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從《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開始,解構25位專家如何用自己的錢投資
作者:喬許.布朗, 布萊恩.波提諾
原文作者:Josh Brown, Brian Portnoy
譯者:聞翊均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這篇文章探討了投資專家和網紅們所推薦的理財建議,並質疑他們是否真的按照自己向外界分享的方式進行投資。文章從多角度討論了不同的投資風格,強調了沒有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方式,並呼籲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背景和生活方式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
投資專家的表裡不一?
投資專家經常向客戶提供理財建議,這些建議可能涵蓋了從股票、債券配置到新興市場投資等多種策略。但這些專家是否真的在私下遵循他們的建議呢?這是文章的核心問題之一。一些專家會推薦保守的策略,例如股債配置,以求兼顧收益和風險。而另一些專家可能推崇激進的策略,像是全額投入股票市場,並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長期內實現最大的報酬。
這種差異反映了每位投資專家個人的信仰和風險承受能力。有些人會全心信任被動投資,因為他們認為擊敗市場是困難的;而有些專家則堅信主動投資可以帶來超額收益。因此,當專家對客戶提供建議時,他們的建議是否真的是基於自身實踐,還是僅僅是針對客戶需求所量身定制的呢?這一點值得投資者深思。
不同的投資風格與哲學
專家們不僅在投資上採取不同的風格,甚至在同一類投資標的上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巴菲特曾公開表示,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支股票長達20年,那麼你根本不需要擁有它。然而,在2022年,他卻在短短一年內大量拋售台積電的股份,理由是受到地緣政治影響。這樣的舉動與他一貫提倡的長期投資哲學相矛盾,讓人懷疑專家是否真的能在現實中完全遵循自己所倡導的策略。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一些網紅身上。例如,Sway多年來堅稱台灣房地產市場即將崩盤,但他自己卻沒有出售名下的房產。這是否意味著他實際上並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或者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聽眾和流量呢?這樣的反差讓我們質疑這些「意見領袖」背後的真實動機。
個人背景與投資選擇
文章指出,投資決策往往深受個人成長背景、教育、工作經歷及人際關係的影響。這使得每個人的投資路徑都不盡相同。以槓桿投資為例,有些人可能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以期望獲得更高的回報,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選擇保守的策略,完全避免借貸。
這也帶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適合自己的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正如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專家和網紅的建議往往基於他們個人的財務狀況。例如,某些專家投資海外房地產可能只佔其資產的5%,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這可能占到了他們的80%。因此,盲目跟隨專家或網紅的建議,可能會導致無法承受的財務風險。
真心建議還是流量誘惑?
文章揭露了一個現象,即部分網紅和專家可能會迎合大眾的喜好,提供符合觀眾期望的建議,而非他們真正認為正確的投資方法。這種做法或許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流量,但卻可能誤導投資者。
例如,某些網紅可能會強烈反對某種投資方式,這只是因為反對的聲音更容易引起共鳴,從而吸引更多關注。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當我們聽取這些意見時,是否應該更為謹慎,並且多加分析,這些建議背後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投資應該量身定制
最後,文章強調了投資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制投資策略。這涉及到對自己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目標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正如文中提到的,「能讓你持續成長,並且晚上能安心睡覺的投資,就是最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投資不僅僅是追逐回報,它還應該考慮到投資者的心理舒適度和長期穩定性。無論是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最重要的是能夠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心的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隨他人的建議。畢竟,每個人的財務狀況和人生目標都不同,適合別人的投資方式不一定適合自己。
結論
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投資者面臨著來自各種專家和網紅的建議。這些建議有時充滿矛盾,專家們自己也未必按照他們所說的方式進行投資。面對這樣的情況,投資者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不斷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投資策略。最終,適合自己的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因為它不僅能帶來財務上的成長,還能讓你在財務決策中保持心靈的平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