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電源不能託運的原因曝光!原來這麼危險!
隨著科技發展,行動電源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出國旅行,都需要它來隨時為電子設備充電。然而,許多搭乘飛機的旅客可能會發現,航空公司明確規定行動電源不能放入託運行李,必須隨身攜帶。這項規定究竟是為什麼?行動電源真的這麼危險嗎?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行動電源的安全性,以及航空公司禁止託運的真正原因。
1. 行動電源的結構與潛在風險
1.1 行動電源的基本構造
行動電源通常由鋰電池(Lithium-ion battery 或 Lithium-polymer battery)組成,並包含電路板、外殼與保護機制。鋰電池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它擁有高能量密度、充電快速且體積小巧的特點。
行動電源內部通常包含以下元件:
- 鋰電池芯:提供能量存儲與釋放功能。
- 充放電控制電路:確保電池充放電的安全,避免過充或過放導致的損壞。
- 保護板(BMS):監測電壓、溫度與電流,確保運行安全。
- 外殼材料:通常由塑膠或金屬製成,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
1.2 鋰電池的潛在危險
儘管鋰電池有許多優勢,但其內部結構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
- 熱失控(Thermal Runaway):鋰電池若發生短路、過度充電、外力撞擊或高溫環境影響,可能導致電池內部溫度上升,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起火或爆炸。
- 電解液可燃性:鋰電池內部的電解液通常是可燃物,一旦洩漏並遇到火花或高溫,可能會燃燒甚至引發爆炸。
- 自燃風險:劣質或受損的鋰電池可能存在製造缺陷,使其在沒有外部刺激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燃燒或爆炸。
- 機械性損壞:鋰電池受到外力撞擊、穿刺或變形後,可能破壞內部結構,增加短路或過熱風險。
2. 為何行動電源不能託運?
2.1 託運行李的環境條件
當行李被託運時,會經歷多種環境變化,如:
- 高壓與低溫:飛機貨艙內的氣壓與溫度會隨飛行高度變化,而極端環境可能影響鋰電池的穩定性。
- 行李碰撞與擠壓:託運行李在搬運過程中可能受到劇烈擠壓、跌落或碰撞,這可能會破壞電池內部結構,引發短路。
- 無法即時處理火災:若行動電源在貨艙中發生起火或爆炸,機組人員無法立即發現與撲滅,火勢可能迅速蔓延,危及整架飛機的安全。
2.2 國際航空安全規範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制定的規則:
- 鋰電池(包含行動電源)必須隨身攜帶,禁止放入託運行李。
- 單顆行動電源的額定能量不得超過100Wh(瓦特小時),100Wh至160Wh之間的行動電源則需經航空公司批准。
- 行動電源必須有清楚標示的規格,如容量與電壓,並且應妥善包裝避免短路。
3. 行動電源導致的航空事故案例
3.1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禁飛事件
三星Galaxy Note 7因鋰電池設計缺陷,多次發生燃燒事件,導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與各大航空公司禁止該款手機登機,甚至禁止託運。
3.2 2017年中國深圳航空機上行動電源起火
一名乘客攜帶的行動電源在機艙內突然起火,雖然機組人員迅速控制火勢,但事件證明了行動電源的潛在風險。
3.3 2018年美國航空貨艙火警事故
一架飛機貨艙內的託運行李發生火災,調查發現肇事物品是一個受損的行動電源,顯示出鋰電池若發生故障,可能對飛行安全構成威脅。
4. 如何正確攜帶行動電源搭機?
為了確保飛行安全,旅客應遵循以下攜帶行動電源的正確做法:
4.1 攜帶行動電源的基本規則
- 隨身攜帶:行動電源只能放在隨身行李中,不能放入托運行李。
- 容量限制:一般航班允許攜帶不超過100Wh的行動電源,若超過100Wh但低於160Wh,需向航空公司申請許可。
- 適當包裝:避免金屬物品接觸行動電源的端子,最好使用原廠包裝或塑膠袋包覆。
- 避免使用劣質產品:購買有安全認證的行動電源,如通過CE、FCC或UL等標準測試的產品。
- 發熱或膨脹應立即處理:若行動電源在飛行途中發熱、膨脹或冒煙,應立即通知機組人員。
5. 結論
行動電源由鋰電池組成,具有高能量密度,但也伴隨潛在的安全風險。由於鋰電池可能因環境變化、擠壓或短路發生起火,航空公司與國際航空機構規定行動電源不得放入託運行李,而需隨身攜帶。這項規定並非多此一舉,而是為了確保飛行安全。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了解行動電源為何不能託運,以及如何正確攜帶行動電源搭乘飛機。如果你有更多疑問,請務必查閱相關航空公司政策,確保你的旅程順利安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