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作者:李連杰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23/10/1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超越生死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這本書是李連杰自我探索與靈性成長的故事,也是一段深刻追尋人生真諦的旅程。作為一位家喻戶曉的武術巨星,李連杰不僅在電影和武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還在精神層面上進行了長期的佛法修行。他的著作記錄了這段追尋之路,並以他個人的經歷為背景,探討生死、靈魂、輪迴等人生中的重要問題。


李連杰從小以武術見長,早年以電影《少林寺》一舉成名,並以黃飛鴻、方世玉等武俠形象深入人心。他在電影裡呈現的英勇角色讓他成為一代功夫巨星,也讓觀眾看到一個似乎無所不能、身心俱強的形象。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一系列意外事件的發生,李連杰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不再單純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是進一步思考內在的修行。


在書中,李連杰提出了他長期困擾的問題:「我是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他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探尋之中。他在生活、工作、家庭以及求學佛法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和挑戰,這些都讓他不斷反思生命的意義。書中,李連杰詳述了他如何通過武術和電影來理解自我,但也指出這些外在的成就並不能解答他內心的疑惑。他開始思考生命是否有更高的意義,並且逐漸轉向佛法尋求答案。


李連杰在書中回憶了他與佛法的初次接觸。他提到自己受到了藏地古聖密勒日巴尊者的啟發。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走過黑暗的道路,因為仇恨而殺害了許多眾生,但最終通過佛法修行,成為了一位偉大的佛教聖者。這段故事深深觸動了李連杰,讓他相信自己也可以通過修行來超越生死,尋找內在的平靜與解脫。


書中提到,李連杰在1997年經歷了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那一年,他的母親去世,這讓他更加思索生死的問題。他開始接觸佛法,並於同年皈依藏傳佛教。之後,他多次前往西藏、不丹、印度等地,學習佛法,並閉關修行。這段修行之路並不輕鬆,但他在不斷的修行過程中,找到了內在的力量,並逐漸理解了佛法所傳達的智慧。


書中另一個引人入勝的部分是李連杰對生死的親身體驗。2004年,李連杰在馬爾地夫遭遇了南亞大海嘯,這場劫難讓他深刻體驗到了生命的無常。他回憶當時被海浪捲走的瞬間,感受到死亡近在咫尺,這讓他意識到行善和積德的重要性。隨後,他積極投入公益慈善事業,並創辦了「壹基金」,致力於救助災民和幫助弱勢群體。


李連杰還提到,除了大海嘯的經歷,其他生死瞬間也讓他更加堅定了修行的決心。拍攝《霍元甲》時摔傷以及在青海遭遇嚴重高山症,這些經歷都使他反思生命的脆弱與短暫。他明白到無論在世俗層面取得多大成就,生命的終點始終是不可避免的。他決心超越生死,追求靈性的解脫。


除了個人的修行經歷,李連杰還在書中探討了佛法的核心智慧。他認為,學佛並不是一種迷信,而是一種深入探索自我內心、理解人生本質的過程。他強調,佛法講究的是慈悲與智慧,這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他學會了如何轉化煩惱為智慧,通過四種心的轉變來達到內心的平衡與和諧。


書中,李連杰還詳細描述了他對《心經》的理解。這部經典的佛教經文為他提供了許多思考的素材,特別是在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上。他指出,電影和水的比喻是他理解心性的關鍵。電影中的情節和水的流動都像是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最終我們都會回歸到心性的本質,這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境界。


李連杰在書中也表達了對師父和上師的感恩之情。他提到,自己能夠走到今天的境界,離不開那些指引他修行之路的師長們的教誨。他特別感謝宗薩欽哲仁波切、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和詠給明就仁波切的指導,這些大師在他修行的不同階段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支持。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自傳,更是一部靈性探索的指南。它展現了李連杰從一位功夫巨星到佛教修行者的轉變過程,並深入探討了生命、死亡、輪迴等哲學命題。這本書的核心是李連杰對於生死問題的思考和他如何通過佛法修行來超越這些問題的故事。這是一段超越世俗名利的精神旅程,也是一個人追尋內心平靜與智慧的過程。對於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值得深思的智慧,也是一個能夠激勵人心的故事。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這種電風扇不能上飛機?90%的人都搞錯了!

【讀書心得】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記憶枕、乳膠枕怎麼選?2025枕頭大推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