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躁鬱之心
作者:凱.傑米森
原文作者: Kay Redfield Jamison
譯者:李欣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躁鬱之心》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回憶錄,記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情緒障礙權威凱·傑米森博士的個人經歷,特別是她與躁鬱症的長期鬥爭。這本書不僅展示了疾病的毀滅力量,還探討了這種情緒波動對她個人生活、職業生涯、心理狀態的深遠影響。傑米森勇敢地坦誠分享了自己從患者角度看待躁鬱症的真實感受,並且深入剖析了她在面對疾病時如何艱難地保持專業身份和個人尊嚴。
重新定義心靈:從躁狂到抑鬱的內在戰爭
書中,傑米森將自己的心靈比喻為在薄冰上滑行,這種精準的比喻刻畫了躁鬱症患者在情緒之間極度波動的狀態。她時而處於極度亢奮的躁狂狀態,這種亢奮賦予她無限的精力和創造力,使她沉浸在夢想與憧憬中,彷彿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然而,這種美好的感受隨時可能消失,一瞬間便被焦慮、抑鬱所吞噬。她陷入沮喪的深淵,無法自拔,甚至會萌生自我毀滅的念頭。
這種從極樂到地獄的極端變化,傑米森用心靈的「深邃與璀璨」來描述,表現出躁鬱症所帶來的矛盾感受:創造與毀滅、光明與黑暗、激情與絕望。她形容,躁鬱症彷彿讓人有雙重的靈魂,這使她能體驗到比常人更加豐富和強烈的情感。
內在與外在:坦誠與專業的對立
作為一名著名的精神醫學教授,傑米森本有能力隱瞞自己的病情,並繼續在學術界保持她的專業形象。然而,她選擇了公開自己與躁鬱症的經歷,這一決定充滿了勇氣和誠實。在她的書中,她坦承了自己曾因病情拒絕服藥,並多次企圖自殺,這些經歷顯示了躁鬱症的殘酷現實。她並不掩飾自己的脆弱,反而以赤裸的方式展現了自己在抗病過程中的掙扎。
這一舉動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引發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廣泛討論。她的書出版後,許多人對她公開病情的決定表示支持,認為她勇敢地面對了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誤解。正如她所提到的,雖然醫學界對躁鬱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大眾對這類精神疾病的認知仍然停滯在過去的刻板印象中。
創造與毀滅的雙面性
躁鬱症的矛盾特性在傑米森的經歷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她描述了在躁狂狀態下的自己,如何充滿無限的創造力,工作效率極高,感覺彷彿可以完成一切。然而,這樣的創造力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自我毀滅傾向。當她的情緒突然從躁狂轉向抑鬱時,一切的積極性瞬間瓦解,她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生活變得無法控制。
書中提到,這種情緒的極端轉變不僅摧毀了她的精神狀態,還對她的身體和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躁狂時無法入睡,整夜工作,精力無窮,然後在抑鬱來臨時,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低谷,甚至無法起床面對新的一天。
這種創造與毀滅的雙面性使得躁鬱症成為一個極為複雜的疾病。它不僅摧毀患者的生活,也讓患者在某些時刻感覺自己擁有超人的力量。傑米森坦言,正是這種矛盾的感受,使她對躁鬱症既痛苦又迷戀,因為它同時賦予了她更多的情感深度和生活體驗。
愛與支持的力量
儘管躁鬱症帶來了無數的痛苦和挑戰,傑米森的書中也透露出一個充滿希望的訊息:愛與支持可以拯救生命。她感激那些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依然站在她身邊的親朋好友,以及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正是這些愛與支持讓她度過了無數次情緒崩潰。
在書中,傑米森強調了愛的重要性。她認為,躁鬱症讓她學會了更加珍視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因為經歷過黑暗的深淵,讓她更加能夠感受到光明的可貴。她感謝那些給予她無條件愛與支持的人,正是這些力量讓她有勇氣繼續生活下去。
勇敢與希望:打破精神疾病的汙名
《躁鬱之心》不僅僅是一個人與疾病奮鬥的故事,它還是一部充滿勇氣和希望的書。傑米森以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有愛與支持,精神疾病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她的公開分享不僅打破了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疾病並不等於一個人的全部。
通過這本書,傑米森向讀者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面對精神疾病,誠實與勇敢是最好的武器。她鼓勵那些面臨相似困境的人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並尋求幫助。只有打破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我們才能真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躁鬱之心》是一部深刻且感人的作品,傑米森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精神疾病的複雜性與殘酷性,同時也強調了愛與希望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躁鬱症患者的激勵,更是一個喚醒社會對精神疾病重新認識的呼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