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不只是壓力大?醫師曝背後真正兇手

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層層堆疊的環境下,越來越多人出現「心悸」的症狀。心悸,簡單來說就是「覺得心跳怪怪的」,可能是跳太快、跳得不規律,甚至覺得「心要跳出來」。許多人一感到心悸,就會認定是壓力大、情緒焦慮所致,這當然有其道理。但醫師提醒:心悸的背後,可能藏著更深層、更危險的健康問題,不應輕忽。



一、什麼是心悸?

「心悸」不是疾病的名稱,而是一種主觀感受。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異常,比如:

  • 跳得特別快(心跳加速)
  • 跳得不規律(心律不整)
  • 停頓一下又跳一下(心跳漏拍)
  • 心跳重擊胸口(心房顫動)

這些都屬於心悸的範疇。

心臟的跳動本來就是自動而有節奏的,正常狀況下我們不會感覺到心跳。但當節奏紊亂、跳動過快或過慢時,就會產生異常感受。

二、壓力是心悸的常見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

很多人會說:「我最近壓力大,所以心跳快,應該沒事吧?」

確實,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會分泌腎上腺素、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讓心跳加速,這是身體自然的「戰或逃反應」。短期壓力或焦慮會導致心悸,這屬於「功能性心悸」,不一定有器質性病變。

例如以下狀況都可能引發短暫心悸:

  • 熬夜或睡眠不足
  • 喝了大量咖啡、茶、能量飲料
  • 吸菸、飲酒或攝取刺激性藥物
  • 大考、面試、感情壓力等心理因素

這些情況下,心悸通常是暫時的,經過休息、放鬆情緒後就會緩解。

但若心悸持續出現、頻率增加或伴隨其他症狀(如胸痛、頭暈、昏厥),那麼就必須小心,背後可能有其他更嚴重的原因。

三、醫師曝:心悸的真正兇手可能是這些隱藏疾病

1.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是心悸最常見的器質性原因之一。這包括:

  •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 心室早期收縮(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 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心房撲動

其中「心房顫動」特別需要注意。這是一種常見但危險的心律不整,容易形成血栓,進而引發中風。許多患者初期僅以「心悸」為表現,若未即時診斷與治療,風險極高。

2.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分泌的賀爾蒙會影響全身代謝,當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甲亢),代謝率加快,常見症狀包括:

  • 心悸
  • 體重下降
  • 容易流汗
  • 情緒不穩
  • 手抖

很多女性在青春期、懷孕或更年期時容易罹患甲狀腺疾病,特別是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等,也可能造成週期性心悸。

3. 貧血

貧血時,血液中攜帶氧氣的紅血球不足,心臟會「努力跳動」以補足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導致心悸。

輕度貧血可能沒症狀,但嚴重貧血會出現:

  • 心悸
  • 頭暈
  • 疲倦
  • 臉色蒼白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類型,女性月經過多、素食者、胃腸道吸收不良者都容易中招。

4. 自律神經失調

現代人因長期壓力、作息混亂、精神緊張,常導致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包含:

  • 心悸
  • 頭暈
  • 胸悶
  • 冒冷汗
  • 失眠

這類心悸多數在靜止時發作,檢查不一定有明顯異常,但病患感受真實且痛苦。

5. 藥物副作用或咖啡因刺激

有些藥物(如氣喘藥、減肥藥、抗憂鬱劑)會影響心跳節奏。此外,過量的咖啡、茶、能量飲料,也會引起短暫心悸,特別是對咖啡因敏感者。

四、怎樣的心悸應該馬上就醫?

醫師建議,以下情況的心悸應儘快就醫檢查:

  • 心悸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
  • 心悸持續超過5分鐘以上
  • 心悸伴隨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
  • 心悸時有頭暈或快要昏倒的感覺
  • 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本身已知患有心臟病

特別是年紀大、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對心悸的警覺性更高。

五、如何檢查心悸的原因?

醫師會根據個人病史與症狀安排檢查,可能包括:

  • 心電圖(ECG):最基本的檢查,可偵測心律不整。
  • 24小時心電圖(Holter Monitor):偵測間歇性心律異常。
  • 甲狀腺功能抽血。
  • 血液檢查:如貧血、電解質異常。
  • 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與功能。
  • 運動心電圖:了解運動時是否出現異常心律。

有些人即使檢查沒發現異常,但仍常出現心悸,這時可能就要考慮自律神經與心理因素。

六、日常生活中預防心悸的方法

即使不是重病,生活中的心悸也可能造成困擾與焦慮。以下建議有助於減少心悸的發生:

  1. 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 減少咖啡因與酒精攝取
  3. 避免暴飲暴食與抽菸
  4. 壓力管理:透過運動、冥想、深呼吸放鬆緊張。
  5. 適度運動:促進心肺健康。
  6. 避免自行亂服成藥或保健品
  7. 按時體檢:特別是有心臟病家族史者

別再說「只是壓力大」

心悸不是病,但可能是病的徵兆。壓力固然是一個常見原因,但如果把所有心悸都歸咎於壓力,卻忽略背後可能潛藏的疾病,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不論年齡、性別,如果你常感到心悸,尤其是伴隨其他異常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身體發出的「警訊」,從不該被忽略。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這種電風扇不能上飛機?90%的人都搞錯了!

【讀書心得】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新手存股怎麼買比較好?ETF、台股、美股全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