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不敢說的祕密,膽固醇其實不是壞東西

談到「膽固醇」,大多數人腦海浮現的畫面,可能是油膩的食物、高血脂、動脈硬化,甚至是中風與心肌梗塞。醫院檢查報告裡的膽固醇數字往往成了健康的警示燈,一旦數值偏高,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危險、要吃藥、不能吃蛋、不能吃肥肉……。

但這樣的理解,其實並不完全正確。膽固醇真的就是身體的「壞東西」嗎?其實,它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我們長期以來對膽固醇的恐懼,很可能是建立在過時的醫學觀念與簡化的報導之上。本文將揭開這個「醫師不敢說的祕密」,讓你重新認識膽固醇的真正面貌。



一、膽固醇是什麼?

膽固醇(Cholesterol)是一種脂類,廣泛存在於人體的每個細胞中。它不是外來的毒素,而是一種人體自己合成、同時也可從食物中攝取的重要成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 構成細胞膜:膽固醇是細胞膜不可或缺的成分,有助於維持細胞膜的穩定性與流動性。
  • 合成激素:人體的性激素(如睪固酮、雌激素)、腎上腺激素、皮質醇等,都需要膽固醇為原料。
  • 製造維生素D:皮膚在陽光照射下,會將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
  • 參與膽汁酸合成:膽汁酸幫助脂肪消化與吸收,膽固醇就是它的主要原料。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膽固醇,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正常運作。

二、「壞膽固醇」與「好膽固醇」是怎麼來的?

我們常聽說的「壞膽固醇(LDL)」與「好膽固醇(HDL)」,其實並不是膽固醇的種類,而是攜帶膽固醇的蛋白質顆粒(脂蛋白)。

  • 低密度脂蛋白(LDL):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細胞。
  • 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是負責回收多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

醫學界長期以來將LDL視為「壞膽固醇」,因為過量會堆積在血管內壁,可能造成動脈硬化;而HDL被視為「好膽固醇」,因為它能清除多餘的膽固醇。

然而,這樣的分類其實是過度簡化。膽固醇本身並不「壞」,問題在於整體代謝狀況失衡、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等根本性問題,才會讓LDL變得「有害」。

三、膽固醇迷思的由來:歷史回顧

膽固醇被貼上「健康殺手」的標籤,其實源自20世紀中期的「飲食脂肪理論」。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基斯(Ancel Keys)在1950年代提出著名的「七國研究」,聲稱動物性脂肪攝取與心臟病有強烈關聯,因而推動低脂飲食風潮。

美國政府根據這些研究,在1977年首次發布飲食指南,建議減少膽固醇攝取,導致數十年來人們對於蛋黃、動物脂肪、奶油等食物的恐懼。

然而,這些研究後來被廣泛批評為統計選擇性分析、忽略反例、混淆因果等問題。近年越來越多新研究發現,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直接關聯其實並不明確,真正的兇手可能是慢性發炎、精緻糖類、高血糖與胰島素阻抗等因素。

四、最新研究怎麼說?

以下是幾項挑戰傳統膽固醇理論的重要研究:

  •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16研究:發現老年人中,LDL較高的人,反而死亡率較低。
  • 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委員會:首次聲明「不再將膳食膽固醇列為限制因子」,表示蛋與動物性食物攝取與心臟病風險「證據不足」。
  • Framingham研究(美國大型長期健康研究):其資料顯示,總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比過去想像中要弱。
  • The Lancet(刺胳針期刊)2020年研究:指出在某些地區(尤其是亞洲),膽固醇過低反而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總結:膽固醇數值只是健康風險的一個參考指標,不應孤立看待,需與三酸甘油酯、胰島素、發炎指數、生活習慣等因素一起評估。

五、你該擔心的,其實不是膽固醇

真正該關注的,其實是:

  • 高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
  • 低HDL
  • 胰島素阻抗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 慢性發炎指數(如hs-CRP)
  • 飲食中大量精製糖、反式脂肪、人工食品

很多「高膽固醇」患者,其實伴隨著「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高血壓、高血糖,這些才是真正讓血管硬化、心臟病風險升高的根源。

六、飲食中的膽固醇,到底有多大影響?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非常有限。這是因為:

  • 人體每天自製的膽固醇,遠超過飲食攝取量(肝臟每日合成8001200mg,而飲食攝取約200300mg)。
  • 當飲食中膽固醇增加時,人體會自動減少內部製造,形成一種自我平衡機制。
  • 有些人是「超級吸收者」,膽固醇敏感,但多數人屬於「低反應者」。

一顆蛋(約含200mg膽固醇)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會導致膽固醇失控。

七、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膽固醇?

既然膽固醇不是敵人,我們該如何看待血脂指數呢?

  • 整體血脂比單一數值更重要:如「總膽固醇/HDL比例」、「三酸甘油酯/HDL比例」比單看LDL更具預測性。
  • 生活型態影響勝過飲食膽固醇:久坐、壓力、缺乏睡眠、飲酒過量、糖分攝取才是風險來源。
  • 注重飲食質而非單一成分:天然、未加工食物(如雞蛋、肉類、堅果、蔬菜)比低脂、高糖加工食品來得更健康。

八、重新給膽固醇一個「平反」

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對膽固醇的「妖魔化」觀念。它不是壞東西,而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與其盲目壓低膽固醇數值,不如從根本調整體質,提升整體代謝與抗發炎能力,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之道。

九、醫學需要不斷更新,我們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許多醫師確實不敢「輕易」公開談論膽固醇非壞物的事實,因為這違背了過去幾十年的主流觀念與衛教內容。但隨著研究的演進與臨床經驗的累積,越來越多醫師與營養專家開始勇於指出:膽固醇本身不是敵人,真正的問題是生活方式與代謝失衡。

不要再害怕膽固醇。給它一個機會,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你健康的夥伴,而非你以為的殺手。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鷹架工法介紹,鷹架搭建技巧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