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作者:凱特‧曼恩
原文作者:Kate Manne
譯者:柯昀青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8/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當我們談到肥胖時,往往無法忽略那層緊緊包裹著的健康和審美文化,社會賦予肥胖的負面標籤使得我們不禁要反思:為什麼人們無論體型胖瘦,都對體重的變化感到恐懼與罪惡?這份「集體恐懼」和「內化歧視」的形成,背後藏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因素。曼恩的作品深刻揭露了肥胖不僅僅是個人的醫療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議題。
曼恩的分析首先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情境開始揭露肥胖者所面臨的歧視。從家庭到校園、職場甚至醫療系統,肥胖者無處不在地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在家庭中,肥胖孩子的父母常常被認為未能妥善照顧子女,因此受到羞辱和指責;在校園中,老師往往誤以為肥胖的學生學業表現不佳是因為懶惰或缺乏毅力,而忽視了來自同儕的霸凌和嘲笑所帶來的心理傷害;而在職場上,肥胖者面臨更高的求職阻礙,肥胖女性的工資懲罰甚至高於男性,這無疑加劇了性別不平等。
醫療方面,肥胖患者也難以擺脫醫療系統中的歧視。他們的病症經常被簡單化地歸咎於體重問題,醫生們往往直接建議減肥作為改善健康的唯一途徑,忽略了可能的其他病因。這種「減肥即解決一切」的態度導致了許多肥胖患者遭受延誤診治或誤診的風險。而在司法系統中,肥胖女性甚至可能因為身材特徵而面臨不公正的對待,特別是在性侵案件中,社會迷思會認為她們不會遭到性侵,這讓犯罪者可能因缺乏同情心而獲得輕判。
曼恩在書中細膩地探討了肥胖如何從單純的體型變化,變成對一個人智識、性格甚至道德的判斷標準。這樣的社會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當代,更是一種長期以來被社會文化灌輸的歧視機制。透過這些故事和現象,曼恩展示了肥胖如何與種族、性別、貧富等其他社會壓迫系統交織,進而加深了各種不平等。
曼恩以自身的經歷為出發點,反映出肥胖者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作為一名知名的女權哲學家,她坦言,即使擁有廣博的知識和強烈的批判意識,她依然無法擺脫社會對體型的偏見。從童年時期受到的身材羞辱,到成人後在職場和學術圈中面對的各種壓力,她的人生中多次重要時刻,都被一個持續的聲音所困擾:她覺得自己「太胖」。即使在婚禮、學術成就和女兒出生這些重要的時刻,這個內化的體重羞恥感仍無法消失。
透過結合個人經驗與嚴謹的研究,曼恩深入分析了肥胖在社會中的象徵意涵,並對肥胖的污名提出反駁。她強調,我們以「健康」之名對體型歧視的合理化,其實不僅是對個體的不公,也是對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質疑。對於肥胖者的恐懼和偏見,並非僅僅來自於對健康的擔憂,而是深植於社會對於「理想身材」和「自律」的崇拜。
曼恩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身體反思性」政治。她主張,我們必須徹底重新評估身體在社會中的地位。身體不應該是被他人評論或操控的對象,而應該只屬於自己。我們不應再試圖愛上自己的身體,而是要去解構那些束縛我們的社會力量,從而創造一個能夠包容各種體型的社會。
這樣的觀點挑戰了當代的健康和審美標準,特別是對於「瘦」的過度崇拜。曼恩指出,瘦不應該被視為唯一的美學標準,體型的多樣性才是應該被尊重和接受的。這樣的多樣性,不僅包括肥胖者,也涵蓋了所有與傳統審美標準不符的身體特徵。她認為,當我們談論身體和健康時,應該考慮到更多的社會因素,而不是僅僅以體型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曼恩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肥胖問題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文化評論。她透過自己以及無數其他人的故事,揭露了當今社會如何以「健康」和「美」的名義,對肥胖者進行系統性的壓迫與歧視。她用豐富的學術資料和個人經驗,說明肥胖並不是一種道德失敗,而是一個深受社會偏見影響的現象。
最後,曼恩的作品也提醒我們,解決肥胖歧視的關鍵在於改變社會結構,而非要求個體去適應這些不公的標準。我們應該致力於創造一個更為包容的社會,讓每個人無論體型如何,都能夠被公平對待。透過解構對肥胖的污名化,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一個更公平、更平等的社會。
這本書不僅是對肥胖問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個有力的社會正義呼籲。它鼓勵我們重新審視身體和健康的標準,挑戰那些僵化的審美觀念,並倡導一個包容所有身體的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