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作者:艾莉絲•普洛特
原文作者:Alice Proct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2/09/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誰的博物館?》是一本充滿啟發性的書籍,深刻探討了博物館與殖民歷史、文化遺產、權力結構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艾莉絲·普洛特以「不舒服藝術導覽」的視角,引領讀者走進博物館這個表面上是保存文化與歷史的場所,實則隱藏著帝國主義、殖民壓迫和種族主義的矛盾場域。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博物館的批判,更是對我們如何看待歷史、文化、以及自身定位的深入反思。
博物館與權力的交織
書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誰有權利擁有文物,並訴說它們的故事?」這個問題直擊博物館與殖民歷史之間的緊密聯繫。許多我們熟知的世界頂級博物館,如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其收藏的許多文物實際上是來自於殖民掠奪。這些文物原本屬於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卻在博物館中被重新定義為「世界文化遺產」,彷彿成了沒有爭議的公共財產。
例如,書中提到的巴特農神殿浮雕,它們在19世紀初被英國外交官艾爾金伯爵帶回大英博物館,儘管希臘一直要求歸還,卻至今無果。這樣的例子揭示了博物館作為權力的象徵,往往是文化掠奪的場所。透過這些文物,博物館不僅在構建一種歷史敘事,更在維護一種權力結構,讓過去的帝國主義在當今世界依然發揮影響。
博物館的這種權力展示不僅局限於物質文物的收藏,也延伸至它們如何被解釋和展示。每一個展品的陳列位置、說明牌上的文字,甚至展廳的設計,都在默默地形塑參觀者對歷史和文化的認知。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博物館裡的故事是誰寫的?我們通過誰的眼睛在看世界?
殖民遺產與現代博物館的挑戰
普洛特的書強調了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保存者,更是歷史創造者。她指出,博物館的藏品往往來自於殖民時期,而這段歷史經常被遮掩、淡化甚至美化。大英博物館的許多藏品,來自於其在殖民地的掠奪行為,但這些文物在展示時,殖民背景往往被忽視或弱化。這樣的博物館在強調帝國光輝的同時,也在無意識中延續了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壓迫與剝削。
書中提到,埃及學曾經風靡一時,考古學家被描繪為探索古文明的英雄,但其實許多這些所謂的「探險家」,不過是美化了的盜墓者。他們將埃及的文化遺產視為個人收藏品或帝國戰利品,無視這些文物對埃及本土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此外,書中也提到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掠奪的文物,諸如巨大的鑽石,後來成為了法國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用來彰顯權力的象徵。然而,這些文物背後的掠奪與壓迫,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人們遺忘。這樣的博物館,究竟是在展示文化,還是在延續一種帝國主義的敘事?
博物館的未來:民主與多元
隨著社會的變遷,博物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書中提到,近年來,博物館成為抗議的焦點,人們開始質疑這些機構的中立性和合法性。許多人認為,博物館不應再僅僅是展示歷史的場所,而應該成為反思歷史、正視過去錯誤的平臺。
普洛特認為,未來的博物館應該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這意味著,博物館不僅要展示主流歷史敘事,還要給予被邊緣化的群體更多的話語權。例如,澳洲的原住民日,當地博物館會邀請原住民來導覽,這是一種嘗試打破傳統博物館權力結構的實踐。在這些活動中,原住民不再只是博物館裡被展示的「他者」,而是成為了歷史的主體,重新掌握了對自己文化和歷史的詮釋權。
同樣地,紐西蘭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骸及風乾頭顱仍被收藏,這些屬於神聖領地的遺體不應被視為文物,而應被以尊重的方式歸還或安葬。這類例子展示了博物館正逐漸走向一個更加公平、尊重多元文化的未來。
反思與反省:觀看的多重視角
《誰的博物館?》讓我們不得不反思,觀看歷史和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單一的、客觀的。每個人在觀看時,都受到自身經驗、身份和背景的影響。博物館提供的敘事,不過是眾多可能性之一。而這些敘事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權力或意識形態的形塑。
書中的「宮殿型」、「教室型」、「紀念型」和「樂園型」四種博物館類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展示方式與敘事結構。例如,宮殿型博物館強調的是國族的偉大與創建者的榮耀,教室型博物館則反映出一種精英教育的視角,而紀念型博物館則致力於紀念那些貢獻者,這些展示方式無不透露出其背後的選擇性。
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都經過精心策劃,展示什麼、不展示什麼,都是一種選擇。這讓我們不得不質疑:博物館中的文物,少了什麼?這些展示的歷史,是否經過剪貼和竄改?為什麼總是「偉大白種男性」的敘事?我們是否成為了這些敘事結構中的共犯?
結語
總的來說,《誰的博物館?》是一部挑戰我們觀看世界方式的書籍。它揭示了博物館作為權力場所的本質,並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這些文化機構的角色和責任。博物館不僅僅是保存歷史的地方,更是形塑歷史的場所。在這個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多音性的平臺,讓每一個被遺忘或壓制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對於我們這些現代參觀者來說,閱讀《誰的博物館?》不僅讓我們重新審視博物館中的每一件文物,更讓我們開始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我們應該懷抱更大的同理心,去理解歷史的複雜性,並以更開放的態度去接受不同的視角。這樣,博物館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場所,而不僅僅是權力的再現與延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