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飛機上行動電源必須隨身攜帶?
隨著科技的發展,行動電源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子設備之一。在長途旅行時,尤其是搭乘飛機時,許多旅客會攜帶行動電源來確保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的續航力。然而,航空公司和國際民航組織對於行動電源的攜帶有嚴格的規定,要求乘客必須將行動電源放入隨身行李,而非托運行李中。那麼,為什麼飛機上行動電源必須隨身攜帶?本文將從安全性、國際法規、技術原理、歷史案例和航空公司的規範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並提供實際應對建議。
1. 安全性考量
行動電源的主要成分是鋰電池,而鋰電池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尤其是在高壓、撞擊或溫度變化劇烈的情況下可能發生自燃或爆炸。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安全考量:
1.1 鋰電池的特性與風險
鋰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設備,但其內部化學反應可能導致以下風險:
- 短路:如果電池內部或外部短路,可能會導致過熱甚至起火。
- 熱失控:鋰電池在過充、過熱或受到撞擊時,可能發生連鎖反應,導致熱失控,進而引發燃燒。
- 物理損壞:托運行李在搬運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劇烈擠壓或撞擊,這可能導致電池破裂,增加起火風險。
- 環境因素影響:飛機貨艙的溫度和氣壓變化可能進一步影響鋰電池的穩定性,提高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2 托運行李中的風險增大
如果行動電源放在托運行李中,一旦發生燃燒或爆炸,乘客和機組人員可能無法立即察覺,導致火勢失控。而相較之下,若行動電源存放在客艙內,乘客和機組人員能夠及時發現異常,並採取應對措施,例如使用滅火器或其他應急設備控制火勢。
2. 國際航空法規與規範
各國的民航組織對於飛機上攜帶鋰電池有嚴格的限制,以確保飛行安全。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國際機構及其相關規定:
2.1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
國際民航組織(ICAO)規定,鋰電池類產品應放置於手提行李中,不得放入托運行李,以降低安全風險。
2.2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
IATA 也明確要求乘客將行動電源隨身攜帶,並且對行動電源的容量設有限制(通常不得超過100Wh,特殊情況下可攜帶最高160Wh,但需獲得航空公司批准)。此外,IATA 還建議旅客使用合格認證的行動電源,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2.3 各國民航局規範
-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要求乘客將行動電源放入手提行李,並禁止托運鋰電池。
- 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與 FAA 及 IATA 的規範一致,確保飛機安全。
- 中國民航局(CAAC):明確規定旅客不能將行動電源放入托運行李中,並限制單個行動電源的最大容量。
- 日本國土交通省(MLIT):與其他國際標準接軌,規定鋰電池須隨身攜帶,並提供相關安全指引。
3. 技術原理解析
3.1 行動電源的設計與運作
行動電源主要由鋰離子電池組成,通過電池管理系統(BMS)來控制充放電。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如過充、過放、短路或外部撞擊,可能會導致電池溫度異常升高,進而觸發燃燒或爆炸。
3.2 熱失控現象
熱失控是指鋰電池在內部短路或受損時,內部溫度迅速上升,最終導致起火。這是鋰電池最嚴重的安全問題之一,而客艙內的溫度和壓力變化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一風險。此外,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的壓力變化可能影響電池內部結構,增加不穩定性。
4. 航空公司對行動電源的規範
不同航空公司對於行動電源的攜帶規範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一致,即:
- 行動電源不得放入托運行李。
- 單個行動電源的容量不得超過100Wh(部分情況下可達160Wh)。
- 禁止攜帶破損或非標準行動電源。
- 行動電源應避免裸露端子,建議使用防護袋或電池盒存放。
- 部分航空公司要求旅客在攜帶超過一定數量的行動電源時事先申報。
5. 相關事故案例
5.1 2016年三星Note 7事件
2016年,由於電池設計缺陷,三星Note 7手機發生多起起火事件,導致全球多家航空公司禁止該型號手機登機,進一步強化了對鋰電池安全性的重視。
5.2 托運行李中的鋰電池起火案例
曾有多起因為鋰電池自燃導致航班受影響的案例,例如2017年,一架美國航空公司航班因為托運行李中的鋰電池起火,導致航班延誤。
6. 如何正確攜帶行動電源
- 確認容量:確保行動電源符合航空公司規定,100Wh 以內最安全。
- 隨身攜帶:將行動電源放入手提行李,避免托運。
- 保護電池:避免行動電源受到撞擊,並使用保護袋存放。
- 避免過度充電:長時間充電可能會導致電池壽命減少並增加安全風險。
- 使用正規品牌:購買具有安全認證的行動電源,減少安全隱患。
結論
飛機上行動電源必須隨身攜帶的主要原因在於安全考量。鋰電池具有一定的火災與爆炸風險,而將其放入客艙內可以讓機組人員和乘客及時應對,降低事故風險。因此,旅客在搭乘飛機時,應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妥善攜帶行動電源,以確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