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粘巴達假日學校:認養台灣的遊戲文化,復育台灣囝仔的快樂童年
作者:粘峻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4/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都市長大的我,童年的記憶裡總彌漫著水泥叢林的氣息。熟悉的,不是田野的青草香,而是樓下超商傳來的冷氣機聲與塑膠味道。童年多數時間是在電視機前、補習班中渡過,真正能夠和泥土接觸、和自然對話的片段,少得像都市夜空裡稀疏的星星。直到讀了《粘巴達假日學校》,才猛然察覺,原來那個被我遺忘的世界——關於泥土、陽光、爬樹與笑聲的記憶——竟如此遼闊,也如此令人神往,彷彿開啟了一扇通往過往純真時光的窗戶,讓我重新看見生命中那些微小卻深刻的幸福片刻。
這本書並非典型的教育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封寫給童年與自然的情書,也像是一張舊時代孩子心靈的地圖,領我們走回那個奔跑於黃土間、與蟲鳥為伍、用雙手創造遊戲世界的年代。粘巴達校長用他二十多年教育現場的經歷與信念,一點一滴搭建出一處名為「童年廣場」的夢土,那不僅是孩子的樂園,也是讓大人反思與療癒的場所。那是一個能讓身心放鬆、靈魂喘息的地方,彷彿只要踏入其中,就能找回那份久違的單純與快樂。
書中提出的「爸媽放假,孩子下課」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也深受啟發。這句話表面簡單,背後卻蘊含著對現代家庭節奏與親子關係的深刻觀察與反思。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父母們幾乎無暇喘息,而孩子則在各類才藝課、安親班與補習中心間來回奔波,失去了與土地接觸、與自己對話的機會。《粘巴達假日學校》提醒我們,「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孩子最原始也最真實的成長方式,是通往創造力、獨立性與情緒穩定的關鍵鑰匙。而這份學習的價值,不應該被功課成績或競爭邏輯掩蓋,而應被珍視、被守護、被擁抱。
書中描繪的那片位於竹北的童年廣場,如同童話故事中才會出現的祕密基地。瓜果樹屋、泥巴溜滑梯、地瓜田、玉米迷宮、天空步道、天空之城……每一個名字都喚醒我內心深處的童年渴望。這些設施不僅僅是遊樂空間,它們是孩子與自然、孩子與自己、孩子與同儕建立關係的介面。在這裡,孩子不再是填鴨式教育下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索、充滿好奇與創意的生活實踐者。他們在自然中學會觀察、解決問題、合作與溝通,在遊戲中體驗人生最基本卻最重要的價值觀。
讓我最為動容的是書中那些關於「跟火玩」、「跟水玩」、「跟土玩」、「跟動物玩」的章節。這些自然元素,如今多半被排除在現代教育的安全框架之外,甚至被視為危險與髒亂的代名詞。但在粘巴達假日學校的設計裡,這些「玩」的媒介反而成為孩子品格培養、自主行動、團體合作的重要起點。從自己升火、烤地瓜,到跳進泥巴中狂笑翻滾,這些體驗讓孩子重新找回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並學會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能力與界線。
我彷彿看見小時候那個在雨天踩水坑、偷偷拿火柴點紙片、在院子裡挖洞蓋城堡的自己。這些看似無目的的行為,其實正是我與這個世界最直接、最誠實的互動。書中那些描述,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曾經的天真與活力,也感嘆如今孩子已難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寶貴經驗。它也提醒我,讓孩子自由探索的勇氣,其實也是父母信任與放手的修練,是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
而書中的「大地遊戲」系列,如「跳格子稱王」、「救兵」、「過五關」、「佔柱子」、「貓捉老鼠」等,更讓我驚訝於傳統遊戲蘊藏的智慧與教育價值。這些遊戲沒有制式課綱,沒有標準答案,卻能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團隊合作、危機處理與情緒管理。比起在教室裡被動聽課,這樣的學習方式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也更貼近真實生活中會遇到的種種挑戰,是一種能內化於心、延續一生的教育方式。
粘巴達校長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歷程,也讓我深受敬佩。他從幼教現場出發,經歷反思、突破與行動,最後創建了這所夢幻的假日學校。他坦言「幼教是高焦慮污染工業」,一語道破當代教育困境。我們總以為把孩子塞進更多學習資源就是為他們好,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讓孩子成為自己、活出快樂與自信。粘巴達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教育歷程的記錄,更是一種教育哲學的實踐與倡議,讓我們看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不斷浮現出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家玩耍的情景。那裡有一棵巨大的芒果樹,是我們表兄弟姊妹的秘密基地。我們在上頭跳躍、偷摘果子、用泥巴做菜、用破竹竿當劍扮演電視劇角色……那時沒有任何大人教我們什麼是創意與社交技巧,但我們每天都在練習、在摸索、在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那是一段沒有教材卻充滿學習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自由也最快樂的時光。
這本書讓我重新相信,真正的學習與成長,是從生活中自然發生的。每一次摔倒、每一次吵架後和好、每一次面對挑戰與嘗試,都是孩子人格與能力的養分來源。孩子的眼睛會因為自由而發光,笑聲會因為快樂而拉近彼此距離,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那個被我們遺忘卻無比珍貴的「玩」。這種由內而外、由心而生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教育精髓,也是我們應該共同守護的價值。
《粘巴達假日學校》不只是為家長與老師寫的書,它更是一封寫給每個內心還保有童心、渴望自由的大人的情書。它提醒我們,不只是孩子需要重拾遊戲的自由與快樂,我們大人也需要從生活的壓力與焦慮中解放,找回那份曾經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純粹與創造力。書中的每一段描寫,不僅為孩子提供一種生活的藍圖,也為大人開啟一扇自我療癒與成長的門。
或許,我們無法在水泥都市中為每個孩子打造一個童年廣場,但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細節開始改變,騰出時間與空間,讓孩子爬樹、摔跤、泥巴滿身,讓他們自由呼吸,真實生活。而我們自己,也該慢下腳步,放下手機與行程表,重新學會與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一起看見世界的美好與可能。這樣的陪伴與參與,不僅讓孩子感受到愛,也讓我們重新連結自己內心那個未曾凋零的小孩。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加快的時代,這本書像是一座被遺忘的老涼亭,靜靜地立在田野一隅,邀請我們坐下來歇歇腳、喝口茶、想一想什麼才是真正值得守護的價值。它不高聲疾呼,不批判現代教育的缺陷,它只是靜靜地敘述那些關於泥土、陽光、孩子與笑聲的故事,讓人讀完後不禁紅了眼眶,卻也充滿希望與力量,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就是愛與陪伴,就是玩與生活。
謝謝這本書,讓我重新學會敬畏「玩」這件事,也重新找回那個內心深處不肯長大的自己。它讓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童年的魔法其實從未消失,只等著我們再次拾起,與孩子一同擁抱世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