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歷史如何教?從閱讀到探究
作者:林慈淑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3/08/2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感歷史教育不僅僅是記住過去的事件,而是學習如何解讀文本、分析證據,並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歷史教育的核心三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和問題探究。透過這三個要素,作者林慈淑教授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教導學生學會深入理解歷史,並具備批判性思維。
1. 歷史教育中的文本閱讀
書中強調文本閱讀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因為它是理解歷史的基礎。文本不僅僅是書面記錄,而是隱藏著作者意圖、背景脈絡和當時的社會環境。透過文本,學生能夠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而不是僅僅記住表面的事實。這讓我想到現今許多學生學習歷史時,往往只是背誦歷史事件的年代和結果,卻忽略了背後複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
例如,當學生閱讀歷史課本中的某一段文本時,他們不應該只注意到事件的結果,而是應該去思考文本背後的來源、背景,甚至是作者的觀點。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現今社會中海量的資訊時,具備獨立判斷與批判思維的能力。
2. 證據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證據」這個概念是歷史探究的核心之一。林教授在書中詳細討論了如何教導學生辨別歷史中的證據,並運用證據推導出結論。這讓我意識到,歷史不只是由事件組成,而是需要學生具備對事實的懷疑和反思能力。
在這個部分,林教授提到,教導證據推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證據的多樣性和其可能的偏見。證據並不是客觀且一成不變的,它往往受到當時的文化、政治及社會背景的影響。例如,美國歷史上對南北戰爭的描述,從不同時期的教材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詮釋,這就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和歷史觀點的改變。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多方證據的比較,來得出更全面的歷史理解。
3. 問題探究:歷史教學的新挑戰
林教授進一步討論了問題探究在歷史教育中的重要性,並給出了「林肯是否為種族主義者?」這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設計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這個問題打破了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讓學生深入思考歷史人物的複雜性,並且避免簡單的「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
在現今的教育中,學生時常會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中,例如,他們會認為某一歷史人物要麼是英雄,要麼是惡棍,卻忽視了歷史情境的複雜性。問題探究法幫助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用證據支持他們的觀點。這種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還促進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這也讓我反思,教師在設計歷史課程時,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回答課本中的問題。問題設計可以成為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一個重要工具,並且能夠激發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4. 從文本閱讀到探究的歷史思考
最後,林教授總結了歷史教學的目標——從閱讀文本到進行歷史探究,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思維轉變的過程。閱讀只是歷史學習的起點,真正重要的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對於學生來說,這種思維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反覆的實踐。在閱讀文本時,學生需要學會提出問題,並在進行探究時,運用證據來解答這些問題。這種歷史思考的培養不僅僅是在課堂中學到的技能,它將幫助學生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5. 我的心得與反思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對歷史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重新思考了我自己過去的學習方式。過去,我常常只是記住歷史課本中的一些事實和年代,但並未真正理解這些事件背後的複雜性。林教授的書提醒了我,歷史學習應該是一個批判性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
書中提到的「證據」這一概念,讓我對於如何看待現今的新聞報導和網絡資訊有了新的啟發。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像歷史學家那樣,學會辨別不同的證據,並對資訊進行批判性分析,而不是盲目相信一方的說法。
這本書對於歷史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教材。它不僅提供了理論框架,還提出了許多實際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歷史學習中培養出更深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究能力。透過這本書,我了解到歷史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過去的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未來的學習中,我也將更注重這些技能的培養,並運用這些方法來更好地理解歷史和現實世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