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必看!穩定血糖達人每天都在做的10個好習慣
血糖的穩定,對糖尿病患者和有血糖波動風險的人來說,就像是每天必須守護的一道防線。很多人以為穩定血糖只能靠藥物,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選擇、運動安排、睡眠品質、心理狀態,甚至喝水方式,都能影響血糖曲線。
以下整理出 10個穩定血糖達人每天必做的好習慣,這些方法不只是醫學上有根據,更是許多糖友實踐後反饋「真的有感」的日常策略。
1. 早餐一定要吃,且優先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
- 原因:早上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血糖在午餐後飆升,因為身體在長時間空腹後會啟動「糖原釋放」機制,血糖波動更劇烈。
- 實踐方法:
- 優先選擇 全穀類(燕麥、糙米、全麥吐司)
- 搭配蛋白質(雞蛋、豆漿、低脂優格)延緩糖吸收
- 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麵包
- 範例菜單:無糖豆漿+水煮蛋+全麥吐司抹花生醬+一小盤生菜
2. 每餐都安排「先菜後肉再澱粉」的順序
- 原因:進食順序影響餐後血糖峰值。先吃蔬菜能形成纖維屏障,減緩醣類吸收速度。
- 實踐方法:
- 吃飯時先吃一碗燙青菜或沙拉
- 再吃蛋白質來源(雞肉、魚、豆腐)
- 最後才吃主食(米飯、麵條、地瓜)
- 專業小知識:研究顯示,這種「蔬菜優先」法可以降低餐後血糖上升速度約 30%。
3. 控制每餐碳水化合物的份量
- 原因:一次吃太多碳水,血糖會短時間衝高,之後又急速下降,容易感到疲倦與飢餓。
- 實踐方法:
- 採用 手掌法:每餐澱粉類食物量約等於自己拳頭大小
- 選擇 低GI澱粉:糙米、薏仁、藜麥、南瓜
- 減少白米飯、白麵條、馬鈴薯等高GI食物
- 小提醒:減碳水不等於完全不吃,長期極端低醣可能影響腦部運作與代謝。
4. 每天至少30分鐘規律運動
- 原因:運動能幫助肌肉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降低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 推薦運動:
- 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阻力訓練:彈力帶、啞鈴、深蹲
- 實踐技巧:
- 餐後半小時進行 15 分鐘散步,可明顯降低餐後血糖
- 每週至少 5 天規律運動,累積 150 分鐘以上
- 案例分享:有糖友分享,改成每天晚餐後快走 20 分鐘,三個月後餐後血糖下降了 20-30 mg/dL。
5. 隨時補水,避免含糖飲料
- 原因:脫水會讓血糖濃度升高,而含糖飲料則會讓血糖瞬間飆升。
- 實踐方法:
- 每天喝足 1500~2000ml 水
- 用溫水、花草茶取代手搖飲
- 若要調味,可加檸檬片、薄荷葉,增加風味但不加糖
- 小知識:研究顯示,充足的水分有助於腎臟排出多餘的葡萄糖,對血糖控制有正面影響。
6. 每天自我監測血糖
- 原因:即時掌握血糖變化,才能知道哪種食物、活動或壓力會影響自己的血糖。
- 實踐方法:
- 餐前、餐後各測一次,觀察差異
- 記錄飲食與血糖變化,找出觸發高血糖的原因
- 若有連續血糖監測(CGM)設備,可更精準掌握數據
- 小技巧:利用手機APP記錄飲食與血糖,方便長期追蹤。
7. 保持規律睡眠,避免熬夜
- 原因:睡眠不足會讓身體分泌更多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增加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上升。
- 實踐方法:
- 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
- 確保 7~8 小時高品質睡眠
- 睡前避免滑手機、看劇,改成聽音樂或深呼吸
- 額外提醒:連續熬夜會讓隔天餐後血糖比平常高出 20~30 mg/dL。
8. 控制壓力,保持好心情
- 原因:壓力會讓身體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促使肝臟釋放更多葡萄糖進入血液。
- 減壓方法:
- 深呼吸與冥想
- 運動釋放壓力
- 與朋友家人傾訴
- 案例分享:有糖友在工作壓力大時,血糖飆升到平時兩倍,透過每天 10 分鐘冥想後恢復穩定。
9. 控制體重,尤其是腰圍
- 原因:腹部脂肪過多與胰島素阻抗高度相關。
- 實踐方法:
- 男性腰圍不超過 90 公分,女性不超過 80 公分
- 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減脂
- 專業觀點:減重 5-10% 體重,即可明顯改善血糖與胰島素敏感度。
10. 定期健康檢查,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
- 原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腎臟、視網膜、神經)常在初期沒有症狀,定期檢查能及早發現。
- 檢查項目:
- 糖化血色素(HbA1c)
- 腎功能(尿微量白蛋白)
- 眼底檢查
- 小提醒:如血糖波動異常,應立即與醫師討論調整治療與生活方式。
結語
穩定血糖並不是單一行動的結果,而是 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 共同作用的成果。每天持續落實上述 10 個好習慣,無論是糖友還是有血糖風險的人,都能讓血糖曲線更平穩、生活品質更高。
血糖管理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與其一時拼命節食或過度運動,不如把這些習慣融入日常,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長久穩定的祕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