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的對話探險
作者:劉又榕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4/08/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本書揭示了神秘且刺激的召喚儀式,特別是請仙遊戲,背後蘊含著的文化意涵與社會情結。這類遊戲,從碟仙、筆仙、錢仙等不同形式,到這些召喚術所依賴的日常物品,往往是人們試圖與亡魂建立聯繫的過程。書中將這些儀式的實際操作過程、心理背景和文化影響做了深刻探討,揭示出人們對於未來、死亡及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恐懼心態。
這些「遊戲」的發展歷史與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至扶乩,這是一種藉由器具與亡魂或神靈交流的方式,最早出現在中國傳統信仰中。然而,請仙遊戲與扶乩的不同之處在於,請仙遊戲更專注於人與亡魂的溝通,儘管常常也被包裝為一種「科學」遊戲,與西方流行的通靈板(Ouija Board)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從早期的廣東報紙中,碟仙便以「科學靈乩」的形式被介紹給讀者,宣稱可以通過日常物品如碟子與亡魂對話。
一、請仙遊戲的信仰根基與歷史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開篇即從歷史溯源探討這類遊戲的起源。扶乩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儀式,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國民間信仰,而請仙遊戲的出現則帶有更濃厚的神秘色彩。透過這類遊戲,人們試圖回答他們無法控制或理解的問題,比如死亡的未知、未來的命運,甚至是如何與失去的親人對話。
在台灣,這些召喚儀式與日本傳入的「狐狗狸」遊戲有一定淵源。台灣受到多種文化影響,從日本時代到民國時期,這類遊戲逐漸滲透進大眾生活,尤其是那些求知欲旺盛、對靈異文化抱有極大好奇心的年輕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遊戲的形式和目的也在變化,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亡魂與現世之間的神秘聯繫。
二、儀式與禁忌:從遊戲到神聖體驗
書中深入分析了請仙遊戲的過程,並探討其儀式背後的禁忌與象徵意涵。召喚儀式中使用的道具,如碟子、筆、錢,原本是再普通不過的物品,但在特定的信仰與情境下,它們卻被賦予了能與亡魂溝通的力量。這反映了人類在面對未知世界時,往往會將日常物品神聖化,並賦予它們超自然的能力。
儀式中的禁忌,特別強調了對召喚的敬畏與謹慎。例如,書中提到,在進行請仙遊戲時,不可戲弄亡魂或對儀式心存懷疑,否則可能引來不測。這些禁忌的設置,正是為了提醒參與者保持敬畏,並體現了人們對未知力量的恐懼與謹慎。書中強調了這些儀式不僅僅是遊戲,對一些人而言,它們甚至具有宗教般的神聖性。
三、心理與文化冒險:亡魂的形象與社會情結
參與請仙遊戲的人,往往在遊戲中經歷一種心理冒險。這種冒險並非僅僅是與亡魂對話那麼簡單,更涉及對自身心理、信仰與世界觀的探索。書中剖析了人們對亡魂形象的塑造與想像,這種形象不僅僅是幽靈般的存在,它還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死亡、失落與未知的恐懼。
透過遊戲,人們可以短暫地觸碰到亡魂的世界,這種經驗不僅給予了參與者一種神秘的興奮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於死亡的集體恐懼。書中提到,這些遊戲在一些特殊時期,尤其是在社會動盪或經濟困難的時候,往往會更加流行。這反映了當人們感到無助、前途未卜時,往往會求助於超自然力量,期望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此外,請仙遊戲中的亡魂,常常帶有安慰生者的特質。書中多次提到,這些亡魂的形象不僅僅是恐懼的來源,有時甚至成為了某種心靈的慰藉。人們透過與亡魂的交流,試圖化解內心的恐懼與焦慮,並在這個過程中,重塑自己對生死的理解。
四、文化與社會的反映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還揭示了請仙遊戲的文化背景與社會意涵。雖然這些遊戲看似只是靈異現象,但它們實際上反映了台灣社會中關於命運、未來與靈魂的集體認知。書中提到,這些遊戲在民間信仰中延續了數十年,雖然多次被官方取締,但始終未能徹底消失。這說明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於未知世界的渴望,無論是在科學發展的現代社會,還是在迷信氛圍濃厚的傳統時期。
請仙遊戲也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西方的通靈板與東方的扶乩儀式,似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了相似的儀式形式與目的。這種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僅反映在遊戲本身,還體現在對亡魂的態度上。西方較為現代化的宗教信仰,讓他們能夠輕鬆地與鬼魂開玩笑,而在東方,這類儀式往往帶有更深的敬畏與恐懼。
結論
《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通過對召喚儀式、禁忌、文化背景與心理狀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這類遊戲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意涵。人們在遊戲中不僅探索未知世界,還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與渴望。這本書透過眾多靈異故事與學術分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請仙遊戲的全新視角,並揭示了它在民間信仰與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