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變成"長照中心"?醫生揭露驚人現況!

近年來,台灣各大醫院的急診室逐漸淪為「長照中心」,原本應該處理緊急醫療的地方,卻擠滿了長期需要照護的病患,讓急診資源被大量占用,影響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醫護人員紛紛抱怨:「急診室快要變成長照病房了!」這種現象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又該如何解決?本文將深入探討急診室的現況、長照問題的成因,以及醫療體系的挑戰與可能的解方。

急診


急診室現況:擁擠與資源不足

1. 急診病床長期被占用

根據許多急診室醫生的說法,近年來急診病床幾乎都被「需要長期照顧的病患」所占據,這些病患多數是失能、失智或無法自行照顧的高齡者。許多家屬因無法負擔長照費用,或找不到適合的長照機構,選擇將長輩送進急診,導致真正需要緊急醫療的患者無床可住,甚至需要在急診走廊上等待治療。

更嚴重的是,這些長期滯留急診的病患往往伴隨多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這些病症需要持續照護,但急診室並不具備長期治療的設施與人力,使得病人無法獲得最佳的醫療照護。此外,許多高齡病患由於行動不便,長時間躺在病床上容易產生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進一步加重了醫護人員的負擔。

2. 醫護人員超載,士氣低落

急診室的醫護人員本應專注於處理突發性疾病與創傷,但現在卻經常要照顧這些「長期住院」的病患,例如餵食、換尿布、翻身等,這些工作應該由長照機構負責,而非急診室。這種超載的工作量讓許多醫護人員感到身心俱疲,不少人甚至選擇離職或轉行。

此外,由於病患滯留急診室時間過長,醫護人員不得不經常與家屬溝通病患去留問題,導致醫護團隊與家屬之間的矛盾不斷升高。部分家屬甚至因無法接受轉院建議,選擇與醫院發生糾紛,進一步影響了急診室的運作效率。

3. 急診病患平均住院時間過長

根據調查,某些醫院的急診病患平均住院時間長達數週,遠超過國際標準的數天。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與長照機構床位不足、轉診流程複雜,以及家屬不願意接回病人有關。

長照問題的成因

1.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6%,預計在未來20年內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失能與失智人口也不斷攀升,對於長期照護的需求大幅增加。

特別是失智症患者的增加,使得許多家庭無法自行照顧年邁的親人,進而依賴醫院的急診資源。然而,急診室並非長照的最佳選擇,這不僅佔用醫療資源,也讓病患無法獲得適當的生活照顧。

2. 長照機構與資源不足

雖然政府已推動長照2.0政策,但目前台灣的長照機構數量仍遠遠不足,許多長照機構的床位一位難求,候補名單動輒數月甚至一年以上。此外,專業護理人力短缺也是一大問題,許多長照機構無法負擔足夠的護理師與照顧人員,導致病患無法獲得適當的照護。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長照機構的入住率接近飽和,許多家庭即使願意支付費用,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機構安置病患。因此,這些病患只能滯留在急診室,成為醫療體系的一大負擔。

3. 家屬經濟壓力大,無力負擔長照費用

長照費用昂貴,許多家庭無法負擔長期機構的費用,而聘請外籍看護的成本也逐年上升。因此,一些家屬選擇將病人送進急診室,藉此減少經濟壓力。

醫療體系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1. 建立有效的長照轉診機制

政府應建立更有效率的轉診機制,讓急診室能夠快速將長照病患轉送至合適的長照機構,而非長期佔用急診資源。此外,可考慮由政府提供專責單位,協助家屬處理長照機構的聯繫與申請,以減少家屬因資訊不足而選擇「以急診代長照」的情況。

2. 增加長照機構與人力

政府應加速擴建長照機構,並提供更多誘因吸引護理人員投入長照產業,例如提高薪資、改善工作環境、提供進修與職涯發展機會等。

3. 強化長照保險制度

目前台灣的健保制度並未完全涵蓋長照服務,政府應考慮建立「長照保險」,讓每個人都能在年輕時開始累積長照基金,以減輕老年時的經濟負擔。

結論

台灣的急診室正面臨被長照需求壓垮的危機,這不僅影響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更可能讓真正需要緊急醫療的患者無法及時獲得治療。根本問題在於長照資源不足、轉診機制不健全、家屬經濟壓力大等。因此,政府應積極改善長照體系,才能真正解決急診室長照化的問題。否則,這種「急診變長照」的現象將會持續惡化,最終讓整個醫療體系不堪負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為什麼房東不願辦租屋補助?內幕真相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