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醫治受傷的自信
作者:菲德瑞克.馮傑
原文作者: Frédéric FANGET
譯者:邱瑞鑾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24/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這本由精神科醫生菲德瑞克·馮傑撰寫的書,深刻探討了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自信,特別針對那些長期缺乏自信,陷入失敗和自我懷疑的讀者。書中的內容不僅以實例和案例引導讀者認識自我,還提供了實用的方法,讓讀者能夠重拾信心、擺脫負面情緒。
書籍的核心信息在於強調自信心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和維護的心理能力,並且它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自信不僅關乎個人的內心狀態,還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和與他人的互動。在書中,作者以溫和而有力的方式,闡述了自信心如何作為人格結構的核心,並提出了解決自我懷疑和自卑感的方法。
重新認識「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對於一個人來說,猶如心靈的基石,支撐著我們面對困難、做出決策,以及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關係。自信的缺失,則往往會讓人陷入負面思維和行動的惡性循環中,無法有效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馮傑教授指出,自信是一種能夠經過培養和訓練的心理資源,即使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挫折、打擊,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修復這種能力。
書中通過七個常見的成見來闡述自信心缺失的根源,每一個成見都是我們在面對自我價值時的扭曲認知。比如,許多人會經常感到自己不具備某種能力,或者覺得只有被他人愛與認可,才能真正確立自己的價值。這些成見無形中束縛了我們的行動,讓我們自我懷疑,從而喪失了自信的力量。馮傑的分析不僅直擊人心,還具體指出了這些扭曲觀念對於生活的破壞性影響。
書中特別提到了這七個成見:
- 「我沒有能力去做……」
- 「我需要有人來愛我」
- 「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我應該做得更好」
- 「我永遠無法決定」
- 「我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 「我無法信賴別人,我應該提防別人」
這些成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無意識地浮現,成為阻礙自信心的主要原因。例如,當我們經常告訴自己「我不夠好」時,我們就很難積極面對挑戰,甚至可能會選擇放棄行動。馮傑在書中提醒我們,這些負面的內心對話不僅僅是思維上的問題,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醫治自信心的三大要訣
這本書不僅指出了問題所在,還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馮傑提出了三大要訣,這些要訣是他多年臨床經驗的精華,並且經過了科學研究的支持,能有效地幫助人們重建自信。
- 多愛自己一點:馮傑強調,愛自己是建立自信心的首要步驟。我們常常過度自我批評,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苛責不已,卻忽略了每個人都需要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懷。只有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在內心深處肯定自我價值,這是自信的根源所在。
- 勇於行動:自信不僅僅是內心的感受,還需要通過具體的行動來鞏固。馮傑指出,只有當我們敢於面對困難,並採取行動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行動的過程本身就是對自信的鍛鍊,通過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敗,我們才能逐漸強化內在的自信。
- 在別人面前做自己:最後一個要訣是,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真實的自我。許多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常常會因為害怕被拒絕或不被認可,而選擇迎合別人的期望,從而喪失了做自己的勇氣。然而,馮傑提醒我們,只有當我們敢於真實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才能真正建立自信並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
案例分析與圖表工具
本書中的一大特色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自助書籍,還結合了大量真實案例,並使用圖表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書中的方法。書中介紹了18個循環圖和60多個轉換思維模式的表格,這些工具都旨在幫助讀者更具體地應用書中的理念。例如,三欄表格(情境/感受/自動浮現的想法)、四欄表格(情境/自動浮現的想法/認知過程/另類思維)等工具,能夠幫助讀者辨識並轉化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逐步提高自信心。
這些表格不僅僅是簡單的思維整理工具,更是具體的實踐指南,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工具,來應對不同情境中的自我懷疑,並逐步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書籍的實用性與反饋
《自信心的力量》以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受讀者歡迎。許多讀者在書中找到了與自己相似的經歷,並透過書中的建議逐漸改善了自我認知與生活品質。書中案例的真實性和普遍性讓讀者感同身受,這不僅是一個心理學的理論學習過程,更像是一場心靈的自我探索與治療。
書中的反饋來自不同背景的讀者,他們都強調了這本書帶給他們的啟發。無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境,還是在個人生活中遭遇瓶頸,這本書都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和心理支持。
這本書是一本對於任何想要改善自信心的人都極具價值的作品。透過作者的深入剖析、真實案例以及實用工具,讀者能夠一步步認識自我、擺脫負面思維,最終重建強大的內在自信心。這是一個持久的過程,但透過馮傑的指導,每個人都可以走向一個更加自信、積極的人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