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漫步原鄉
作者:林清富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一、序幕──尋路者的足音
踏入《漫步原鄉》的敘事領域,我看見的不只是一位企業領航者的生命軌跡,更是一段關於「回到出發點」的文化朝聖。林清富,這位在商海翻湧中練就鋼鐵意志的實踐者,選擇以收藏與分享作為回饋家園的方式。書頁翻動之際,我似乎跟隨他的足音,走進山林、走過街市,也走向一座座用信念累砌的文化堡壘。
二、少時篇──種子發芽的溫度
作者以謙遜筆觸回望童稚歲月。那是一段受寵卻不失紀律的時光,父親林迺翁的身影,如同季風,既溫柔也嚴峻。順益的草創如握在少年手心的一顆種子,隨著家庭工廠的齒輪轉動而萌芽。林清富的成長,不僅是身形拔節,更是責任感的累積;他從零件堆裡聽見機械交響,也從父親眼中讀懂「守信」二字的重量。
三、日本篇──鍛造鋼魂的火候
離鄉赴日的兩載,如同置身熔爐。大阪近畿三菱的制度化流程、洗車臺前的反覆動作、售後服務的嚴絲合縫,都在重錘敲擊中鍛成他的專業骨架。這段異地淬煉削去少年人的浮躁,留下對細節近乎偏執的堅持。汽車,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牽動產業鏈的文化符號;經銷,不再只是買賣,而是信賴與榮譽的交換。
四、改革篇──翻土與播種
接棒之初,順益如同一片等待翻犁的土地——資金乾涸、體制陳舊、人力短缺。林清富揮鍬開犁,以「五年改造計畫」翻土鬆礦;從最難啃的部門著手,重整流程、推動教育訓練、引進日本服務觀念。他深知唯有治理內部土壤,方能栽植未來森林。管理在此被重新命名為「共好工程」——共築品牌、共享成果、共守初心。
五、文化篇──築巢與引鳳
待企業根系穩固,他將視野移向更遼闊的文化天空。收藏,原為個人嗜好,最終化作公共資產;博物館,原為夢想藍圖,最終矗立成社會坐標。三百餘幅本土畫作、兩千餘件族群文物,在林清富眼中不只是展品,而是說書人——它們講述島嶼的顏色、歌唱山海的呼吸,也回應「不可忘本」的誓言。
博物館的籌建之路顛簸:法規未備、資金吃緊、專業人力難尋。然而,他以企業家思維整合資源,以文化守護者情懷撐踏每一步。終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成為首座合法立案的私人博物館;那扇大門開啟時,象徵「私藏」轉化為「共賞」,資本轉化為知識,收藏轉化為對話。
六、公益篇──激盪與回饋
扶輪社的交流、音樂會的贊助、本土畫家的扶持……林清富把企業盈餘注入社會毛細孔,讓文化血液循環不息。閱讀到此,我彷彿聽見一股暗流:資本若不流動,便僵化;文化若無灌溉,便枯萎。林清富選擇成為那條引水渠,將經濟洪流導向藝術田畝,使原鄉之花得以綻放。
七、省思篇──商道與人道的交會
《漫步原鄉》不只是企業傳記,更是一堂「商道即人道」的課。書中多次提及「不可做無德商人」,這句家訓像指南針,指向利潤與良知的交會點。在全球供應鏈快速更迭的當代,順益案例提醒我們:制度可以移植,精神必須在地;技術可以引進,誠信必須自養。
作者以幽默自嘲包裹辛酸往事,化挫折為成長黏著劑。這種敘事姿態,讓閱讀過程宛如聽一位長者說書,既親切亦深刻,也使我反思:人生跌撞或許難免,但若能以笑容回望,跌跤就成為舞步的一部分。
八、回望篇──典藏與傳承
當林清富將畫布與雕刻、獵刀與珠飾一件件捐出,他其實是在典藏「未來」。那些被看見的文物,將催促更多人重尋文化根鬚;被分享的美術作品,將啟動新世代視覺語言的再創作。作者以「分享勝過擁有」為核心信念,實踐了資產流向公共領域的永續循環。
九、結語──未竟的漫步
闔上書頁,我心底浮現一幅畫面:一條蜿蜒山徑,一位中氣十足的行者仍在前行。他手握的不再是商業報表,而是一盞盞文化的燈。漫步原鄉,其實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只要島嶼還在呼吸,只要族群故事仍在流動,這段漫步就會持續。林清富已將接力棒遞給你我,邀請更多同行者在土地上刻下守護的步伐。
「不可忘本」,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做企業可以創造利潤,做文化可以延續靈魂;兩者若能交織,便能織就一張溫暖的社會安全網。《漫步原鄉》提供了一種可能:以企業能量托舉文化脊梁,讓地方故事在全球視野中發光發熱。
閱讀至此,我願以一句話作為對自己的期許:將所學所長轉化為共享價值,讓每一次成功都附帶一份回饋;讓每一筆盈餘都注入一滴良善。如此,當我們回望來時路,必能在時間長河中,看見自己也曾為原鄉添上微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