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活下來,不是你的錯:從韓國天安艦沉船看倖存者與心理創傷
作者:金昇燮
譯者:陳品芳
出版社:EZ叢書館
出版日期:2023/11/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活下來,不是你的錯:從韓國天安艦沉船看倖存者與心理創傷》是一本以韓國天安艦沉沒事件為核心,探討倖存者心理創傷的書籍。這本書並不涉及政治,而是深入探討倖存者在面對巨大創傷後的心路歷程,及他們如何在社會壓力與自我內在的雙重夾擊中掙扎求生。這樣的題材特別具有當代社會的深刻意義,因為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作為個人和社會該如何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創傷事件。
韓國天安艦沉沒事件發生於2010年,當時該艦載有104名官兵,結果造成40人死亡、6人失蹤,這是韓國海軍史上最嚴重的沉艦事件之一。然而,在事發後,社會的關注焦點幾乎都集中在政治責任及事故的原因上,卻很少有人關注到那58名倖存者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變化。這些倖存者不僅要面對因事故而來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還要承受社會賦予的污名與冷漠,這使得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更多無形的壓力。
書中描述了倖存者內心的掙扎與社會的忽視。那些在事故中倖存下來的軍人不僅沒有受到英雄式的尊重,反而被當作是「殘兵敗將」來看待。因為他們沒有與犧牲的同袍一同殉難,他們被標籤為「幸運的人」,甚至在一些場合中,他們的存在被認為是事故中的「次要角色」,這讓倖存者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對於社會而言,死者被冠上了「英勇犧牲」的光環,而活著的人卻必須背負罪惡感和社會的冷嘲熱諷。
這本書也揭示了社會對倖存者的不理解與苛責,反映了韓國社會中對「受害者形象」的刻板印象。如果一個人並沒有表現出特定的受害者形象,或者他的故事與社會對災難的普遍認知不符,那麼他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同情與理解。這也正是本書中想要討論的重點之一:受害者並不總是符合社會的預期,他們的痛苦和掙扎並非外界能輕易察覺。
書中的第一手訪談資料,透過倖存者的自述,讓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創傷的深度與持續性。這些倖存者必須長期與心理創傷共存,並承受著內外夾擊的壓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處於高度警戒狀態,隨時擔心著再次受到傷害。這種「毒性壓力」讓他們無法真正放鬆,長期處於「戰鬥、逃跑或僵住」的狀態,這對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倖存者的創傷與壓力並非僅僅來自於事件本身,而是源自於事件後社會對他們的看法和態度。社會不僅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反而對倖存者的存在表現出冷漠和誤解,這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壓力。許多倖存者感到自己被拋棄,甚至被當作是「事件中的幸運者」而受到排擠與忽視。這種冷漠的社會態度讓倖存者不僅要與創傷共存,還要與社會的偏見和忽視抗爭。
書中還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進行了深入剖析。PTSD並非一種簡單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心理創傷,受害者往往會因為無法逃避的回憶而陷入痛苦。倖存者們無法忘記當時的場景,那些犧牲的同袍、沉船的瞬間,以及後來遭遇的冷漠與排斥,這些記憶如影隨形地纏繞著他們。這些創傷看似無形,卻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他們的生活。
書中的多位專家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社會支持對於創傷復原的重要性。心理創傷的治癒並非一朝一夕的過程,它需要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對於創傷者來說,理解和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創傷者並不需要被當作英雄或弱者,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他們真實表達痛苦、尋求療癒的空間。而這正是本書試圖傳遞的關鍵信息:理解創傷,並以人道的方式去接納和陪伴創傷者。
金昇燮教授通過本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即我們如何以更加人道、更加同理的方式來看待創傷者。他認為,當我們開始真正去理解創傷,並願意傾聽創傷者的聲音,才能夠幫助他們走向康復的道路。這並不僅僅是對倖存者的同情,而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悲劇,但我們能夠選擇如何去面對這些悲劇,並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支持那些正在承受痛苦的人們。
總的來說,《活下來,不是你的錯》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探討天安艦沉沒事件倖存者心理創傷的作品,也是一個關於社會如何面對創傷和受害者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創傷不應該被忽視或簡單地標籤化,受害者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陪伴。金教授通過這本書呼籲我們以更加包容和同理的態度去對待那些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的群體,並提醒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如何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創傷事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