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日本兩大文豪的靈魂對話
作者: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譯者:陸蕙貽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1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這本書揭露了日本兩位文學巨匠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之間長達數十年的通信記錄,讓讀者得以窺探這兩位作家的深層心理、創作心路,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師徒情誼。在這94封書信中,不僅展現了兩位作家在文學上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也透過這段關係反映了日本文學界的風貌與作家們的真實生活。這本書成為了解他們創作歷程以及心境變化的重要資料,尤其在三島由紀夫自殺行動的背景下,書信內容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關係可謂是日本文學界最著名的師徒情誼之一。川端康成是三島由紀夫的引路人,在他年輕時便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導,而這段關係在最初是溫暖而相互扶持的。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的崇敬之情無庸置疑,而川端對這位後起之秀的成就也頗為自豪。然而,隨著川端康成在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島由紀夫內心的壓力和自我期待逐漸使兩人之間產生了距離。這段從親密到疏離的轉變,也成為書信中的一大主題。
兩位作家透過信件探討的不僅僅是文學創作,還包括對生命、死亡、榮譽以及日本文化的深層思考。三島由紀夫自殺前一年,寫下了一封託付家人的信,將川端康成視為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他在信中說:「晚生真正恐懼的並非死亡,而是死後家族的名譽……能替晚生守護家人者,僅有川端先生一人。」這段話不僅顯示了三島對川端的深厚信任,也暗示了他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有著強烈的自覺和準備。
在這些書信往來中,除了文學探討外,三島由紀夫漸漸向川端康成透露了自己對軍事行動的興趣,以及對「武士道精神」的追求。從早期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三島的思維逐漸從單純的文學創作轉向更為激進的社會行動,最終導致了他在1970年公開自決的悲劇。而川端康成,儘管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三島的選擇,但對此也顯得無奈與哀傷。這種感情的矛盾,既體現了兩人思想的不同,也反映了他們各自人生軌跡的巨大分歧。
本書的編排方式十分緊湊,讀者可以透過信件內容,從中發現三島由紀夫如何從一名初露頭角的文學青年,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作家。同時,川端康成作為他的引路人,不僅在創作上給予指導,也在三島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這些書信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讓人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文學世界與心靈交流。
川端康成的寫作風格深受古典文學和日本傳統美學的影響,他的作品如《雪國》與《古都》都展現了他對自然與人生哲學的細膩觀察。而三島由紀夫則不同,他的作品更多地探討生命與死亡、肉體與靈魂的對立,如《假面的告白》和《金閣寺》都是他對自身內心掙扎的反映。兩位作家在這些書信中不僅分享了各自對文學的看法,還討論了創作的苦惱與靈感來源。這種真摯的交流,讓讀者能夠一窺大師們在創作背後的深層思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收錄了川端康成的後人與「三島由紀夫全集」主編之間的對話,這段對話提供了更多關於三島自決前心境變化的線索。透過這些資料,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三島由紀夫內心深處對於死亡的準備以及他對武士道精神的堅持。
在書信的往來中,川端康成對三島的寫作天賦一直充滿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對三島文學風格過於激烈的擔憂。川端曾經在信中提到,三島的文學才華如同「真花精萃編織而成的纖弱人造花」,這一比喻表現出他對三島創作風格中過度雕琢的一種微妙批評。然而,正是這種批評與讚美交織的關係,促使三島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更高的文學境界。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這段師徒關係,不僅僅是日本文學史上兩大巨匠的相互扶持,也是一個世代的縮影。川端代表了傳統日本文學的精髓,而三島則象徵著戰後日本文學的嶄新力量。他們之間的通信,既是文學上的探討,也是時代變遷的見證。這本《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讓讀者不僅看到了他們的文學成就,更深入了解了他們的人生選擇與內心世界。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兩位作家在文學追求中的孤獨與掙扎,這種孤獨既來自於他們身處文學巔峰的高度,也來自於他們對於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思考。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書信,是一段充滿靈魂對話的文學旅程,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在文字背後的真實情感與思想掙扎。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不僅是文學愛好者的寶藏,也是研究日本文學發展、理解作家心靈世界的重要資料。這些書信中所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與深刻思考,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扇通往文學大師內心的窗,讓我們得以透過這些文字更加貼近這兩位大師的靈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