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王薀老師的時雨春風 一生一世的感動
作者:善聞文化創意編輯整理
出版社: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1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王薀老師的時雨春風 一生一世的感動》是一本由王薀老師的學生們撰寫的心得集,集結了學生們多年來從老師處所學習到的智慧與心得體會。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老師的教誨,更是透過學生的視角,描繪了老師在學生們心中的形象和他們與老師共同度過的學習旅程。
王薀老師的教導著重於智慧與慈悲,他的學生來自海內外各行各業,學習時間從數年到數十年不等。在這些年中,學生們通過跟隨老師學習,經歷了各種內心的轉變和成長。書中的每一篇心得,都是學生真心流露的記述,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敬愛與感激。這些心得不僅讓讀者更能理解王薀老師的教學風格,也能啟發現代讀者如何從經典中汲取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老師的教導:從經眼看待世界
王薀老師強調,「讀書要讀經眼」,即讀書時應抓住書中的精髓,如同「畫龍點睛」的要領。當掌握住書中的核心思想,自然可以提綱挈領,從整體上理解其內涵,並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反之,若只是一味追求知識的多寡,反而會失去學習的意義。
老師也提到「心住心位即禪定,心稍偏離即放逸」,這句話意在強調心的專注與定力的重要性。當心能夠專注於本位,不受外界影響時,便是禪定的境界;而一旦心偏離了其中心,就容易陷入散亂和迷失。因此,學習佛法或修行,並不是追求表面的行為,而是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保持心境的清明與穩定。
修行的道路:心靈的自我修正
本書中多次強調了修行不僅僅是學習佛法的教義,更是修正自我錯誤的觀念。學生們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成長,透過老師的教導,他們逐漸認識到人生的無常與因果關係,從而學會放下執著,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學生們常常提到,跟隨王薀老師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內心的轉變。例如,一位學生在書中回憶,透過老師的教導,他學會了「常常利用生活中的境界來訓練自己,觀察自己的內心」。這種觀察並非單純的自我反省,而是將內外的變化分得清楚,學會隨緣而行,並同時保持內心的穩定。
智慧與慈悲的融合:佛法與人間的連結
王薀老師的教導強調佛法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指出「學佛就是把另一面的銅板翻過來,利用你的貪、瞋、癡,發現心真正的本質」。這個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佛性與人性之間的關聯。老師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佛性,然而人性的弱點如貪婪、憤怒、無明等,卻遮蔽了這一光明的本質。透過修行,我們應該學會正視這些缺點,並將它們轉化為內心的力量。
老師的另一句話「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則顯示了他瀟灑自若的處世態度。這句話意味著,一旦內心不被外界所擾,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心中依舊可以保持一片平靜。這種心境不僅是修行的目標,也是現代人在面對生活壓力時可以學習的一種智慧。
師生情誼:學習的互動與啟發
《時雨春風》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生們對老師教導的回顧,更是一部描繪師生之間深厚情誼的作品。書中許多篇章提到,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常常在老師的指點下豁然開朗。這種指點並非簡單的答案提供,而是老師透過智慧與慈悲,啟發學生們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一位學生在心得中寫道,「感恩老師引領道路,讓我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這句話道出了許多學生的共同感受:王薀老師並不是直接告訴他們該如何做,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們發現自己的內心力量,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社會中的佛法智慧
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相對富足,但人們的精神需求卻日益增加。本書的編輯序中提到,現代人不難獲得經典和知識,但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並能彼此互相督促、共勉進步,卻並非易事。這樣的社會背景,使得像王薀老師這樣的明師顯得更加珍貴。
許多學生在書中提到,他們不僅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佛法的教義,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這些智慧。正如老師所說,「學習佛法的道理之前,至少要先學會做人」。這意味著佛法並不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智慧。透過學習,學生們不僅增長了智慧,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刻保持清明與慈悲。
總結
《王薀老師的時雨春風 一生一世的感動》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感動的書,透過學生們的真情流露,讓讀者感受到一位偉大老師的風采。王薀老師以其博學多聞、慈悲為懷,帶領學生們走過了無數的心靈旅程。本書的每一篇文章,既是對老師教誨的致敬,也是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這本書不僅適合對佛法有興趣的讀者閱讀,也適合那些在生活中尋求智慧與心靈平靜的人。通過這些真實的心得故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薀老師的教學理念,並從中汲取智慧,幫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前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