美,因為我們也是人,也會有疲憊、情緒不穩的時候。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允許自己失誤,並學會向孩子承認錯誤。當我們說出「對不起,我剛剛的語氣太重了」,這不代表我們失去了威信,反而是在教孩子什麼是誠實與修復關係的勇氣。教養是一場長期的旅程,而不是短期的成效競賽。重要的不是每一次都做對,而是每一次都願意學習與進步。
作者以一種溫暖而堅定的語氣,陪伴我們一步步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引導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書中的語言不華麗,卻誠懇有力,處處展現出對孩子深切的尊重與理解。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的一句話:「允許孩子犯錯,是我們給他們最好的禮物。」這句話不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錯誤的看法,也療癒了我內在那些曾因錯誤而感到羞愧與受傷的記憶。當我們給予孩子這份寬容的同時,也是在給予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實踐上,我已經開始將書中的理念應用在家庭與職場中。當孩子做出讓人頭痛的行為時,我學會先深呼吸,讓自己穩定下來,再去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在學校面對學生時,我也不再只是用紀律來壓制,而是試著進入他們的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這樣的轉變,讓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信任感也逐漸建立。雖然過程中仍會有困難與挫折,但我知道,這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你不用那麼生氣》是一本極具啟發性與實用性的書籍。它不僅幫助我們看見孩子的需求,更幫助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傷口與限制。在這個充滿焦慮與壓力的時代,這本書所傳遞的訊息格外珍貴——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去陪伴孩子,也陪伴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讓我們學會以愛為本,以理解為出發點,走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之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