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一直拉肚子?5大常見原因你中了嗎?
拉肚子(腹瀉)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不適,但如果頻繁發生或長期持續,可能代表身體有潛在問題。持續腹瀉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營養流失與脫水。這篇文章將探討五大可能導致持續拉肚子的常見原因,幫助你找出問題並對症處理。
1. 飲食問題與食物過敏
(1) 吃壞肚子
當我們吃到不乾淨或變質的食物,可能會感染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導致腸胃炎並引發腹瀉。例如:
- 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
- 病毒感染(如諾羅病毒)
- 寄生蟲感染(如梨形鞭毛蟲)
(2) 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是許多人拉肚子的常見原因,尤其在亞洲人群中更為普遍。由於體內缺乏乳糖酶,無法有效分解乳糖,導致腸道發酵產氣並引起腹瀉、腹脹。
(3) 麩質過敏(乳糜瀉)
對麩質(小麥、黑麥、大麥中的蛋白質)過敏的人,食用含有麩質的食物後,可能會引發免疫反應,導致腸道發炎、營養吸收不良,並伴隨持續性腹瀉。
(4) 高脂肪或刺激性食物
高油、高糖、辛辣食物可能刺激腸道,導致腸蠕動加快,使糞便過於稀軟。例如:
- 油炸食物
- 辛辣食物
- 咖啡因、酒精
如何改善?
- 避免可疑的食物,嘗試記錄飲食日記。
- 避免乳製品或改用低乳糖產品。
- 若懷疑對麩質過敏,可嘗試無麩質飲食並諮詢醫生。
2. 消化系統疾病
(1) 腸激惹綜合症(IBS)
這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患者可能出現反覆的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常伴隨腹痛、脹氣。
(2) 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
這些屬於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疾病,可能導致長期腹瀉、血便、體重下降等症狀。
(3)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
當小腸內的細菌數量異常增多時,會干擾食物消化並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腹瀉與腹脹。
(4) 胃酸逆流與胃潰瘍
某些情況下,胃酸分泌異常或胃壁受損,也可能影響腸道功能,導致腹瀉。
如何改善?
- 針對慢性腹瀉,可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斷。
- 避免高壓飲食,減少腸道刺激。
- 服用益生菌來調整腸道菌群。
3. 壓力與心理因素
情緒壓力與焦慮可能影響腸道健康,導致所謂的“壓力型腹瀉”。腦腸軸的運作使壓力可能改變腸道蠕動,使得糞便通過腸道的速度變快,造成水分吸收不完全,形成腹瀉。
如何改善?
- 運動、冥想或瑜伽減少壓力。
- 避免過度焦慮,適時休息與放鬆。
- 如果長期受焦慮影響,可諮詢心理專家。
4. 藥物影響
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腸道,導致腹瀉,例如:
- 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
- 鎮痛藥與抗發炎藥(NSAIDs)
- 降血壓藥
- 化療藥物
如何改善?
- 若發現服藥後出現腹瀉,應諮詢醫生是否可調整藥物。
- 可搭配益生菌來保護腸道菌群。
5. 腸道菌群失衡
腸道內的微生物對消化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導致腹瀉。
常見原因
- 過度使用抗生素
- 飲食不均衡(缺乏纖維、過多加工食品)
- 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
如何改善?
- 增加益生菌與發酵食品(如優格、泡菜)。
- 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
- 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
6. 結論
長期拉肚子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包括飲食、腸道疾病、壓力、藥物影響以及腸道菌群失衡。若腹瀉持續超過兩週或伴隨其他嚴重症狀(如體重下降、血便),應立即就醫。透過調整飲食、減少壓力、補充益生菌等方法,大多數人都可以改善腸道健康,恢復正常消化功能。
如果你也有長期腹瀉的問題,不妨從上述五大原因開始檢視,找出適合自己的改善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