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
作者:施建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經濟思想浩瀚如海的發展長河中,有些名字如燈塔般照亮航行的方向,而馬夏爾,無疑便是其中一位。他不僅承先啟後,銜接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理論,更藉由其《經濟學原理》一書,為後人鋪設出系統化經濟分析的基礎道路。施建生教授所著的《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正是一部描繪這位經濟思想巨匠的鉅細靡遺之作,不僅述及其生平與著作,更展現了思想如何深刻影響歷史與未來。
本書從馬夏爾的家族背景談起,描寫他身為倫敦郊區出納員之子的童年歲月。他成長於濃厚的新教福音派氛圍中,父親對其抱持著極高的道德期待,希望他成為一名傳道士。然而,年輕的馬夏爾對數學的熱愛遠超宗教的虔誠,他寧願拋棄獎學金也要走上自己選定的道路——這份逆勢而行的勇氣,便是日後成就其學術生涯的雛型。在十九歲那年,他毅然決然地放棄牛津的古典文學獎學金,轉而赴劍橋大學修習數學,並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他在劍橋不僅專注於數學的研究,更在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與政治經濟等領域廣泛涉獵。這種跨學科的求知慾與整合能力,使他逐步發展出獨到的經濟觀點。他觀察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貧窮與不平等現象,開始思考科學方法能否為改善現狀提供解方。這不只是學術上的轉向,更是一份來自內心的人道使命感的驅動。馬夏爾在思索如何將抽象理論與現實問題連結時,開啟了經濟學的一段全新篇章。
馬夏爾的職涯深深扎根於劍橋大學,他不僅在此教學、研究,更致力於制度上的改革,推動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系的成立。這一歷史性創舉,體現他對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高度認同與期許。他主張經濟學不應只是學術上的遊戲,更應為大眾福祉服務。他關心社會底層階級的處境,認為科學的理論若不能轉化為改善現實的工具,便是失職的知識。
1890年,《經濟學原理》的問世,標誌著馬夏爾理論體系的正式確立。此書結合供需法則、市場價格機制、邊際效益理論與生產成本分析,並強調以個人行為為出發點的效用論觀點,成功將經濟學的研究重心從宏大敘事引向微觀行為。施建生教授在書中詳實描述馬夏爾構思與撰寫本書的過程,從學術準備、實地觀察,到理論構建與出版後的社會迴響,均展現出一位思想家對學問的執著與對社會的深切回應。
馬夏爾的理論之所以具有持久影響力,其中一項關鍵即是他提出的「馬夏爾交叉線」。這一圖像化模型清楚呈現了供需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市場均衡,是今日所有經濟學課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概念。除此之外,他主張局部均衡分析法,主張從個別市場或個體行為中觀察整體趨勢,進而延伸至全面均衡的可能性,這種自下而上的邏輯體系,使得經濟學更具科學化的可操作性與預測能力。
在生產與分配理論方面,馬夏爾的貢獻同樣不可小覷。他詳細分析不同市場形態下的生產效率與資源配置,並引入「準租」這一關鍵概念,幫助理解資本報酬的特性與分配機制。他指出,在某些生產條件下,產出所帶來的額外收益不完全屬於資本家,而是一種近似地租的報酬形式,此舉不僅深化了對生產要素的理解,也使分配理論更貼近現實結構。
馬夏爾並不止步於純理論的建構,他也積極回應當代的政策議題。他後期的著作《產業與貿易》、《貨幣、信用與商業》,則進一步延伸其對國際貿易與金融體系的關注。他認為,政府在調節市場失靈與保護弱勢群體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經濟政策的制定不應只考量效率,更須兼顧公平。這一觀點在今日仍極具啟發性,對當代經濟治理具有深遠意涵。
施建生教授在書中亦特別強調馬夏爾作為一位教育者的影響力。他的學生凱恩斯就曾讚譽馬夏爾為「精神上的父親」,認為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在道德與價值層面提供方向。這種教育者角色的定位,讓馬夏爾不只是學術巨擘,更成為一代知識份子的典範。
閱讀《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讀者不僅得以窺見一位大師如何走過思想的探索之路,更可反思知識與社會之間的深層關係。馬夏爾不僅在理論上重塑經濟學,也在人格與行動中實踐了對社會公義的承諾。他那份對弱勢群體的溫柔關照、對理性分析的堅持、以及對知識與社會責任的整合,是每一位當代學人與政策制定者值得細細體會與深思的典範。
《偉大經濟學家馬夏爾》不僅是一部學術傳記,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它講述了如何在理性與信仰、理論與現實、個人志趣與公共責任之間,找出一條屬於知識份子的道路。這本書提醒我們,唯有當知識與良知攜手前行,才能真正改變社會,啟發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