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犯!行動電源不能託運的安全考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行動電源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電子設備之一。無論是商務旅行還是日常通勤,許多人都會攜帶行動電源以確保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設備隨時保持電量。然而,在搭乘飛機時,許多旅客可能並不清楚航空公司的相關規定,甚至可能誤將行動電源放入託運行李中,導致違規甚至影響飛行安全。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為何行動電源不能託運的安全考量,包括其潛在風險、航空法規、違規後果,以及如何正確攜帶行動電源等相關資訊。
一、行動電源的基本原理與安全隱患
1. 行動電源的工作原理
行動電源通常由鋰離子電池或鋰聚合物電池組成,這些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充放電性能,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設備。然而,鋰電池的特性也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尤其是在極端條件下可能導致短路、過熱甚至起火爆炸。
鋰電池內部主要由正極、負極、電解質和隔離膜組成。當電池進行充放電時,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移動,產生電能供應設備使用。然而,當內部結構受到損害或外部環境不當時,可能引發一系列熱失控反應,甚至導致火災或爆炸。這使得鋰電池成為高風險產品,尤其是在密閉空間內,如飛機貨艙。
2. 鋰電池的主要風險
鋰電池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過充與過放:長時間充電或過度放電可能導致電池內部溫度升高,引發熱失控,最終可能導致電池燃燒或爆炸。
- 短路:如果行動電源內部發生短路,可能導致瞬間大電流流動,引發火災。
- 機械損壞:鋰電池受到撞擊、擠壓或刺穿後,內部結構可能受損,進而導致起火或爆炸。
-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如飛機貨艙),可能導致鋰電池過熱並發生熱失控。
- 製造缺陷:某些劣質或瑕疵產品可能存在設計缺陷,增加安全風險。
這些風險使得行動電源在託運時存在極大的潛在危害,因此航空公司對其攜帶方式有嚴格的規定。
二、國際航空規範對行動電源的限制
1. 國際民航組織(ICAO)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規定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針對鋰電池的運輸制定了嚴格的規範。根據《危險品規則》(DGR),鋰電池屬於危險品,因此必須遵守特定的運輸規範。
根據 IATA 的規定:
- 行動電源不能放入託運行李,只能隨身攜帶。
- 單個行動電源的額定瓦特時數(Wh)不得超過100Wh(如需攜帶 100Wh~160Wh 之間的行動電源,需經航空公司批准)。
- 每位乘客最多可攜帶兩個額定瓦特時數 100Wh~160Wh 的行動電源。
- 行動電源的外部必須具備清晰的電池容量標示,且須採用防短路措施(如使用保護套或膠帶封住電極)。
2. 各大航空公司的行李規定
不同航空公司可能有不同的細節規定,但基本原則都是禁止行動電源放入託運行李。例如:
- 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明確規定行動電源不得託運,且容量超過160Wh的行動電源禁止攜帶。
- 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允許隨身攜帶不超過160Wh的行動電源,超過此範圍須提前申請。
- 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嚴格要求行動電源只能隨身攜帶,託運行李內不得含有任何鋰電池設備。
三、違規後果與可能的安全風險
1. 違規攜帶的後果
如果旅客將行動電源放入託運行李,可能會面臨以下後果:
- 行李被拒絕登機:安檢人員發現違規物品後,行李可能被拒絕托運,旅客需要取出行動電源。
- 罰款或法律責任: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違規攜帶行動電源可能會被罰款,甚至面臨法律責任。
- 影響航班安全:如果行動電源在託運過程中發生短路、過熱或爆炸,可能影響整架飛機的安全。
2. 可能的安全事故案例
過去曾發生多起因鋰電池引發的航空事故,例如:
- 2010年UPS貨機墜毀事故:一架載有大量鋰電池的 UPS 貨機因電池起火而墜毀。
- 2016年三星Note 7禁運事件:由於 Note 7 手機電池易燃,許多航空公司禁止攜帶或託運該設備。
- 行李艙起火事件:多起航空事件報告顯示,托運行李中的行動電源因機械損壞或短路導致起火,所幸被及時發現而避免更嚴重後果。
結論
行動電源因其內含的鋰電池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因此禁止託運是為了確保飛行安全。旅客應遵守航空規範,將行動電源隨身攜帶,並妥善保護電池,避免發生短路或過熱的危險。了解並遵守相關規定,不僅能保障自身與他人的安全,也能讓旅途更加順利愉快。
留言
張貼留言