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
作者:彼得.澤汗
原文作者: Peter Zeihan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當前全球局勢日益複雜的情況下,理解全球化、去全球化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全球供應鏈的崩解,以及美國可能不再主導全球經濟秩序後的台灣應對策略和潛在機遇。
全球化的黃金年代與其結束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繁榮。無論是商品的生產、能源的供應還是金融資源的流動,全球化將各國聯繫在一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長。消費者可以在短時間內購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生活質量得以提升,經濟增長速度也因此加快。這一切的根基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秩序,美國在二戰後建立了一個全球性安全網,確保各國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下進行自由貿易,並且藉由科技、交通等方面的進步,全球經濟得以繁榮發展。
然而,隨著美國不再願意或無法持續維持這一全球秩序,全球化的黃金年代似乎即將結束。地緣政治戰略家彼得·澤汗在其著作中描繪了一個後全球化時代的景象,這個時代的特徵是各國或區域不再依賴全球供應鏈,而是要自給自足,包括生產自己的商品、種植自己的食物,並保護自己的能源資源。在這種去全球化的情境中,世界經濟將變得更加分散,區域化或國家化的趨勢將加劇,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和資本流動將顯著減少,生活水準可能因此下降。
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在這個去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面臨巨大的挑戰。由於台灣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的經濟體,尤其是與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如果全球供應鏈崩解,台灣將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之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台灣在去全球化的浪潮中毫無機會。相反,台灣可以通過靈活應對,挖掘其潛在的優勢,避免成為這場經濟變局中的犧牲品。
1.技術與製造業的轉型
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高科技製造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全球化的衰退,各國將更加重視本地供應鏈的發展,而台灣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可以幫助其在全球市場中保有一席之地。透過深化技術創新,台灣可以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值,並將自身定位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而非僅僅是製造業的組裝地。
2.區域合作的深化
隨著全球化的退潮,區域內貿易的重要性將愈發凸顯。台灣可以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的經濟合作,參與區域性經濟體的建設,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以新南向政策為例,台灣已經在推動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未來這些區域性市場將成為台灣外貿的新支柱,從而降低去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3.能源與糧食安全的布局
在去全球化的情境下,能源與糧食供應變得愈發關鍵。台灣過去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與糧食,這意味著未來台灣必須更加注重本地的能源開發和糧食自給自足。政府應當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如太陽能與風能,以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此外,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政策,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斷的情況下,台灣依然能夠穩定供應民生所需的基本物資。
4.金融穩定與風險管理
全球去金融化的趨勢也將使得國際資本流動變得更加不穩定。台灣的金融體系必須加強風險管理,防範外部金融市場波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政府可以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嚴格的金融監管,來確保台灣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此外,台灣應積極拓展與其他金融中心的合作,減少單一市場波動對金融系統的衝擊。
未來世界的走向與台灣的定位
根據彼得·澤汗的預測,未來的世界將充滿不確定性。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和全球貿易的萎縮,許多國家將面臨經濟衰退和社會不安的挑戰。然而,這樣的未來並不意味著毫無希望。在這樣的動盪局勢中,那些能夠迅速適應並有效利用資源的國家,將能夠在去全球化的世界中生存下來。
1.人口結構的挑戰與機遇
全球人口老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台灣同樣面臨勞動力萎縮和社會老齡化的問題。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台灣應加速推動勞動力市場的改革,包括引入更多的自動化技術、加強勞動力再培訓,以及引進外來人才。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遠端工作和數位經濟將成為新的趨勢,台灣可以利用其優秀的科技基礎,成為數位經濟的領導者。
2.新興市場與產業布局
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轉變,一些新興市場將逐漸崛起,這為台灣提供了進一步擴展市場的機會。台灣應積極探索未來具有潛力的新興市場,特別是在亞洲和非洲地區,並將其產業優勢如電子產品、醫療設備等,拓展至這些市場。此外,台灣可以加強在綠色能源、智慧製造等新興產業的布局,成為全球新興技術的領先者。
3.國際安全與政治穩定的挑戰
去全球化也意味著國際政治局勢的加劇,各國之間的衝突和競爭可能會變得更加激烈。台灣需要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尋求平衡,維持自身的國際安全。在這方面,台灣應加強與國際盟友的合作,特別是在安全領域,確保在國際政治中的穩定地位。
結語:台灣的未來選擇
去全球化並不代表著機會的完全消失。相反,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重新思考經濟結構、產業佈局以及國際關係的契機。透過技術創新、區域合作、能源安全的提升,台灣可以在這個動盪的全球格局中找到新的機會,避免成為去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
在面對全球化結束的挑戰時,台灣需要以更靈活的策略應對,積極調整自身定位,確保在新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保持競爭力和穩定性。這不僅是對政府的挑戰,更是對整個社會的集體考驗。只要能夠有效應對,台灣依然有機會在去全球化的浪潮中脫穎而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