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作者:陳力航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21/08/1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這本書以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二戰後台灣人如何被捲入時局的波瀾之中。它細緻地描述了台灣人在異國他鄉的苦難與艱辛,特別是那些被送往西伯利亞的戰俘們。透過個人的生命經歷,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大歷史中,被忽略的台灣人故事。
被遺忘的歷史
故事的主角陳以文,作為台灣人卻以日本國民身份,在二戰時期被徵召前往滿洲,隨後隨著日本戰敗,他成為蘇聯的戰俘,被迫遷往西伯利亞。在那片極地寒冬下,戰俘們面臨著嚴酷的環境和惡劣的生活條件,經常被迫從事重體力勞動。這段歷史裡,台灣人並非少數,但多年來卻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在台灣的歷史記憶中幾乎消失無蹤。
這段歷史的遺忘,與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許多台灣人曾被迫以日本士兵的身份參與戰爭。隨著戰爭結束,台灣歸還中國後,這些曾經效力於日本的台灣人很少被視為國家英雄,相反地,他們的經歷往往被忽視甚至掩蓋。
滿洲的經歷與轉折
書中第一章詳細描述了陳以文從台灣出發,前往滿洲的經歷。當時,台灣人被徵召至滿洲,參加日本的戰事,這樣的徵召讓他們與家鄉和家人分離,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滿洲的戰事殘酷,許多台灣人在異國他鄉捲入了大戰的漩渦。在滿洲撤退的過程中,陳以文等人不幸成為蘇聯戰俘,隨著蘇聯軍隊的進攻,他們被迫開始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戰俘生涯。
這段歷史反映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台灣人,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居民,無法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成為戰爭的犧牲者。在滿洲的日子裡,他們遭遇了各種殘酷的經歷,從惡劣的環境到戰爭中的生死抉擇,這些經歷都加深了他們對命運無常的體會。
西伯利亞的苦寒歲月
最震撼人心的是書中描述的西伯利亞時期。被迫遣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們,面對的是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西伯利亞的冬天,氣溫可以低至零下六十八度,對於來自亞熱帶台灣的士兵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挑戰。書中描述了戰俘們如何在這種極端的氣候下工作與生存,他們不僅要應付嚴寒,還得在勞改營中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
西伯利亞的戰俘營生活,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戰俘們的飲食也極其匱乏。書中提到,他們必須學會如何以物易物,甚至為了生存而從事偷竊行為。這些情節讓讀者感受到戰爭中的人性掙扎,以及在極端條件下,人們如何竭力保持尊嚴與希望。
此外,書中也提到西伯利亞的「民主運動」,這是蘇聯試圖將共產主義思想植入戰俘中的一種手段。這段歷史讓我們看到,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之外,戰俘們還要面對政治洗腦的壓力。這樣的背景,讓台灣人處在一個更加複雜且危險的環境中。
歸鄉後的衝突與矛盾
戰爭結束後,陳以文歷經曲折回到台灣,但戰爭並未因為戰俘的釋放而真正結束。回到台灣的陳以文,必須面對語言與身份的衝突。當時,台灣剛經歷政權轉換,從日本統治回歸中國,許多曾效忠日本的台灣人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困境。戰俘們不僅要適應回到台灣的生活,還得面對社會對他們過去經歷的誤解與忽視。
書中詳細描述了這些戰俘回台後的艱難調適,他們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不被了解也不被接受。這樣的情節,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重量,戰爭留下的傷痕並未隨著和平的到來而消失,反而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個人記憶與大歷史的交織
本書透過陳以文的個人故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段被忽略的歷史。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無數台灣人共同的歷史經驗。作者以陳以文的生命經歷為核心,描繪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堅韌。這樣的書寫方式,使得讀者不僅能了解一段歷史,還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張力。
透過這段歷史,作者也試圖提醒我們,歷史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思考。台灣人的海外經歷,尤其是被遺忘的西伯利亞戰俘史,值得被更多人知道與記住。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記錄,更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結語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紀錄,更是一段深刻的家族記憶。作者以祖父的經歷為出發點,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也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複雜性。這段被遺忘的台灣人西伯利亞經歷,不僅是對歷史的補充,更是對那些無名英雄的致敬。
書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深刻思考,戰爭不僅摧毀了無數人的生命,也留下了永難癒合的創傷。然而,這些創傷也提醒我們,唯有了解與記住過去,我們才能在未來走得更穩健。這本書透過個人的記憶,串聯起了台灣與世界的歷史,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