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燃燒棕櫚

作者:野野井透

譯者:徐欣怡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8/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燃燒棕櫚



《燃燒棕櫚》這本書,充滿了對生命終點的思索和家庭羈絆的反思。作者野野井透以溫柔的筆觸,描繪了父親與兩個女兒在面對死亡倒數時的細膩情感交織。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被即將到來的告別打破,這個破裂過程就像用土鍋炊飯一樣,需要先在高溫中承受裂痕,才能在裂痕間找到穩定。這個象徵也成為全書的中心思想——家庭的緊密聯繫,有時需要裂痕才能更真實地存在。

父親的最後一年

小說的起點是父親被診斷出罹患不知名的腫瘤,只剩下一年的生命。這個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摧毀了春野與妹妹澄香對生活的安定感。他們住在東京都內附有庭院的小房子裡,父親的存在對這對姐妹來說是一種安定的支柱。然而,當醫生的判決降臨,安穩的日常生活逐漸被不確定性取代。

澄香提議,接下來的一年應該「毫無保留地生活」。這句話成為小說的核心主旨:如何在即將失去親人的日子裡,選擇不悲觀地面對生活,反而要將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珍惜。他們一家在燃燒棕櫚葉、晨間駕車、圍著壽喜燒爐端共享晚餐等日常小事中,努力維持家庭的親密感。這些細小的場景不僅展現了他們的溫情,也讓讀者感受到死亡陰影下的脆弱。

家庭關係的裂痕

家庭關係的裂痕,是作者野野井透借以探討人際關係的重要隱喻。小說中,春野反思她和父親、妹妹之間的關係是否像土鍋一樣,隨著火力的增強而產生裂痕,這些裂痕反而是必要的,因為「沒有裂痕的完美形體很容易就會毀損」。這種觀點提醒我們,家庭中的矛盾和爭執並不是不好的事,它們反而是一種穩定的基礎。

書中提到,「裂痕是必要的,因為裂痕能夠承載和修復破碎的情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小說中人物的成長。當父親的病情逐漸惡化,身體變得臃腫、扭曲,他的笑容也變得勉強,春野和澄香不得不接受父親即將離去的事實。這樣的情感轉變,就像一個經過無數裂痕後的鍋子,經過修補和忍耐,反而變得更加堅韌。

面對死亡的真實情感

《燃燒棕櫚》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在於它對面對死亡的真實書寫。這不是一個充滿悲痛、眼淚的故事,反而是充滿平靜與接受。作者不強調悲傷的渲染,而是呈現出一種內斂而深刻的情感。春野和澄香在面對父親逐漸變形的身體時,經歷的更多是困惑和無助,而非絕望。他們希望能找到一個和父親說再見的方式,然而,說再見的過程卻比想像中更艱難。

小說中的一段話道出這種困難:「我感覺到說晚安,說明天見,好像變成了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這句話象徵了人類在面對無法避免的離別時,那種不願說出口的情感。儘管大家都明白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但如何在這條路上好好說再見,卻成為小說中的主要課題。

生與死之間的平衡

在這本小說裡,死亡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引發思考和重塑生活的起點。當父親的身體逐漸被疾病吞噬,春野和澄香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過著「毫無保留」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並非意味著放棄未來,反而是更加專注於當下。

春野說道:「信任眼前這一刻,不管未來如何,都要好好互相道早安、道晚安。」這句話透露出作者對生命和死亡之間微妙平衡的理解。死亡雖然即將來臨,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應該因此失去意義。反而,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變得更加珍貴。

死亡帶來的轉變

隨著故事的發展,父親的模樣變得愈來愈陌生,這象徵了死亡對於個體和家庭關係的摧毀作用。父親逐漸失去昔日的光彩,甚至連他那雙如湖泊般深邃的眼睛也變得模糊不清。這讓春野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困惑,她不確定自己該如何面對這種陌生感,也不確定自己該如何做到「毫無保留地生活」。

這種不安和困惑,反映了人在面對親人離去時的普遍心理狀態。儘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個人都會在這段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小說中的這種真實情感,讓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死亡帶來的痛苦和困惑。

靈魂的連結

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靈魂之間的連結。春野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夠與父親的靈魂相似,這種願望透露出她對父親的深厚依戀。她強烈希望自己能夠承載父親的記憶和精神,甚至渴望靈魂之間的融合。

這樣的願望反映了人類對於親情的深刻依戀。在面對親人即將離去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希望能夠保存他們的記憶,甚至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他們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的延續,使得死亡不再只是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

結語

《燃燒棕櫚》以其溫柔而真實的書寫方式,探討了生命、死亡和家庭關係之間的複雜交織。通過父親與兩個女兒在面對死亡的過程中,讀者能夠體會到生命中的裂痕和不完美,反而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因素。儘管死亡是無法避免的,但透過毫無保留地生活,我們仍然能夠在這段短暫的時光中,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為什麼房東不願辦租屋補助?內幕真相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