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平裝限量親簽版->傳送門
【Youtube】
在愛與關係的世界中,我們常常因為過度在乎、過度付出,最終走到感情的懸崖邊緣,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困境。這種困境看似源自愛意,實則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無論是對戀人的焦慮、對孩子的過度掌控,還是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這些行為並非真正的愛,而是一種由不安全感驅動的行為模式。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不安全感就像是一個無底洞,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填補,總是無法填滿。這種不安全感會使我們在關係中變得疑神疑鬼、焦慮不安,進而導致對伴侶、家人或同事施加無形的壓力。
例如,書中提到的玲玲,一天到晚給男友打電話,查勤、懷疑,甚至對男友設下了各種限制。這種行為並不是愛,而是內心對於關係穩定性的極度恐懼,害怕自己會失去對方。同樣地,當一位母親在孩子離家後,對孩子的行蹤感到焦慮不安,這背後的原因也同樣是不安全感的作祟。
這些行為模式的根源在於,我們希望通過控制來減少內心的不安。當伴侶、孩子或他人無法滿足我們的控制欲時,我們便會陷入更多的自我懷疑,進而形成一種「果然沒人愛我」的負面信念。這種信念會將我們拉入情感的惡性循環,無法真正建立穩定健康的關係。
不安全感的源頭
不安全感往往源於我們的過往經歷或成長環境。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關愛或受到過創傷,這些經歷會深深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感模式。我們可能會變得焦慮依附,希望通過不斷地尋求外在的愛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然而,這種焦慮並不會隨著關係的加深而消失,反而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我們越渴望愛,越害怕失去愛,最終會讓自己變得不斷追求確認和肯定,甚至變得控制慾極強。而當對方感受到這種壓力時,往往會選擇逃避,導致雙方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修復關係的關鍵:建立自我安全感
要真正修復這種不健康的關係模式,我們需要從自身開始,學會如何建立自我的安全感。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是焦慮依附者,我們應該學會給自己安全感,並在情感中設立清晰的界限。這些界限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因過度依賴對方而導致的情感失控。
同時,如果我們的伴侶是焦慮依附者,我們也需要學會設立情感界限,並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對方的情感需求。這樣的界限能夠幫助我們保護自己的情感健康,避免陷入被對方情感綁架的局面。
對於那些逃避依附者來說,他們需要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壓抑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的伴侶是逃避依附者時,我們應該給予對方情感上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這樣才有助於雙方建立更穩定的情感連結。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家庭關係?
不僅僅是在愛情中,不安全感也會影響我們的家庭關係。書中提到了一種被稱為「討愛父母」的現象,這種父母往往會過度在意孩子對自己的反應,並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填補內心的不安。
這類父母無法接受拒絕,認為自己的觀點總是正確的,甚至難以信任孩子。他們常常模糊情緒界限,要求孩子一味地服從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這種過度控制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情感上的傷痕,例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無法做出決定,甚至在親密關係中模仿父母的控制模式。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往往會變得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失敗,甚至在情感中形成自我懷疑和否定的習慣。這些問題最終會延續到他們的成人生活中,影響他們的職場、人際和親密關係。
修復自己:允許脆弱並接納自我
最終,無論是修復愛情關係、家庭關係,還是我們自己,都需要從接納自己的脆弱開始。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感受到脆弱,並接受這種脆弱感,我們才能真正擁抱自己內心的傷痕,並從中獲得療癒。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永遠完美或無所畏懼,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學會面對內心的恐懼,允許自己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不安或失敗。當我們能夠接受這些情感時,我們就能夠打破焦慮和自我否定的循環,找到內心的力量去修復自己。
這本書強調,真正的療癒並不在於外界的改變,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只有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才能在關係中成為一個更健康、更有力量的人。
總結
無論是愛情、家庭還是自我,不安全感都可能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然而,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內心的脆弱,並學會如何在情感中建立界限和安全感,我們就能夠修復這些關係,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力量。
這本書通過真實的案例和專業的分析,為我們揭示了如何辨識和處理不安全感的具體方法。它教會我們,不論面對多大的情感風暴,我們都有能力拯救自己,並在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