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流感疫苗會怎樣?每年施打的真相曝光!
每到流感季節,許多人都會思考是否應該施打流感疫苗。有人堅持每年接種,也有人對疫苗抱持懷疑態度,甚至選擇不打。那麼,不打流感疫苗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每年施打的真相又是什麼?本文將從科學、醫學、社會影響等角度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幫助讀者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什麼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病毒主要分為A型、B型和C型,其中A型和B型是最常見的流行病原,且A型流感病毒變異迅速,容易引發全球性流行。流感的主要症狀包括:
- 發燒
- 咳嗽
- 喉嚨痛
- 肌肉酸痛
- 疲勞
- 頭痛
- 畏寒
- 鼻塞或流鼻涕
- 噁心、嘔吐(兒童較常見)
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其傳染性強,且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甚至可能致命。與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發病速度較快,並且更容易引發全身性不適。
不打流感疫苗的影響
1. 感染流感的風險大幅增加
未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在流感季節感染的風險會顯著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約40-60%。這代表即使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預防感染,但仍能有效減少感染機率。
2. 症狀更嚴重,恢復時間更長
即使感染了流感,若曾經接種疫苗,症狀通常會較輕微,恢復時間也較短。然而,未接種者一旦感染,症狀可能更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住院治療。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可降低住院風險達50%,並降低死亡率。
3. 併發症風險提高
流感併發症的風險隨年齡、健康狀況而異,以下族群特別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
- 65歲以上的長者
- 5歲以下兒童
- 孕婦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哮喘)
- 免疫系統低下者(如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
流感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包括:
- 肺炎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
- 心血管疾病加重
- 神經系統問題(如腦炎、格林-巴利綜合症)
- 中耳炎(兒童較常見)
4. 增加傳播風險,影響社會群體
流感病毒透過飛沫傳播,未接種疫苗的人一旦感染,可能會傳染給家人、朋友、同事,甚至社區內的脆弱族群(如嬰幼兒、長者)。這會造成更廣泛的疫情爆發,影響社會運作。
每年施打流感疫苗的真相
1. 為何需要每年施打?
流感病毒變異快速,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與前一年不同。因此,WHO與各國衛生機構會根據當年預測的病毒株,研發新的疫苗,以提高保護力。
2. 流感疫苗的有效性
流感疫苗並非100%有效,但可顯著降低感染機率與重症風險。即使感染了流感,疫苗仍可減輕病情,降低併發症與住院風險。此外,疫苗還可減少工作和學校缺勤,對經濟也有正面影響。
3.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
流感疫苗已通過全球多項安全性研究,常見的副作用僅為輕微不適,如注射部位紅腫、短暫發燒、肌肉痠痛等。嚴重副作用極為罕見。
4. 接種疫苗是否會導致感染流感?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流感疫苗是以滅活病毒或重組技術製成,不會導致流感感染。有些人接種後出現輕微感冒症狀,通常是因為免疫系統啟動而非感染。
反對接種流感疫苗的常見迷思與破解
迷思1:流感疫苗沒用,因為我還是會感冒
事實: 流感疫苗專門針對流感病毒,而一般感冒由鼻病毒等其他病毒引起,兩者不同。
迷思2:自然免疫比疫苗更好
事實: 流感的併發症風險極高,嚴重時可能致命。疫苗可提供免疫保護,降低風險。
迷思3:流感疫苗有嚴重副作用
事實: 絕大多數副作用輕微且短暫,嚴重反應極為罕見。
迷思4:健康的人不需要打疫苗
事實: 健康者仍可能感染並傳播流感,接種疫苗有助於保護自己與他人。
結論:是否應該施打流感疫苗?
施打流感疫苗可顯著降低感染、重症與併發症的風險,對個人與社會皆有益處。雖然疫苗無法提供100%的保護,但它仍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
不打流感疫苗的風險包括較高的感染率、加重病情、增加併發症風險,以及影響社會群體健康。因此,世界各國衛生機構皆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流感疫苗的施打是一種負責任的健康選擇,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與社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