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如何安慰我們的孩子?:兒童心理學家的九堂課帶你緩解兒少的情緒陰影

作者:愛蓮.羅曼諾  

原文作者:Hélène Romano

譯者:哈雷

出版社:畢方

出版日期:2025/04/1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如何安慰我們的孩子?



在現今這個資訊快速流動、情感關係日益複雜的社會中,兒童的內心世界經常被忽略。本書《如何安慰我們的孩子?》正是一盞照進孩子情感角落的明燈,教導大人如何以同理與理解,陪伴孩子走過創傷與困境。法國心理治療師愛蓮.羅曼諾以她三十年的專業經驗,從兒童心理創傷的視角出發,引導讀者走入孩子細膩、豐富卻易被誤解的內在世界,幫助我們看見那層層堆疊的情緒背後,其實隱藏著對安全與愛的渴求。


書中一開始便提醒我們: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人不同,他們的情緒反應往往不是小題大作,而是真實感受的反映。舉例來說,兩歲的馬夏在遺失絨毛玩具後反覆崩潰,並不是因為他「太誇張」,而是因為這件小事在他心中代表了安全感與依附的象徵。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青少年伊娜身上,她因朋友疏離而封閉自己,表現出強烈的情緒低落。這些行為背後,不只是情緒起伏,更是孩子在試圖理解與面對情感傷害所做的努力。他們的表現往往令人困惑,卻蘊藏著深層的意涵與求救訊號,這些訊號需要敏銳且關懷的成人才能真正讀懂與回應。


愛蓮指出,安慰不是單純的撫摸或哄騙,而是一種深層的情感連結與理解。大人常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痛苦,卻忽略了孩子正處於發展過程中,尚未具備成熟的情緒調節機制。本書提出的第一個重要觀念是:孩子的悲傷是真實的,無論其原因在成人眼中是否顯得「微不足道」,我們都應該認真看待,並給予尊重與回應。孩子需要的是一種真誠的同在,而不是輕率的安撫與敷衍的回答,因為唯有在被理解的經驗中,孩子才能建立起信任與安全感,進而發展出健康的情緒管理能力。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強調安慰的「質」而非「量」。真正有效的安慰來自於蹲下來、平視孩子的態度。大人需要放下權威角色,以傾聽和共感來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作者建議使用「我觀察到……」的語句代替「你怎麼那麼情緒化?」等評價式的語言。這樣的語言轉換,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促進情感的釋放與紓解。孩子在這樣的互動中,也更有機會練習表達與整理自己的內在經驗,建立起穩定的自我認同,並在未來面對更大壓力時,更有能力自主調節與尋求幫助。


書中一章談到:「安慰是一種原始需求」。這提醒我們,人類從出生起就渴望被安撫與理解,這不僅止於嬰兒期,更延伸至整個童年與青少年期。缺乏安慰的童年,會讓孩子在人際互動中出現信任問題,甚至影響自我價值的建立。書中以大量真實案例輔佐理論,讓讀者理解安慰的意義不只是短暫撫慰,更是情感養分的輸送,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建構。安慰不只是情緒的止痛劑,更是一種預防未來心理創傷的重要基石,是讓孩子得以健康發展的情感土壤與心理支柱。


另一值得注意的觀點,是現代社會使得孩子更難被安慰。一方面,成人壓力繁重,無暇真正與孩子建立深層情感連結;另一方面,螢幕取代了許多親子互動,使孩子學會從虛擬世界尋求慰藉。書中提出警訊:科技無法取代情感連結,大人仍需回到孩子身邊,真實地陪伴與關心。只有透過實際的互動、共同經歷與細膩的對話,孩子才能在生活中體驗到情感的厚度,學會信任與被愛。這些互動雖看似微小,卻能在孩子心中累積為深厚的安全感與生命力。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安慰的方式也應有所調整。例如,對嬰幼兒而言,身體的擁抱與語調的安撫最為重要;對青少年來說,給予空間與尊重他們的情緒更為關鍵。此外,根據創傷的發展階段調整安慰策略也是書中強調的核心之一。不同的創傷經歷會影響孩子的反應模式,大人要能夠細膩觀察,針對孩子的具體反應提供適切的支持。這種調整不是臨時起意的應變,而是長期觀察與理解所累積的智慧與耐心,是建立穩固情感連結的必要條件。


本書強調:「安慰是一種藝術」,而非一套固定流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緒曲線,大人須學會因人而異地提供協助。書中鼓勵父母與照顧者在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時,不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先接納與陪伴。當孩子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那份被理解的感受,往往比任何言語都更具療癒力量。學會放慢腳步,靜靜地與孩子共處,便是一種深層的安慰行動,而這種陪伴也能深化彼此之間的情感信任,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


書中後段談及死亡與分離議題,尤其動人。這些是許多父母不敢觸碰的話題,然而孩子也會面對失去與告別。我們不應迴避,而是誠實而溫柔地陪伴孩子理解這些人生必經的痛苦。愛蓮以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提醒我們:當孩子經歷這些傷痛時,最重要的是陪他們走過,而不是試圖抹去傷痕。這種陪伴的力量,往往會在孩子成年後轉化為堅韌與溫柔的生命力,成為他們未來面對風雨時的內在資源,也成為他們日後關懷他人的重要養分。


本書最後提出一個關鍵概念:「安慰,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平衡」。大人不必完美,也可以承認自己無力、無法即時解決所有問題。但在這過程中,只要我們真誠地陪伴孩子,就是給予他們最大的力量。同時,大人也應該學會覺察自身的情緒狀態,避免將個人未處理好的創傷投射到孩子身上,並適時尋求支援系統的協助,才能持續穩定地成為孩子的情感後盾。這不僅是對孩子的照顧,也是對自己的療癒與成長,是親子關係中深具意義的一環。


《如何安慰我們的孩子?》不只是一部教養指南,更是一份情感教育的地圖。它不只是教我們如何處理孩子的眼淚與情緒,更是提醒我們如何以同理與愛,修復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並一起走過成長中的風雨。每位照顧孩子的大人,都值得細讀這本書,為孩子,也為自己,學會安慰的藝術。透過這樣的學習,我們不只是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更是在建立一個更具溫度與理解的親子關係基礎,為孩子打造一個有愛、有光、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為什麼房東不願辦租屋補助?內幕真相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