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撒錢之王
作者:克里斯多福.倫納德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Leonard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3/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從歷史上的大蕭條到近期的新冠疫情,金融市場經歷了多次震盪與危機。這些事件塑造了現代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中央銀行的角色。聯準會(Federal Reserve)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透過一系列貨幣政策,如降息、印鈔等,試圖穩定市場、促進經濟成長。然而,這些政策在解決短期問題的同時,也埋下了長期的隱憂。
讓我們來探討通膨的兩個面向:物價通膨和資產通膨。物價通膨,即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上升,通常被認為是經濟過熱的標誌。政府和央行往往特別關注物價通膨,因為它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成本。如果物價漲幅過高,社會壓力將加劇,可能引發政治不穩。然而,資產通膨則不然,這指的是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升。由於資產價格上漲,持有資產的富人財富增值,財富差距擴大。當社會普遍追求資產增值,反而會對此現象拍手叫好,卻忽視了其潛在的風險。
持續的低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QE),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升。銀行獲得了大量資金,企業在低成本的環境下不斷借款擴張。然而,這樣的資產泡沫也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膨脹。當利率回升,企業和投資者面臨償還壓力時,若無法承擔負債,便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倒閉潮。這是一種典型的高風險高回報模式,當市場上的資金充裕、投資標的有限時,甚至連退休基金這類應該穩健運營的機構也開始追逐高風險投資,助長了泡沫的形成。
金融市場的動態很大程度上由聯準會的決策影響。聯準會內部由多位委員組成,這些委員通過投票來決定貨幣政策的走向。通常,為了顯示政策的一致性,委員們往往達成共識,支持相同的決策。然而,隨著市場變化和風險累積,委員之間的分歧逐漸浮現,尤其在持續的量化寬鬆過程中,有些委員開始擔心這些政策可能帶來長期的不良後果。這種內部意見分歧反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影響市場信心。
書中對這些現象的分析使我認識到,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似乎已成為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這不僅是因為資金氾濫,更是因為政府和央行的政策偏向於避免市場崩潰,無論是透過降息還是直接干預市場。因此,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提早購買資產以對抗通膨、保持資產增值成為一種理性的選擇。然而,這樣的策略並非毫無風險。當資產價格過高,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增加,而市場一旦無法支撐這些高估值,整個經濟體系都可能陷入危機。
在現今的經濟體系下,財富分配越來越向M型化發展,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富人有更多的資源能夠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而大多數人則只能被迫接受較低的回報甚至資產縮水。儘管政府可能試圖透過各種手段來縮小財富差距,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往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在不斷的政策調整中讓資產價格不斷推高。
未來的金融市場將如何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充滿變數,因為市場規則並非一成不變。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聯準會正在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如何應對債務上限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震盪。當危機來臨,央行的政策工具可能會失靈,屆時市場規則將被重新定義,經濟秩序也可能重新洗牌。
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我們需要在投資上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一方面,順應趨勢,提早購買資產以保持財富增值;另一方面,亦需保有風險意識,留意市場過熱的風險。無論如何,理解市場背後的運作邏輯,並在投資決策中保持冷靜與理性,將是我們在未來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