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打流感疫苗,真的有用嗎?專家解答!
隨著季節變化,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每年,各國衛生單位和醫療機構都呼籲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然而,許多人仍然質疑,每年都施打流感疫苗真的有效嗎?是否有必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是否足以抵禦不斷變異的病毒?本文將透過專家的見解與科學研究,深入探討流感疫苗的作用、效果、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
流感疫苗的基本原理
流感疫苗的設計目的是透過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針對流感病毒的抗體,從而減少感染風險或降低疾病嚴重程度。流感疫苗通常包含以下幾種類型:
- 滅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含有經過滅活處理的流感病毒,無法引起感染,但能夠誘發免疫反應。
- 減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 LAIV):包含經過減弱的活病毒,適用於健康的青壯年。
- 重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不含真正的病毒成分。
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根據全球流感監測數據,預測當季可能流行的病毒株,並建議疫苗成分,因此每年的疫苗配方都會有所調整。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取決於疫苗與實際流行病毒株的匹配程度。當疫苗與流行株高度匹配時,保護效力最佳,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和嚴重症狀。
專家解答:流感疫苗是否有效?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流感疫苗的有效性(Vaccine Effectiveness, VE)通常在 40% 至 60% 之間,這意味著接種疫苗後可顯著降低感染風險及併發症的發生率。以下是專家對流感疫苗有效性的分析:
1. 降低感染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感染流感的風險,特別是對於高危險族群(如老人、兒童、孕婦和慢性病患者)而言,疫苗提供額外的保護。特別是對於醫護人員、教師及經常接觸大眾的職業,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大規模流感爆發的風險。
2. 減少嚴重併發症與住院率
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因流感住院的機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兒童身上更為明顯。例如,一項針對2010年至2020年的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可減少 40% 至 50% 的住院風險。除此之外,疫苗還能降低流感引發的肺炎、心血管疾病惡化及其他併發症的機率。
3. 減少病毒傳播
即使疫苗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但已接種者感染後的病毒載量通常較低,病程較短,進而降低傳播風險,對於保護群體免疫至關重要。研究表明,當社會中疫苗接種率較高時,整體流感病例數顯著減少,這對於保護免疫力較弱的人群(如新生兒或無法接種疫苗的人)極為重要。
影響流感疫苗效果的因素
儘管流感疫苗被認為是預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但其效果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
1. 病毒變異
流感病毒的變異速度極快,若當季疫苗與實際流行病毒株匹配度較低,則保護效果可能下降。這也是為何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更新的原因之一。
2. 個人體質與免疫反應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反應不同,老年人或免疫功能較低者,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達到最佳保護效果。然而,即使免疫反應較弱,疫苗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降低重症風險。
3. 疫苗接種時機
疫苗通常需要約兩週時間才能在體內產生保護作用,因此建議在流感季節開始前接種,以確保免疫力能在病毒高峰期時發揮效用。一般而言,最佳接種時機為每年的 9 月至 11 月。
常見迷思與誤解
許多民眾對流感疫苗仍存有誤解,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迷思與專家解釋:
1. 接種流感疫苗會導致流感?
事實上,疫苗內的病毒已被滅活或減弱,無法引起真正的流感,但接種後可能出現輕微副作用,如發燒或肌肉痠痛,這是免疫系統啟動的正常反應。
2. 年輕人身強體壯,不需要接種?
雖然年輕人感染後通常症狀較輕,但仍可能傳播病毒給家中老人或嬰幼兒,因此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
3. 已經接種一次,未來就不用再打?
由於流感病毒不斷變異,疫苗成分每年都需更新,因此建議每年接種以維持最佳保護力。
未來的流感疫苗發展
目前,科學家正致力於研發「廣譜流感疫苗」(Universal Flu Vaccine),期望能提供長效保護,甚至可一次施打就獲得數年免疫力。此外,mRNA 技術的應用也使疫苗開發更為靈活,有望在短時間內製造出與當季流感病毒匹配度更高的疫苗。未來,研究人員還在探索納米技術與個人化疫苗,以進一步提升疫苗效力與持續時間。
結論
整體而言,流感疫苗在降低感染風險、減少住院率與併發症方面具有明確效果,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每年接種疫苗仍是最佳選擇。隨著疫苗技術的進步,未來或許能實現更長效、更高效的流感疫苗,為全球公共健康帶來更大的福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