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要年年打的真相,99% 的人都不知道!
流感(Influenza)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每年都會影響全球數百萬人。雖然很多人知道接種流感疫苗可以預防感染,但卻對於"為什麼要每年接種?"存有疑問。有些人甚至認為,既然已經打過一次疫苗,就應該終身免疫。其實,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這背後有著充分的科學依據和公共衛生考量。
本文將深入探討流感疫苗的作用機制、流感病毒的變異特性、疫苗的保護效力,以及為何專家建議我們每年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1. 流感病毒的變異特性
1.1 流感病毒的類型
流感病毒主要分為 A 型、B 型、C 型和 D 型,其中 A 型和 B 型是導致人類流行性感冒的主要類型。A 型流感病毒具有高度變異性,並且能夠跨越不同物種(如禽類、豬和人類)進行傳播。B 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少,但仍能引起季節性流感。
流感病毒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病毒可經由空氣進入其他人的呼吸道。此外,觸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後再觸摸口鼻,也可能導致感染。因此,流感病毒的高傳染性使其成為公共健康的一大挑戰。
1.2 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
抗原漂變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基因發生細小變異,導致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蛋白結構發生改變,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完全識別。這種變異發生頻率高,因此即使一個人曾經感染過流感或接種過疫苗,仍可能因為病毒變異而再次感染。
科學家每年都會監測這些變異,以確保流感疫苗能夠涵蓋最新流行的病毒株。然而,由於抗原漂變是一個持續發生的過程,疫苗的保護力可能會隨時間減弱,因此需要定期更新疫苗。
1.3 抗原轉變(Antigenic Shift)
抗原轉變是指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組,產生全新的病毒亞型。這種變異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可能導致全球性的大流行,如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 年的亞洲流感、1968 年的香港流感以及 2009 年的 H1N1 大流行。這些流感大流行往往會導致大量感染與死亡,給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科學家對流感病毒的監測能夠幫助預測可能的新型流感病毒亞型,但完全避免流感大流行仍然是一項挑戰。因此,持續監測與研究是防止新型流感大流行的關鍵。
2. 流感疫苗的作用機制
2.1 疫苗如何保護人體?
流感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針對特定流感病毒的抗體。一旦接觸到病毒,免疫系統便能迅速做出反應,防止嚴重感染。疫苗通常包含滅活病毒或減毒病毒,也可能使用重組技術製造的蛋白質疫苗。
此外,疫苗還能減少病毒的傳播機率,即使接種者感染流感,其症狀通常會較輕,並且傳播病毒的時間也較短。這對於保護高風險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
2.2 疫苗的保護時間
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通常可維持約 6 個月至 1 年。這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人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逐漸下降,降低免疫保護力。因此,即使病毒沒有發生明顯變異,人們仍然需要每年接種疫苗以維持足夠的免疫保護。
3. 為什麼每年都要重新製造疫苗?
3.1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流感監測系統
全球有超過 140 個國家的流感監測機構,每年分析數千種流感病毒樣本,並透過全球流感監測與應對系統(GISRS)收集數據,以追蹤病毒的變異趨勢。這些監測機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緊密合作,每年兩次召開專家會議,綜合各地的流行病學數據,評估哪些病毒株最有可能在下一流感季節流行。根據這些分析,WHO 會建議適合下一年度的疫苗組合,確保疫苗能夠提供最佳的保護效力。此外,各國政府與藥廠也會依據這些建議進行疫苗生產,確保疫苗能及時供應,滿足全球需求。
3.2 疫苗與病毒的匹配度
流感疫苗的效果取決於其與當季流感病毒的匹配程度。如果疫苗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匹配度高,保護效力可達 40%-60%;但如果匹配度較低,則保護效果可能較差。此外,即使匹配度較低,接種疫苗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減少重症與併發症的風險。疫苗的保護機制並非僅依賴於抗體的直接匹配,還能誘導免疫系統產生記憶反應,提高人體對類似病毒株的防禦能力。因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仍然是預防流感及其嚴重後果的重要策略。
4. 不打疫苗的風險
4.1 增加感染風險
如果不接種流感疫苗,人體可能無法對新變異的病毒株產生有效免疫,從而更容易感染流感。此外,未接種疫苗的人群在面對新流感病毒時,感染後的症狀可能更為嚴重,康復時間也可能延長。尤其是免疫力較弱的人,如兒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後可能出現併發症,如肺炎、呼吸困難或心血管問題。接種疫苗不僅能降低個人感染風險,也有助於減少病毒在社區中的傳播,從而降低流感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
4.2 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
流感可能導致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特別是老年人、孕婦、慢性病患者以及兒童,這些高風險人群更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流感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細菌感染,例如肺炎鏈球菌感染,進一步加重病情。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流感可能會誘發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使病情惡化。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他們感染流感後的併發症風險更高,例如出現高燒、痙攣甚至腦炎。因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不僅能夠降低感染機率,還能減少重症風險,為個人及社區提供更全面的防護。
4.3 傳播給其他人
即使個人體質較好,感染流感後仍可能將病毒傳播給家人或同事,造成更大範圍的流感傳播。特別是在家庭環境或辦公室等密閉空間內,病毒極易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導致多人連續感染。兒童和年長者在家庭中更容易受到影響,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一旦病毒進入學校、醫院或公共場所,疫情可能迅速擴散,影響更多人群。因此,接種流感疫苗不僅是對個人的保護,也是對社會整體健康的貢獻。
5. 常見的誤解與事實
流感疫苗的相關誤解十分普遍,其中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許多人認為只要接種過一次流感疫苗,就能終身免疫。事實上,由於流感病毒每年都在變異,疫苗的組成也需要相應調整,因此過去接種的疫苗可能無法對抗當前流行的病毒株。
另一個誤解是部分人認為打了流感疫苗之後仍然會得流感,因此覺得疫苗無效。然而,疫苗的主要作用是減少感染的風險,即使感染,也能降低症狀的嚴重程度和住院機率。此外,有些人誤以為流感與普通感冒無異,因此忽視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但實際上,流感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心肌炎,甚至死亡,特別是在老年人和免疫力較低的人群中。
還有一部分人擔心流感疫苗的副作用,認為接種後可能會導致流感症狀。事實上,流感疫苗使用的是滅活病毒或無法引起感染的病毒成分,因此不會導致流感。接種後的輕微不適,如手臂酸痛或輕微發燒,通常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並不代表感染了流感。
6. 專家建議與全球公共衛生政策
流感疫苗是全球公共衛生政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各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會根據流感病毒的監測結果,制定新的疫苗配方,以應對即將來臨的流感季節。
各國公共衛生機構不僅推動疫苗接種計畫,還會針對特定人群(如醫護人員、學校師生、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費或補助接種,確保這些高風險群體獲得充分保護。此外,許多國家也強制醫療機構、學校和企業提供流感疫苗接種服務,減少因流感導致的社會與經濟負擔。
專家建議,除了接種疫苗外,日常防疫措施如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與流感患者密切接觸、在流感高峰期佩戴口罩等,都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方法。透過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流感的影響能夠大幅降低,減少對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結論
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主要是因為流感病毒會不斷變異,而疫苗的保護力也會隨時間下降。接種流感疫苗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還能減少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並幫助減少社區內的病毒傳播。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人理解流感疫苗的重要性,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